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辦發布培育“元宇宙”新賽道行動方案(2022—2025年),目標到2025年,“元宇宙”相關產業規模達到3500億元

來源:上海市人民政府

滬府辦發〔2022〕12號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培育“元宇宙”新賽道、促進智能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等行動方案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上海市瞄準新賽道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賽道行動方案(2022—2025年)》《上海市促進智能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6月24日

上海市瞄準新賽道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

為更好服務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發揮上海綠色低碳產業基礎優勢,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基本原則

能源清潔化。進一步提升太陽能、風能、海洋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氫能等清潔能源的比重,拓展氨能等潛在替代能源利用。

原料低碳化。加快石化化工和鋼鐵等重點行業低碳原料替代,石化行業提高天然氣、輕烴、生物質等原料比例,鋼鐵行業提高廢鋼比,推進冶鍊過程以氫代碳。

材料功能化。推進材料輕量化、高強化、功能化,支撐新能源裝備轉換效率提升,推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關鍵材料量產應用。

過程高效化。推動電機、製冷、水泵、空壓機等用能系統改造提升,優化電力、鋼鐵、化工等重點行業生產工藝,推進數據中心新技術應用。

終端電氣化。以電氣化、智能化為導向,推動終端能源消費方式升級,提高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電氣化水平。

資源循環化。提升再生資源利用水平,推廣以二氧化碳為原料的工藝技術,加大廢舊動力電池梯級利用和城市廢棄物協同處置力度。

(二)主要目標

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到2025年,綠色低碳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基本形成2個千億、5個百億、若干個十億級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圍繞“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新能源”,力爭培育10家市級以上製造業創新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5家研發和檢驗檢測驗證平台,5家大型企業研究院和新型研發機構。一批前瞻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工藝水平顯著提升。

市場主體逐步壯大。推進“十百千”工程,培育10家以上綠色低碳龍頭企業,100家以上核心企業和1000家以上特色企業,創建200家以上綠色製造示範單位。

園區體系健全完善。圍繞氫能、高端能源裝備、低碳冶金、綠色材料、節能環保、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領域,力爭打造5家特色產業園區,加快培育若干家特色園區或精品微園。

二、綠色低碳產業培育行動

(一)聚焦產業高端,領跑優勢賽道

1.前沿技術。支持企業持續開展低碳/零碳/負碳基礎性研究,加大顛覆性生產工藝與替代產品創新力度。開展電力多元轉換、人工光合作用、變革性二氧化碳利用、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等技術的研究。加快新一代核能技術、新型高效硅基光伏電池等超高效光伏/光熱技術、深遠海漂浮式風電場、潮汐能等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的突破。開展機械儲能、電化學儲能等的研究。

2.高端裝備。推動重型燃氣輪機關鍵部件和服務技術的開發應用。加快先進核能系統和自主核能設備攻關,形成三代、四代核電設備部件的穩定製造能力。推進風電驅動、葉片等核心部件攻關,加快風電模塊化設計,形成成本競爭優勢。探索發動機關鍵零部件、汽車、高端醫療設備等再製造業務,形成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等再製造企業集聚優勢。

3.極致能效。推動重點用能行業技術裝備創新和應用推廣,電力行業加快複製推廣超低煤耗發電技術;石化化工行業加強工藝餘熱、余壓回收和能量梯級利用;推進數據中心利用液冷、人工智能運維等技術降低電源使用效率值(PUE)。推廣磁懸浮制冷機、永磁空壓機、高溫高效熱泵等高效設備。推動數字化改造升級,引導企業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推進能源領域工業軟件開發。推廣節能“一站式”綜合服務、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環境託管服務等新模式。

4.低碳冶金。支持企業攻堅富氫碳循環高爐、氫基豎爐等工藝。做強綠色精品鋼,鞏固高能效硅鋼、核電用鋼、高溫合金等產品技術優勢,突破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和電池用鋼、高能效變壓器核心軟磁材料等技術。培育低碳冶金產業生態,形成以氫能、新材料、智慧製造工藝裝備和循環經濟等為主導的鋼鐵相關綠色低碳產業。

(二)推動集群發展,拓寬並跑賽道

5.新能源汽車。構建關鍵零部件技術和產品供給體系,加快動力電池關鍵技術突破,推進驅動電機及控制系統集成化、高密度化、智能化發展。發揮新能源整車龍頭企業拉動效應,吸引一批關鍵零部件“獨角獸”企業。發展退役動力電池循環利用產業,建設本市動力電池全產業鏈溯源和管理回收利用網絡體系,促進動力電池循環利用技術、工藝、裝備、產業集聚發展。

6.氫能產業。支持燃料電池重型卡車、公交客車、冷鏈物流車等多場景、多領域商業性示範應用,帶動燃料電池系統、核心零部件等上游產業鏈發展。充分利用工業副產氫資源,在金山、寶山打造氫氣主要供應基地;在臨港、嘉定和青浦建設產業實踐區,豐富應用場景;開展兆瓦級風力、光伏等新能源電解水制氫集成及應用示範,開展“氨—氫”綠色能源應用試點。突破高能效氫燃料電池系統、長壽命電堆、膜電極、質子交換膜等關鍵技術。推動高壓供氫加氫設備、70兆帕儲氫瓶等多重儲運技術的應用。

(三)拓展應用場景,搶佔新興賽道

7.綠色材料。推動低成本大絲束碳纖維量產、T800級以上高強高模碳纖維工業化突破、碳纖維專用樹脂技術攻關,探索碳纖維在新型碳芯節能導線、儲氫容器等領域的應用。推廣高溫超導電纜,支持高溫超導技術在核聚變等領域的應用。開展光催化在污染治理等領域的研究和應用。發展低碳化工,推進天然氣和二氧化碳製備合成氣、輕烴裂解技術的應用示範。

8.碳交易和碳金融。依託全國碳交易系統,豐富市場交易主體,引入碳交易信用保證保險,建立碳普惠機制,引導企業不斷提升碳資產管理能力;建立和完善碳交易標準規則體系。重點發展碳基金、碳債券、碳質押、碳保險等金融產品。鼓勵發展重大節能低碳環保裝備融資租賃業務。規範發展供應鏈金融產品,有序推進碳金融衍生品創新。

(四)加強集成創新,實現彎道超車

9.碳捕集及應用。推進新一代相變型二氧化碳捕集技術應用,突破溶劑損耗、再生熱耗等關鍵指標,降低捕集成本。加快二氧化碳生物、化工、材料、礦化等轉化技術研究,推進二氧化碳制碳納米管等高值化學品的產業化試點,開展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及制甲醇示範。推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應用場景向化工、鋼鐵等其他行業拓展,加快與儲能、氫能等技術的集成發展。

10.智能電網。加快布設新能源終端和智能電網設施,發揮新能源微電網、智慧減碳虛擬電廠等項目示範作用,推動光儲直柔等智能電網應用。推進智能電網與分佈式能源裝備向高壓化、智能化發展,開展大容量長壽命安全電池、固態電池等儲能裝置應用。做強智慧能源服務,推動光伏儲能微電網技術、電池人工智能技術、鋰電池儲能系統、直流微電網系統的應用。

三、特色園區升級行動

(一)以集聚發展為目標,加快建設氫能示範實踐區

推進嘉定氫能港建設,形成關鍵零部件、系統、整車等產業集聚,建立氫燃料電池汽車計量測試國家級平台,構建氫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打造基礎設施完善的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生態。依託臨港國際氫能谷,聚焦燃料電池整車、重型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製造,加快制氫儲氫加氫一體化站建設,開展電解水設備的產業化和先行先試,開展氫能在交通、能源、建築等領域的綜合利用試點示範。

(二)以高端發展為動力,全面建設“臨港動力之城”

加快臨港新片區全動力領域發展,打造航空、航天、汽車、海洋、能源“空天陸海能”動力集群。加快產業鏈關鍵環節布局,發展高端動力關鍵零部件及成套裝備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維修服務等高附加值環節。加快核心裝備產品研製,推進高性能航空發動機、重型燃氣輪機等研發及產業化。

(三)以創新發展為方向,加快建設“寶武(上海)碳中和產業園”

依託相關企業、專業機構和產業聯盟,聚焦富氫碳循環高爐、氫基豎爐等技術攻關,打造碳中和特色產業集聚先導示範,引進世界500強研發機構和業務板塊,建立低碳減碳研發轉化平台,吸引“專精特新”企業,引入多元化社會資本。

(四)以低碳氫源+新材料為核心,加快建設“上海化工區綠色低碳示範園”

在上海化工區形成多元化氫源供給模式,加大副產氫利用,開展沼氣制氫,探索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圍繞打造上海國際化工新材料創新中心,加快輕質高強材料、新能源材料、氫氣儲運材料、燃料電池材料以及二氧化碳資源化技術的孵化和應用。推進天然氣、輕烴代替煤和石油制化工原料應用,鼓勵企業提高生物基、廢物基原料比例。

(五)以梯次推進為路徑,培育建設若干個潛力園區

布局一批潛力園區,加大培育提升力度,推動其成為特色園區或精品微園。碳捕集利用示範園開展新一代二氧化碳捕集等技術攻關,推動二氧化碳制碳納米管及複合材料等示範。青浦氫能經濟生態園構建氫能汽車產業鏈。臨港再製造產業園發展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醫療器械、燃氣輪機等裝備再製造。長興低碳創新產業園推動潮汐能發電技術研發、LNG船生產製造,發展綠色海洋裝備和綠色交通產業。推動碳中和創新技術平台建設,發揮本市各類科創平台作用,加大產學研用合作力度,推進共性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

四、產業生態完善行動

(一)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發揮高校院所原始創新作用,圍繞共性技術、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加大科研攻關力度,打造碳捕集利用封存技術研究中心、低碳冶金技術創新中心等平台。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加強產學研用合作,提高成果轉化率。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揮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功能平台作用。

(二)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

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提升中小企業專業化協作和配套能力。支持企業深耕全國碳中和市場,以先進技術和專業服務提升市場佔有率。打造一批綠色供應鏈,鼓勵核心企業帶動鏈上企業高端化、綠色化發展。建設一批檢驗、檢測、評估和認證服務平台,促進行業健康規範發展。

(三)推進標準體系建設

推進制訂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的標準,構建上海綠色低碳標準體系。鼓勵領軍企業帶動上下游配套中小企業共同開展標準化工作,探索組建產業鏈標準化聯盟。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統籌協作

市各相關部門加強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區、各園區落實產業發展各項政策措施,保障項目實施要素供給。鼓勵企業、行業組織、研究機構等在技術攻關、產品研發、標準制定、應用示範等方面加強合作。

(二)加大相關政策支持力度

構建支持本市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聚焦成果轉化、場景應用和項目落地過程中的瓶頸問題,開展先行先試。落實國家綠色低碳發展政策,綜合運用財政、金融、投資、土地等政策,充分利用國家和本市節能減排、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專項資金,支持本市綠色低碳技術突破、產業發展和特色園區建設。

(三)加快人才隊伍建設

加大綠色低碳產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形成分層次、多渠道的人才培養體系。引進具有國際化創新力和領導力的複合型人才,通過產業菁英高層次人才選拔,遴選一批領軍人才和青年英才,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培養優秀創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和優勢,擴大行業隊伍。

(四)加深國際國內合作

依託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與國內相關地區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對外開放的窗口、橋樑優勢,更好發揮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功能優勢,強化在綠色技術創新、綠色金融、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國際合作。

(五)加強綠色低碳引導

以全國節能宣傳周、低碳日、碳博會等為契機,傳播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通過專題論壇、技術展示、交流會等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為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推廣應用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促進綠色低碳消費。

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賽道行動方案(2022—2025年)

為著力強化新賽道布局,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更好助力上海國際數字之都建設,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基本原則

尊重規律、分步推進。把握“元宇宙”虛實映射、虛實交互、虛實融合的演進規律,重點加強前沿技術突破、前瞻領域布局,推動產業整體健康有序發展。

集成創新、聯動發展。把握“元宇宙”群智賦能、跨界融合的基本特徵,發揮“元宇宙”的疊加、倍增、放大效應,帶動數字技術、數字產業實現跳變和躍遷。

價值引領、效果導向。把握“元宇宙”以虛促實、以虛強實的價值導向,立足提升實體經濟生產效率、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把握“元宇宙”需求牽引、市場驅動的發展邏輯,充分激發多元市場主體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共同營造良好發展生態。

包容審慎、防範風險。把握“元宇宙”在發展中規範、在規範中發展的治理要求,營造包容開放環境,建立相關規則體系,防範安全風險和行業亂象。

(二)主要目標

產業綜合優勢顯著增強。到2025年,“元宇宙”相關產業規模達到3500億元,帶動全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規模超過15000億元、電子信息製造業規模突破5500億元。

創新主體活力競相迸發。培育10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頭部企業和“鏈主企業”,打造100家以上掌握核心技術、高能級高成長的“專精特新”企業。

示範賦能效應充分顯現。圍繞城市數字化轉型,打造50個以上垂直場景融合賦能的創新示範應用,推出100個以上引領行業前沿的標杆性產品和服務。

產業發展生態持續完善。推動建設各具特色的“元宇宙”產業園區,打造一批創新服務平台,加快“元宇宙”產業人才育引,優化生態環境。

二、主要任務

(一)產業高地建設行動

1.關鍵技術。突破關鍵前沿技術。聚焦空間計算、全息光場、五感提升、腦機接口等方向,突破人機交互瓶頸。加快微型有機發光顯示(Micro-OLED)、微型發光顯示(Micr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研發應用。聚焦光波導、光纖掃描等近眼顯示技術和柔性、類膚等新材料,提升沉浸交互體驗。提升計算平台效能,推動圖形處理器(GPU)、專用集成電路(ASIC)、可編程邏輯陣列(FPGA)等計算芯片和RISC-V指令集架構芯片的研發。強化大尺寸圖像壓縮、實時圖形渲染、資源動態調度等計算技術研發。加強算法創新與應用,加快對抗生成網絡、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等技術在圖形引擎、動態建模、數字孿生等領域的融合應用。

2.基礎設施。超前布局未來網絡,加快推進“雙千兆”網絡建設,培育5G+、6G、衛星互聯網、Wi-Fi 7、IPv6等未來網絡生態。加大計算能力支撐力度,推動雲邊一體布局、算力自由調配、雲端實時渲染的新型雲計算和邊緣計算平台發展,培育基於容器化、開發運維一體化等技術的雲原生應用。加快發展人工智能即服務,依託大規模公共算力集群建設,全面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化、規模化應用。發展區塊鏈應用,探索Web3.0技術研發和生態化發展,推動分佈式存儲、可信認證、隱私計算、智能合約等融合應用。

3.交互終端。加快發展虛擬現實終端,支持虛擬現實一體機、PC虛擬現實設備等技術升級,面向娛樂社交、沉浸影音、教育培訓等領域培育差異化終端產品。迭代升級增強現實終端,推動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終端向低功耗、小體積、大視角、可變景深方向發展,加強從底層到應用全鏈條布局,培育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消費級產品及行業級解決方案。着力突破全息顯示及體感終端,支持浮空投影、裸眼3D、空間成像等全息顯示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推動體感設備向低成本、高性能演化。

4.數字工具。發展關鍵基礎軟件,面向智能終端和雲邊協同設備,支持開發具備雲端實時渲染、分佈式內存計算、輕量級容器管理等功能的智能操作系統和中間件。突破數字生產工具,集中攻關三維圖形圖像引擎、數字建模、數字設計、數字人生成等“元宇宙”關鍵生產力工具,提升核心軟件和行業平台供給能力。培育集成解決方案,圍繞重點行業應用需求,着力發展城市信息模型、建築信息建模、數字孿生、數字沙盤仿真等行業級解決方案。

(二)數字業態升級行動

5.虛實交互新商業。加快推動數字會展,鼓勵打造雲上展廳、數字化展廳,提供無邊界、沉浸式展示服務,促進多人同屏互動、在線社區、語音和動作實時交互,提升展覽展示的參與感、體驗感。發展全景導覽服務,鼓勵場館打造虛擬全場景導覽應用,提升室內導航、商業導購、泊車尋車體驗。創新線上購物體驗,融合沉浸式、數字人等技術,提升直播帶貨、虛擬購物體驗,拓寬線下商業運營模式。

6.虛實交互新教育。建設虛擬課堂,圍繞教學實訓、數字教室、空中課堂、素質教育等教學場景,探索多點協作教學、遠程互動教學、課後效果評價等融合應用。研發新型教學產品,支持基於教育數字基座,研發各類數字孿生校園、虛擬現實課堂、數字教師。賦能職業培訓,鼓勵面向醫療、生產、安防、運維、建築等領域,以擴展現實技術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仿真實踐。

7.虛實交互新文旅。開發元旅上海新模式,運用數字人講解、增強現實導覽等技術,圍繞歷史文化風貌區、博物館、藝術館、遊樂園等地標性建築和景點,拓展全景旅遊等新模式。促進虛擬演藝賽事發展,引導全息投影、體感交互等技術與賽事、演唱會、音樂會等結合,打造沉浸式“雲現場”,升級傳統演藝賽事體驗。

8.虛實交互新娛樂。發展元遊戲,支持運用雲渲染、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研發製作可編程、再開發類遊戲產品;着力培育一批品牌號召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原創元遊戲。培育元社交,鼓勵發展具備實時互動、多人參與、沉浸體驗的新型社交平台;支持虛擬形象、數字空間、數字創作等社交工具研發和產業化。賦能影音製作,鼓勵運用虛擬實景搭建、特效實時渲染、空間聲學仿真等技術,提升電影、電視、動漫、音樂等行業生產效率。

(三)模式融合賦能行動

9.虛實融合智能製造。打造數字孿生工廠,支持建設高精度、可交互的虛擬映射空間,對工業製造全環節進行建模仿真、沙盤推演,實現各環節協同和生產流程再造。推廣生產協作工具,支持集成擴展現實、多維仿真等技術的虛擬生產協作平台在工業製造領域的應用,實現產品仿真設計、測試驗證和優化、運維巡檢、遠程維修、資產管理等方面的應用。

10.虛實融合醫療健康。鼓勵元診療,建設醫療三維輔助診療平台,優化術前規劃與術中導航等解決方案;推廣基於擴展現實的心理疾病“數字療法”和沉浸式遠程康復應用。賦能醫學研究,支持運用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技術在視覺診療、近視防治等領域開展臨床研究;鼓勵結合微觀三維成像、分子模擬等技術,在新葯研製、病理研究等領域實現突破。

11.虛實融合協同辦公。培育無邊界辦公平台,鼓勵運用虛擬化身、場景交互、空間渲染等技術研發虛擬辦公平台,實現文檔、設計、數據實時協同。發展元會議室,打造體驗更真實、互動更便捷的數字辦公新空間,滿足不同場景混合辦公需求。鼓勵線上會議向多維化、場景化、規模化發展。

12.虛實融合數字城市。建立城市數字沙盤,推進城市數字孿生體建設,加快虛擬空間和現實世界的全面連接和高度協同,提升城市治理科學性。強化風險應急管理,鼓勵利用“元宇宙”技術對城市風險進行高精度動態模擬與實時持續監測,提升城市應急處置能力。提供智能化政務服務,建設虛擬綜合辦事大廳,開發場景式服務導航。打造數字人辦事窗口,實現24小時在崗服務,提升辦事體驗。

(四)創新生態培育行動

13.創作者經濟。加強IP培育與保護,做優做強動畫動漫、影視影音、網絡文學、潮流周邊、遊戲電競等原創品牌,加強數字產品、數字創意知識產權保護。培育創作者群體,推動創作主體集聚,支持發展專業用戶生產內容(PUGC)、職業生產內容(OGC)、多頻道網絡(MCN)等生產新模式。

14.數據流通要素。培育數據產品和服務,壯大一批具有核心技術的“數商”龍頭企業,引育一批具有市場影響力的數據交易主體和平台,深化公共數據開放,健全數據產業生態。完善數據要素市場,深化上海數據交易所建設,建立數據要素的價值體系和發現機制,構建數據定價、分配、監管等市場運行規則,推動數據要素有序流動。

15.標準規則體系。加快標準制定,支持企業、科研機構參與國內外標準制定,聚焦數據、接口、平台、代碼,完善相關標準和連接協議,實現標準的通用性和一致性。完善行業規範,加強近眼顯示、終端產品對健康影響的研究,完善檢驗檢測標準;探索虛擬數字身份和價值體系構成,研究數字身份、數字資產的跨界流通。

三、重點工程

(一)“元宇宙”關鍵技術突破工程

聚焦未來網絡、智能硬件、終端系統級芯片、元器件、核心軟件等重點方向,組織開展聯合攻關和揭榜挂帥。鼓勵在滬國家實驗室和科研機構加大投入力度,力爭形成一批具有引領性的基礎理論成果。支持領軍企業研製3D建模、計算機輔助設計、圖形圖像引擎等框架工具,以開源開放為導向,逐步擴大開發者群體。推進“東數西算”樞紐節點建設,打造一批國家級綠色數據中心集群。

(二)數字IP市場培育工程

在上海數據交易所試點開設數字資產交易板塊,培育健全數字資產要素市場,推動數字創意產業規範發展。逐步完善數字資產、數字藝術品、數字影視版權等合規交易機制,加強風險監管,探索數字人民幣應用。探索建立多方參與、互聯互通的數字創意聯盟鏈體系。支持原創內容平台、交易平台及藝術家參與全球數字藝術品創製交易及國際標準制定。

(三)工業“元宇宙”標杆示範工程

聚焦航空、汽車、核電、生物醫藥等領域,培育一批市級“元宇宙+工業互聯網”試點示範場景。支持企業建設基於多維感知、實時逆向建模等技術的智能製造孿生平台。推動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共同打造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台。研究工業領域“元宇宙”標準規則,推動數據、協議、規則統一,實現互聯互通。

(四)數字人全方位提升工程

着力突破高速動態建模、人體驅動框架、高精度數字場景創建等關鍵技術,推動數字人的採集、製作流程逐步簡單化、一體化、自動化。支持運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技術,改善人機智能交互體驗。加強供需對接,促進數字人在數字營銷、在線培訓、電商直播、影音娛樂、服務諮詢等多場景的應用。

(五)數字孿生空間建設工程

培育城市數字空間運營商,整合公共地理空間數據採集、運營、管理,逐步完成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孿生工程。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市場化運作,開展場景級、部件級城市數字空間運營。聚焦城市觀光、醫療協作、教育共享、交通運輸等領域,推動長三角區域合作開發跨空間、沉浸式應用。探索形成統一開放的數據接口、底層平台和連接標準,推動各類物聯感知數據實時接入。

(六)行業龍頭企業引育工程

聚焦關鍵技術、基礎設施、智能終端、數字工具和集成應用等領域,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硬核”科技企業。着力吸引一批新型頭部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來滬發展。開放城市數字化轉型典型場景,集聚一批綜合集成能力強、產業鏈上下游話語權大的“鏈主企業”。鼓勵運用“元宇宙”技術,創新招商引資和投資服務模式。

(七)產業創新載體培育工程

在關鍵技術領先、行業應用豐富、領軍企業集聚的區域,布局一批市級“元宇宙”產業創新園,升級一批市級特色產業園區,加快推進園區周邊交通設施、人才公寓、生活服務設施配套等建設。支持企業、科研機構等聯合成立“元宇宙”行業組織、公共服務平台及人才培養基地。鼓勵本市高校發揮學科融合優勢和科研引領作用,建設“元宇宙”技術應用研究中心。

(八)數字空間風險治理工程

加強未來網絡、雲邊計算、智能交互終端及數字基礎設施的內生安全,保障海量數據的存儲、傳輸和使用。強化“元宇宙”領域法治建設,在數字成癮、內容安全、個人隱私等方面推動研究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市場監管,夯實“元宇宙”數字空間平台主體責任。打擊違法違規活動,防範金融領域過度投機、惡意炒作等現象。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依託上海市數字化轉型工作領導小組,圍繞“元宇宙”產業發展遇到的問題瓶頸,加大整體推進和綜合協調力度,實現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協同聯動。成立“元宇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建立企業聯繫制度,加強“元宇宙”行業運行監測和統計分析。

(二)加強資金保障

發揮各類專項資金作用,加大對“元宇宙”關鍵技術、重點工程和產業發展的保障力度,依法依規綜合利用投資補助、貼息等手段,支持技術研發和科研成果轉化。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支持“元宇宙”產業發展。設立“元宇宙”新賽道產業基金。支持符合條件的“元宇宙”創新企業依法依規在境內外上市。

(三)加快人才育引

按照重點產業人才相關規定實施人才獎勵,鼓勵“元宇宙”相關高層次人才、技術人才、創作人才等在滬創業就業。用足用好應屆畢業生落戶以及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等政策,加大領軍和青年人才引進力度。支持高校增設“元宇宙”關聯學科,推進產學研用主體聯合開展技能培訓。

(四)打響品牌特色

加大對創新企業、產品、服務、平台及標杆應用的總結宣傳力度,提高上海“元宇宙”相關品牌知名度。用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購物節等平台,加大“元宇宙”產品和服務的全球推介力度。鼓勵本市企業、行業組織等積極籌劃、參與國內外“元宇宙”論壇會議。

(五)推進開放合作

聚焦軟件、人工智能等“元宇宙”相關領域,打造一批自主可控的開源社區和開源產品。加強國際交流,鼓勵“元宇宙”相關的國際組織、產業聯盟等機構落滬。整合利用國際研發資源,引導“元宇宙”領軍企業在本市國際創新資源高度密集的地區設立研發機構。

上海市促進智能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

為全力培育上海產業高端轉型新動能,促進智能終端產業帶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發展,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基本原則

以品牌塑造強動能。突出品牌的關鍵作用,充分發揮現有優勢品牌的影響力,實現外延式發展。加大對新品牌的培育扶持力度,打造代表“上海製造”水平、家喻戶曉的智能終端品牌。

以體系構建優動能。抓住智能終端互聯互通、高度融合的發展趨勢,構建更有韌性的產業體系,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協同,促進跨領域融通。不斷完善產業生態體系,優化供給模式和發展動能。

以創新引領新動能。充分發揮上海在上游核心環節和研發設計能力方面的優勢,匯聚創新資源,優化創新環境,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有效銜接,引領智能終端產業發展。

以市場牽引主動能。以數字化轉型為契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應用場景為切入點,瞄準新市場、新業態、新服務、新需求,打造市場接受度高、市場空間大、市場競爭力強的智能終端產品。

(二)主要目標

產業規模穩步增長。到2025年,上海智能終端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營收千億級企業不少於2家、百億級企業不少於5家、十億級企業不少於20家。新增智能工廠不少於200家,實現整車企業100%達到智能工廠水平。其中,智能網聯汽車產值超過5000億元,具備先進智能網聯功能的新車產量佔比超50%。培育千億級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虛擬現實等電子終端產業、百億級智能機器人產業。

爆款終端不斷湧現。重點打造10款以上爆款智能網聯汽車,打造10個以上商用智能網聯汽車標杆應用場景。在交通、環衛、物流、養老、醫療、教育、工業、家政、商貿、娛樂等10大應用場景湧現不少於100款智能終端產品。

品牌能力持續提升。培育50家以上“鏈主企業”“隱形冠軍”“小巨人”“專精特新”等企業。着力提升品牌附加值,塑造10個以上具有標識度的終端品牌。

核心技術加快突破。推動核心芯片、基礎軟件等關鍵技術創新突破,加快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智能座艙等終端系統技術產業化。

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在浦東、嘉定、松江、奉賢、臨港等重點區域打造5個以上智能終端特色園區或精品微園,培育3個以上智能網聯汽車應用落地示範區域。

二、主要任務

(一)智能網聯汽車

1.消費終端爆款打造行動。支持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和科技公司緊抓新一代消費者需求趨勢,集聚前沿尖端技術,將智能網聯汽車打造為新型智能終端產品,提升消費者駕乘體驗。打造集安全出行、智慧生活、移動辦公等功能於一體的智能網聯汽車終端,提升智能駕駛水平。實現語音交互、遠程控制等功能,推動車輛與智能終端在車內無縫接入、在車外互聯互通。依託即時通訊和虛擬現實功能,實現遠程移動辦公。推動品牌策劃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轉變,塑造具有上海標識度的品牌。創新宣傳渠道,利用新媒介實現終端直連用戶,聯動新媒體開展跨界傳播。優化品牌運營,建設具有標識度的體驗和交付中心,舉辦用戶深度參與的活動,增強品牌吸引力和認同感。

2.商用終端加速落地行動。緊扣商業化應用需求,明確各場景下低速功能型無人終端的產品定義和技術要求,加快培育配送、清掃、轉運等細分領域龍頭企業。支持打造無人出租車、智能公交、智能重卡等智能網聯商用終端,推動自動駕駛等智能化系統加快向車規級、量產化靠攏。加快拓展智能網聯汽車典型測試與應用場景,推動測試道路向區域化聯通。支持開展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和城市智慧車列等應用;推動智能重卡加快商業化落地,推動從“減人化”向“無人化”運行方式轉變;加快智能公交落地,在特定區域推廣無人接駁、無人環衛等應用。建立智能網聯汽車“無人化”和商業化分級分類管理模式,按照從易到難、從普通道路到高快速路、從測試示範到商業運營的分級路徑,根據不同場景明確各類終端的管理措施。加強聯網通信終端進網許可和身份管理,探索新型售後、保險和回收等規定,推進智能網聯商用終端加速落地。

3.車聯網培育行動。圍繞智能駕駛、智能網聯和智能座艙核心繫統,構建新型產業鏈體系。推動智能駕駛系統迭代升級,培育全棧解決方案提供商,擴大智能駕駛覆蓋場景;加強智能網聯繫統研發,開展車路協同技術落地驗證,加快推動車聯網在量產車型的搭載應用;加快智能座艙集成研發,推動座艙與內容提供商融合發展,打造一體化的智能座艙。大力發展終端部件,重點攻關激光雷達、中央域控制器等環境感知、智能決策核心零部件,加快實施產業化配套;推動車載計算平台和人工智能芯片的規模化應用;提高線控驅動和制動集成水平,加快形成規模化控制器量產能力。圍繞智能網聯“人—車—路—雲”系統協同需求,布設一批具備環境狀態檢測、交通參與者識別、交通流量監控等功能的新型智能化道路基礎設施,建成一批智慧交通示範道路;開展新一代車用無線通信網絡應用試點,推動企業建設5G車聯網通信環境。

4.協同產業生態建設行動。基於整車集成和軟件平台的紐帶,推動整車企業與科技公司、社交平台等開展合作,帶動集成電路、軟件、通信等產業協同發展,培育智慧出行、數據服務等新業態,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終端與智慧旅遊、智慧商務等融合發展。打造一批定位互補、要素集聚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浦東重點發展車聯網、車載操作系統和車用芯片等,打造核心部件產業發展高地;嘉定打造集智能網聯汽車整車研發、製造、應用、檢測、認證於一體的綜合示範區;臨港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能網聯汽車製造和出口基地。加快建設車聯網信息安全實驗室等公共服務平台,推動第三方機構建立智能網聯汽車檢測認證能力;搭建產業交流、合作與展示平台,舉辦終端產品發布、應用啟動等活動,促進人才與產業集聚。

5.數字工具終端賦能行動。構建貫通用戶個性化定製、研發、生產、交付、維護、回收的面向產品的數字一體化平台,激發用戶參與產品個性化定製,推動線上營銷與線下體驗中心協同聯動。加快建立數字化出行服務平台,打通整車終端與應用場景數據互聯,開展商業模式創新。以整車終端智能製造為牽引,加快“一廠一案”智能工廠建設,力爭實現整車企業100%達到智能工廠的水平。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智能網聯汽車終端生產環節的深度應用,推廣智能機器人和數字孿生技術在終端研發、製造、集成等環節的應用。加強終端製造企業與產業鏈各環節緊密協同,帶動終端產業同步提升智能製造能級,促進生產、質量控制和運營管理系統全面互聯互通,實現終端產品生產方式向智能化轉變。

6.龍頭企業打造行動。針對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薄弱環節,加大對龍頭企業招商引資力度,打造總部經濟集聚優勢,投放最新終端產品,落地大型應用項目,加快擴大研發團隊和應用規模,帶動智能網聯汽車系統集成和關鍵零部件供應商培育。推動傳統企業轉型,支持傳統車企加快智能化戰略轉型,打響自主品牌,實現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業務板塊獨立運作,構建新型供應體系和營銷網絡。推動傳統零部件企業提升智能系統、部件研發製造能力,適時投資或併購創新型新興企業,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提升自主技術水平。大力吸引造車新勢力和科技公司在滬布局,探索與整車企業合作生產,鼓勵與營運主體合作應用。重點扶持細分市場優秀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通過專項政策支持,引導創新要素和各類社會資本關注,拓寬融資渠道、支持科創板上市。

(二)智能機器人

7.推進核心技術突破。圍繞運動、感知、控制三大系統,組織核心部件攻關項目,突破高性能電機、減速器、控制器等硬件系統,攻關雲端大腦、知識引擎、自主學習、人機交互等軟件技術。瞄準智能雲端系統、芯片、智能傳感器等領域,搶佔智能機器人產業高地。

8.提升工業智能化水平。支持工業機器人品牌發展壯大,發展應用於加工、裝配、焊接、打磨等場景的高精度工業機器人,突破具備柔性交互特徵的6軸及以上協作機器人與自適應機器人技術,全面覆蓋汽車、航空航天、船舶海工、電子信息等行業。建設一批智能工廠,助力經濟數字化轉型。

9.拓展服務應用場景。聚焦清潔、醫療、配送、生活等重點方向,加速服務機器人規模化應用,培育系統集成商,推廣“服務租賃+系統集成”商業模式。圍繞醫療、清潔、康復等領域,發布標杆示範場景目錄與體驗手冊,開展供需對接。

10.優化行業標準生態。發揮第三方機構和行業組織力量,聯合企業開展標準制定。舉辦服務機器人創新發展大會等活動,建設上海市智能機器人展示中心。促進長三角產業鏈協同,進一步優化區域創新布局和協同創新生態。

(三)虛擬現實交互終端

11.提升虛擬現實硬件成熟度。圍繞近眼顯示、感知交互、網絡傳輸、渲染處理等關鍵技術,綜合提升終端功耗、便攜程度、計算能力等指標,推進近眼顯示屏、感知交互設備、開發工具等重點環節實現突破。

12.推進產業應用生態創新。積極推進虛擬現實交互終端在遊戲娛樂、互動社交、教育培訓、工業檢測、遠程醫療等場景的應用,鼓勵企業強化“虛擬現實+”賦能能力,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支持企業通過建設新型算力基礎設施,打造內容製作與分發平台,進一步豐富內容,帶動終端需求。

(四)智能家居終端

13.豐富家居單品供給。支持企業圍繞智能家電領域,發展智能音箱、智能廚電等產品,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圍繞智能安防領域,發展智能門鎖等產品,滿足居家安全需要;圍繞智能照明領域,發展智能燈泡等產品,提高居住舒適度。

14.打造終端融合生態。鼓勵企業與成熟平台開展生態合作,探索建立統一平台體系和認證模式,實現互聯互通、相互調用,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全場景智能服務。

(五)智能穿戴終端

15.發展“銀髮經濟”穿戴產品。支持企業圍繞居家養老需求,發展適老化智能穿戴設備,支持一鍵呼叫、一鍵挂號、一鍵叫車等適老應用;圍繞社區養老需求,發展醫療級穿戴設備以及適老化智能運動器械;圍繞機構養老需求,發展適用於日常看護的智能穿戴設備。

16.發展“健康經濟”穿戴產品。支持企業圍繞跑步、騎行、健身等各類運動需求,發展多樣化、便攜度高的智能穿戴產品,重點推進智能手環、智能手錶、運動相機、智能服飾、運動腰帶等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

(六)信創終端

17.推動信創產品突破發展。依託國產中央處理器(CPU)優勢,圍繞松江信創產業園等產業集群,支持企業面向金融、醫療等領域,重點發展應用於邊緣計算、數據中心等領域的服務器及個人電腦產品,打造市場接受度高、品牌競爭力強、性能指標優的產品體系。

(七)軟硬件基礎支撐體系

18.提升核心芯片支撐能力。加快手機處理器芯片、高性能中央處理器(CPU)芯片、車規級微控制單位(MCU)芯片等高端芯片技術突破,提升先進工藝和特色工藝晶圓製造能力。

19.提升關鍵部件技術能力。支持智能網聯汽車“三電”“三智”等核心部件突破,發展5G通信模組、光學模組等部件,加快微型有機發光顯示(Micro-OLED)、微型發光顯示(Micr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研發應用,推進生物體征、環境感知、圖像獲取等智能傳感器發展。

20.加快布局基礎軟件。推進操作系統、分佈式數據庫和中間件等基礎軟件發展。聚焦指令集、內核架構等關鍵技術提升產品能級。積極推進雲原生、多源異構數據處理等前沿技術攻關。

21.加快布局行業軟件。發展面向汽車、工控領域的實時操作系統,實現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輔助分析(CAE)、輔助製造(CAM)等關鍵環節突破。強化系統可靠性與安全性,形成面向場景化、數字化、智能化三層架構的行業軟件新供給。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保障

建立本市智能終端產業發展協同機制,成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專班。市經濟信息化委負責全市智能終端產業的統籌推進和規劃布局,市相關部門根據職能加大支持力度,加強與國家相關部門溝通對接。各區政府結合區域特點,保障項目實施要素供給,形成市、區合力推動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強化資金支持

統籌利用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市級重大科技專項等專項資金,聚焦支持優質項目、重點技術、重要平台、應用示範等領域。引導各類政府基金和社會資本加大投資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加快上市步伐。

(三)完善法規標準

加快推動在智能網聯汽車無人化、商業化落地等領域探索制定浦東新區法規,明確相關程序、路徑、監管和責任。聚焦關鍵技術,加快制定相關標準,並推動在長三角互證互認,為國家標準制定提供先行先試經驗,條件成熟后在全市範圍內予以複製推廣。

(四)建設人才隊伍

面向全球吸引領軍人才,加強高層次人才服務保障。針對智能終端綜合集成、軟硬融合的特點,鼓勵高校、企業開展複合型人才培育。按照規定實施人才獎勵,打造創新創業、安居樂業、蓬勃興業的智能終端人才高地。

(五)營造發展環境

支持有條件的區設立智能終端產業園,保障發展空間需求。定期召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展會和論壇,搭建開放合作的交流平台。加強長三角區域內的協同發展,促進產業鏈互聯互通互補。

(六)促進消費需求

藉助城市數字化轉型機遇,加強各領域對智能終端的應用。加大政府採購對智能終端的支持力度,鼓勵國有企業帶頭使用智能終端產品,在商業中心建設體驗店,激發消費需求潛力,形成以應用促終端、以體驗促終端的發展局面。

(七)加強安全監管

完善全市智能網聯汽車公共數據平台,統籌建立一體化安全管理體系和安全態勢監測系統。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功能安全、網絡數據安全等評估能力和測試場地建設,探索數據跨境傳輸。加強智能終端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續推動提升系統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能力,切實保障用戶隱私。

本文鏈接:https://www.8btc.com/article/6763438

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

(0)
上一篇 2022-07-08 11:11
下一篇 2022-07-08 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