科學家在類太陽恆星形成的核心中發現不同的磁場形態

據外媒報道,磁場在我們的銀河系中無處不在,在星際介質的所有動態中發揮着關鍵作用。然而,類太陽恆星是如何從磁化分子云中形成的,磁場的作用是否在分子云的不同尺度和密度下發生變化,以及什麼因素可以改變低質量密集核心的磁場形態等問題仍然不清楚。

Core-Scale-Magnetic-Fields-777x514.jpg

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李菂教授研究組的Eswaraiah Chakali博士領導的一項新研究部分地回答了這些問題。該研究揭示了Taurus B213區域類太陽恆星形成核心的不同磁場形態。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

研究人員使用了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望遠鏡(JCMT)的SCUBA-2相機和POL-2偏振計獲得的高分辨率和敏感的850微米塵埃發射偏振數據。這些觀測是作為一個大型國際計劃的一部分進行的,該計劃被稱為B-fields In STar-forming Region Observations(BISTRO)。

Uniform-Magnetic-Field-Morphology-of-Taurus-B213-Region-777x465.jpg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Eswaraiah Chakali博士說:“儘管形成於同一個絲狀雲,Taurus/B213,但在有更多偏振測量的三個密集核心中,只有一個記住了貫穿母雲的相對均勻的大規模磁場。”

這與基於磁場調節恆星形成的理論的預期相反。如果一個大規模的磁場在整個雲的積累、核心塌陷和恆星形成過程中佔主導地位,那麼磁場的平均位置角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應該是相似的。

這項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李菂教授說:“即使在存在大量磁通量的情況下,當地的物理條件也會大大影響磁場形態及其在恆星形成中的作用。”

BISTRO項目的共同參與人和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南京大學的邱克平教授說:“我們目前的觀測代表了有史以來使用單碟望遠鏡向銀河系區域拍攝的最深的亞毫米極化圖像之一。”

李菂教授還強調說:“結合普朗克數據和恆星偏振儀進行更全面的分析,可能會對這個定型的低質量恆星形成區的磁場演變有更多的了解。”

(0)
上一篇 2021-09-14 11:53
下一篇 2021-09-14 11: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