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戲曲與歌劇,蒲松齡的《畫皮》被改編成美國當代故事

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已經舉辦到第五屆,音樂節藝術總監蔡金冬是美國最為活躍的中國指揮家之一,他將傳播中國當代音樂視為人生後半程的重要事業。美國當地時間10月15日晚,中國作曲家郝維亞的室內歌劇《畫皮》首場公演在紐約上州的哈德遜歌劇院收官,當66歲的指揮家蔡金冬攜導演邁克爾·霍夫曼及三位歌劇演員登台謝幕時,台下掌聲雷動。

融合戲曲與歌劇,蒲松齡的《畫皮》被改編成美國當代故事

歌劇《畫皮》是第五屆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里的重磅節目之一,籌備了大半年。原定在劇中飾演狐妖媯嫣的崑曲名旦錢熠,因疫情影響無法登台,蔡金冬找到崑劇青年演員楊玲救場,帶着團隊在兩天里幾乎不眠不休地加班排練,首演有驚無險。

10月7日至22日,第五屆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在紐約林肯中心等四大場館舉辦,音樂節由巴德美中音樂研習院與中國中央音樂學院攜手主辦,通過希望一系列音樂會和學術活動,讓美國公眾更了解中國當代音樂。音樂節上,藝術總監蔡金冬先後攜巴德當代樂團、新亞室內樂協會樂團、巴德音樂學院民樂團,帶來三場中國當代作品的音樂會。

今年66歲的蔡金冬,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赴美留學,是美國最為活躍的中國指揮家之一,也是一位作家和音樂教育家。他曾擔任美國斯坦福大學音樂表演教授和樂團指揮,並在美國指揮過許多中國當代作曲家的作品,也曾以兩本著作《紅色狂想曲——西方音樂在中國》和《貝多芬在中國》在音樂界引發關注。

融合戲曲與歌劇,蒲松齡的《畫皮》被改編成美國當代故事

2018年,他從舊金山轉戰紐約,開啟新事業,成為巴德美中音樂研習院的第一任院長。巴德學院是美國頂級音樂學院之一,巴德美中音樂研習院則是西方世界首個中國民樂項目。“我們要在西方,為中國音樂創造一個平台。”回顧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的5年,蔡金冬告訴一財經。

關注當代作品

美國當地時間10月7日,蔡金冬攜巴德當代樂團在林肯中心爵士樂中心的玫瑰劇場登台,舉行第一場“北京故事”的演出。

舞台投影出中國傳統花窗的紋樣,現場呈現出典雅中國風。音樂會在猶太裔美國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的《北京衚衕》中開啟。阿甫夏洛穆夫在俄國出生,自1918年起在中國生活了30年,首演於1933年的《北京衚衕》以小販穿街過巷的吆喝叫賣聲為素材,從清晨寺廟鐘聲到小販叫賣聲,從京劇到送葬鼓聲,呈現出一卷西方人眼中的老北京街巷交響畫卷。

之後上演的歌劇《駱駝祥子》選段,是中國作曲家郭文景的歌劇新作,也是首次登上美國交響樂團舞台。站在指揮台上,蔡金冬能感受到觀眾席氣氛的熱切,男高音歌唱家李毅、女高音歌唱家鄧曼麗的表演動情而深刻,“現場無論是中國觀眾還是美國觀眾,都沉浸其中”。

作曲家葉小綱的《第二交響曲“長城”》也是美國首演。作品以長城為題材,吸取不同民族和民間音樂。青年鋼琴家鞠小夫與紐約當地的二胡、琵琶、笛子、馬頭琴演奏家與巴德當代樂團合作,創造出一幅中國當代音樂的音響畫卷。

除了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室內歌劇《畫皮》全新美國版、黃安倫的《徐悲鴻畫境隨想》交響詩,都是美國首演。

融合戲曲與歌劇,蒲松齡的《畫皮》被改編成美國當代故事

“我們的宗旨是,要在音樂節上聽到中國當代作曲家的聲音。”蔡金冬說,美國古典音樂界對他的評價是,每次音樂會選擇的曲目都有很新意。他的選擇不僅局限於中國,也包括印度、土耳其等當代作曲家的作品。

“縱觀整個古典音樂市場,我們大部分在演出的,都是18世紀至20世紀的作品。”他認為,如果指揮家只演出古典音樂,忽略21世紀的當代音樂,將是一種缺失和遺憾。

“在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的年代,演出得最多的,都是當時仍在世的作曲家作品。到我們這個時代,為什麼不把眼光放在同時代作曲家身上呢?”

他坦言,從巴赫到馬勒,這些古典音樂史上的巔峰值得被反覆演出和聆聽,但當代的聲音同樣重要,“人們需要聽到在世作曲家的作品,那是這個時代的聲音”。

“回望中國過去百年的音樂發展,我們沒有產生貝多芬、馬勒等作曲家的環境。但在21世紀,中國當代作曲家無論是音樂創作的能力、內容還是質量,完全可以與西方當代作曲家匹敵,只是西方對中國作曲家和作品了解甚少。”蔡金冬認為,在今天,如何向西方介紹並演出中國當代音樂,變得尤為重要。

用音樂融合東西方

回溯蔡金冬作為指揮的成長路徑,是從東方一路西行的過程。年過六旬,他又將重心放回東方,遍尋中國當代作曲家的傑作,把東方的音樂帶上西方舞台。

上世紀60年代,蔡金冬意外接觸到小提琴就非常喜歡,“小時候學小提琴和鋼琴,就希望能成為西方音樂的演奏家”。

1979年,23歲的他正讀大學一年級,在北京聽了兩場終身難忘的音樂會。

1979年3月15日至19日,指揮家小澤征爾攜波士頓交響樂團在上海和北京舉辦四場音樂會,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支來華演出的西方樂團。10月底,卡拉揚又率柏林愛樂樂團訪華,在北京舉行三場音樂會。音樂會不對外售票,而是由文化部統一安排全國各地藝術學院、演出團體專業人士觀摩。

“這兩場音樂會給我非常大的震撼和影響,我決定一定要當指揮,要到西方去學古典音樂。”幾年後,蔡金冬前往美國,先後在美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和辛辛那提音樂學院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曾跟隨美國指揮大師伯恩斯坦學習,並一步步從助理指揮做起,最終站上美國交響樂團的主流舞台,三次獲得美國作家和作曲家協會現代音樂獎,執棒多個美國著名交響樂團和大部分中國頂級交響樂團。

無論是當指揮家,還是在斯坦福大學當教授,他的核心始終是西方音樂。有時跟聽眾見面,有人問他,你是中國指揮家,為什麼會成為西方音樂的指揮?還有人好奇,你們中國的音樂是什麼樣的?之後,蔡金冬在音樂會的曲目安排中,總會有意識地安排一些中國作曲家的作品。加上近年中國交響樂團不斷訪美,美國古典音樂市場上,逐漸有了中國音樂的聲音。

但他仍然覺得不夠。國內樂團到訪美國,影響力是有了,但持續度不夠。既然他身在美國,何不利用好這一優勢做些什麼?“古典音樂在中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中國變成了古典音樂的重鎮。我們希望在當代作品裡面,將中國音樂元素與西方音樂結合起來。”蔡金冬說,這些年他每年都回到中國指揮,看到整個古典音樂市場的巨大變化。也常有美國記者問他,如何看待中國已經成為古典音樂的重鎮。

美中音樂研習院的成立是一個契機,這裡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都對中國音樂抱有好奇與熱情。對熱愛音樂的人來說,無論當今世界局勢如何日趨緊張,他們能以音樂為媒介,暢通無阻地進行文化交流。在美國,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更是成長為一個獨一無二的舞台。每年,在一個相對長的音樂季中,不同主題的樂季,會呈現出中國當代音樂的不同面貌。

僅首屆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上,蔡金冬就將11位在世中國作曲家的管弦樂作品帶上舞台,進行美國和全球首演。

2019年,音樂節以“樂融中美”為題,在全世界首演了普利策獎獲得者、作曲家周龍的新作交響清唱劇《鐵漢金釘》,在太平洋鐵路建成150周年之際,向當年參與鐵路修建的近兩萬名華工緻敬。

2020年的“中國與貝多芬”以8天線上活動,多角度探索古典音樂在中國的發展。2021年的“亞裔之聲”在巴德學院及線上混合舉行,呈現作曲家黃若的作品,並邀請許多當代亞裔美國作曲家和音樂家,探索亞裔作曲家在美國當代音樂與社會的重要性。

今年音樂節的主題是“樂融東西”,其中一套重磅節目,是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郝維亞的新創室內歌劇《畫皮》,將蒲松齡原作改寫成一個發生在美國當代的故事,兩位美國歌唱家用中文演唱全劇。《畫皮》將西方歌劇與中國京劇相結合,用中國民樂團演奏,戲曲唱腔與歌劇唱法相碰撞,以一種獨特的現代方式講述一個超自然的奇幻故事。這樣的東西方融合,在音樂界可謂罕有。

(圖片由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提供)

(0)
上一篇 2022-10-16 16:30
下一篇 2022-10-16 17: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