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理財神器走下神壇,普通人成了理財“白痴”?

對於手裡的30萬現金,劉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劉星是80后,為了孩子能上一個還算不錯的小學,今年他在家裡的幫助下買了北京海淀區一套學區房。房子比較破,有20年房齡,為了住得舒服些,他特意預留了30萬作為房子的裝修款。

原標題:人到中年 理財“白痴”

作者|金鄞

編輯|宋函

然而裝修是個戰線十分漫長的活兒,最長要四五個月,付給裝修隊的錢也是分批給的,這30萬一時還花不出去。劉星覺得如果把錢存活期利息低,“買基金和股票又怕虧本,銀行推銷的那些理財產品又太複雜,選來選去,只能存利率比較低的定期了。”他特意把30萬分成了六份,5萬存一個定期,“這樣萬一臨時取出來不至於太虧本。”

跟劉星想法類似的還有90后薛銳。薛銳本科畢業后一直想出國留學,但她又不想花家裡的錢,於是邊在北京工作邊存錢,幾年下來她也存了將近20萬。看多了股市和基金的大起大落,她不敢輕易買這些產品,為了穩妥起見,她也像劉星一樣把大部分錢都存成了定期。

全民理財神器走下神壇,普通人成了理財“白痴”?

《俗女養成記2》劇照。圖源:網絡

薛銳和同事們閑聊時,發現大家都會有類似的困惑。對於像她這樣的年輕人,平時工作比較忙,上班時間不可能盯着股市的跌宕起伏,作為“長期投資”的基金也是有賺有虧。

她的一位同事說,之前他買了白酒和新能源相關的基金也賺了一些錢,但後來都虧了不少,“現在只能當一個‘價值投資者’,原本理財是想增加一些積蓄,但反而成了最大的一筆消費。”

這正應了脫口秀演員呼蘭所說的“你不理財,財不離開你”。

如今越來越多的打工人面臨這樣一個尷尬境地:包括存款在內的理財收益率持續走低,而基金和股票對於普通人來說又太過專業,往往是承擔了風險,別說取得預期收益,可能連本金都損失不少。

曾幾何時,火爆一時的餘額寶是一款全民理財神器,但當餘額表徹底涼了之後,很多人已經不會理財了。

全民理財神器走下神壇

2012年12月22日,是雅瑪曆法中所謂“新紀元”開始的第一天。天弘基金副總經理周曉明見到了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國內事業群總裁樊治銘。雖然之前雙方已經數次接觸,但這次周曉明希望能夠說服阿里推出一款貨幣基金產品。

讓周曉明沒想到的是,見面一分鐘后,樊治銘就揮手打斷了他,“我明白了,這個事可以做。”這個結果大大出乎周曉明的意料,“這就像是你太想去一個地方,在沒有路的時候,突然發現路在腳下。”

當時移動互聯網正值浪潮洶湧之時,騰訊憑藉微信領先一籌。整個2012年下半年,支付寶的高管們都在考慮兩個問題:怎樣打造移動互聯網的入口,怎樣增加支付寶的客戶黏性。而天弘基金恰恰抓住了支付寶的痛點。

在之前的合作談判中,大多數基金公司還是以自己的產品為中心,對支付寶強調的都是投研能力,把支付寶當作銷售自家產品的渠道,只有天弘基金站在支付寶的角度考慮,要為支付寶的用戶量身設計一款產品。

天弘基金能“放下身段”其實也與其在業內地位不高有關。天弘基金成立后,多年業績不佳,2010年之後甚至每年虧損千萬,管理規模在80多家公募基金中常年徘徊在50位左右。

這次,天弘基金與支付寶一拍即合,推出了一款名為餘額寶的產品。

為了抓住這個機會,天弘基金不惜下了“血本”,光是餘額寶上線前期的系統開發和服務器投入就花費了400多萬,這對於當時的天弘基金來說不是個小數目。

2013年6月,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與支付寶平台對接,正式上線餘額寶。餘額寶的規模增速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僅用18天時間,餘額寶累計用戶突破250萬,累計轉入資金規模66.01億元。

2014年,管理餘額寶的基金經理王登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餘額寶每天都是凈申購狀態,2014年初,甚至每天凈流入都會超過50億元。同年末,餘額寶規模突破5000億元。

之所以餘額寶有這麼大的“魔力”,原因在於它將散戶的活期存款,化零為整成協議存款,進入銀行間市場,在和銀行的利率談判中擁有更強的議價權,獲得比活期存款高得多的利率。

更高的收益率則吸引更多用戶購買餘額寶,在這個良性循環加持下,餘額寶的利率節節攀升。最高7日年化收益率超過6.7%,相當於1萬元每天產生1.8元利息,是同期銀行活期利息的20倍以上。

更重要的是,傳統貨幣基金遵循T+2交易,即第一天申請贖回,第三天資金才能到賬,阿里利用其自身強大的資金實力,提前墊付,讓餘額寶在當時做到了當日到賬。

一位網友總結了當年餘額寶的優點:操作簡便,認識漢字+數字,簡單兩三步買入成功;低門檻,1元也能存;零手續費、可隨取隨用。“這些功能對於當年銀行存錢找去櫃檯,理財機構上網頁的我來說,簡直是帥爆啦。”這位網友說。

劉星當年就是餘額寶的忠實擁躉。他那時候已經工作了幾年,急需存錢結婚,聽說餘額寶這個產品后,他就不斷把每月到賬的工資存進去,“感覺比存定期划算多了”。

餘額寶一時間成為高收益、靈活存取的理財產品代名詞,2017年突破1萬億元,2018年3月底,規模達到了1.69萬億。天弘基金也一躍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公募基金,餘額寶一度成為全球最大的貨幣基金。

可以說正是餘額寶的出現和火爆,開啟了全民理財的時代。隨後銀行和其他互聯網公司紛紛效仿,甚至很多產品連名字都是“某某寶”,一時間貨幣基金理財產品大行其道。

但餘額寶的爭議也隨之而來,一方觀點認為它推動了利率市場化,是普惠金融和互聯網技術結合的產物;另一方觀點則認為,餘額寶推高了社會融資成本,更容易在遭遇風險時造成擠兌,威脅金融系統安全。

瘋狂的募集速度和巨大的規模顯然讓監管機構、螞蟻集團和天弘基金意識到可能發生的風險。在監管約束下,2017年,天弘基金多次降低持有和交易限額。T+0的每日限額也降至1萬元。因此,餘額寶的規模開始回落。

全民理財神器走下神壇,普通人成了理財“白痴”?

天弘餘額寶貨幣基金七日年化收益走勢。 圖源:Choice金融終端

2021年4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多個金融管理部門再次聯合約談螞蟻集團,整改內容包括“管控重要基金產品流動性風險,主動壓降餘額寶餘額”。

隨着行業監管、各類產品創新衝擊和自身規模的縮減,餘額寶收益率持續走低。今年9月,由於流動性相對寬鬆,餘額寶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已經低於1.4%,逼近歷史最低水平。萬份收益不足4毛。

餘額寶徹底涼了。

消失的“保本理財”

餘額寶急速擴張的幾年,也是中國理財市場飛速發展的時期。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大量發行預期收益類理財產品,這類產品期限一般在3個月到1年之間,產品發行時會明確標註預期收益率,幾乎所有的銀行都會發行“保本”的理財產品。

一位從業多年的銀行理財經理表示,那段時間的客戶可以說是非常“幸福”,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存在一種比定期利息高、收益和本金有保障的產品。當時很多客戶到銀行都會問這位經理:“有理財嗎?”問的就是這類產品。

每到年末,流動性緊張時,理財產品利率水漲船高,產品發行時,銀行甚至會擠滿了前來購買理財產品的客戶,“有時候忙到一天都喝不上一口水”。

公務員王強就是這類客戶之一。王強是一名70后,經過多年積蓄,在買了南京的一套學區房后,手頭還有幾十萬存款,他想為女兒將來出國留學做準備,便一直想盡辦法讓這筆錢“越滾越大”。

全民理財神器走下神壇,普通人成了理財“白痴”?

《華爾街金錢永不眠》劇照。圖源:網絡

在股市裡折騰了幾年後,他發覺雖然“有賺有賠”,但總體上還是虧了,當他發覺銀行推出更為保險的理財產品后,他毫不猶豫地成為這種產品的忠實用戶。那幾年,王強隔三差五就托他在銀行工作的朋友打聽,有沒有推出最新的理財產品,但凡他覺得收益不錯的產品,他就買入,“反正只賺不賠”。

事實上,這類理財產品明顯不符合風險和收益對等的原則,部分產品設計過於複雜不利於控制風險。

2018年4月,《資管新規》正式發布,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從投資範圍、期限、運作方式、槓桿約束、產品設計、信息披露等多個方面受到約束。由於承諾保本的理財產品發行規模超過4萬億,監管機構為其設置了3年的過渡期。

從投資者的視角來看,資管新規最大的影響是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息”“零風險”,也就是業內常說的“打破剛性兌付”。在資管新規的要求下,理財產品不再有固定的收益率,收益披露採用和基金產品類似的“凈值型”,更重要的是,投資者需要自擔風險,購買理財產品不再是“穩穩的幸福”。

2022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的第一年。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去年末,保本理財產品規模已由資管新規發布時的4萬億元壓降至零。同時,凈值型產品比例大幅增加。凈值型理財產品餘額26.96萬億元,佔比92.97%,較資管新規發布前增加23.89萬億元。

《報告》披露了一個重要的數據,2021年,理財產品加權平均年化收益率最高為3.97%,最低為2.29%。也就是很多投資者已經發現的事實——理財產品收益率越來越低,市面上已經很難見到4%以上的理財產品了。

普通人應該怎麼辦?

保本理財的消失和凈值型產品的出現,讓投資者不得不尋找新的替代產品。

從凈值型產品成為主流之後,不少金融機構開始推薦“固收+”。這類產品配置資產通常包括80%的債券和20%的股票,似乎是一種兼具債券防守和股票進攻的“完美替代”。

但由於今年一季度市場波動加劇,固收+甚至是很多凈值型理財產品都出現了跌破凈值的情況。多位銀行理財經理表示,當時有不少客戶會詢問為什麼理財產品會賠錢。

根據Wind統計,今年3月末,23913隻公布凈值情況的理財產品中,破凈的有2084隻,理財破凈比例達8.71%,隨着市場逐漸回暖,截至今年上半年,在披露凈值情況的26880隻產品中,僅856隻產品破凈,破凈率約為3.18%,較一季度末大幅降低。

一位券商營業部負責人表示,以這兩年火爆的固收+產品為例,“攻守兼備”是金融機構在宣傳這類產品時最突出的特點,但如果權益市場波動加劇,固收+也會跌破凈值。保守的投資者心理會明顯產生衝擊,甚至導致一些投資者贖回,進而加大產品波動,形成負反饋。但問題的根源是一些金融機構忽視風險,追求銷售規模,把金融產品銷售給了高於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

全民理財神器走下神壇,普通人成了理財“白痴”?

圖源:笑果工廠公眾號、騰訊視頻

多位金融業內人士均表示,投資最重要的是首先明確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最簡單的衡量標準是,能不能接受本金損失。

為了符合監管要求、滿足較為保守投資者的需求,銀行適時推出了大額存單。一位國有銀行理財經理對價值星球表示,目前銀行針對新存入的資金有存款利率優惠,20萬元起存的大額存單,3年期利率可以上浮到3.45%。這個利率水平已經接近很多銀行的凈值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

劉星就經常接到銀行的業務經理給他打來的電話,電話的內容都是推銷大額存單。雖然他賬戶上經常有幾十萬活錢,但很多都是馬上要用的,“比如像這次是裝修,還有些錢是為孩子上幼兒園準備的學費,一年就要接近10萬元。” 這讓他很難接受大額存單,“萬一需要花錢,取出來就虧了。”

考慮到大額存單一般期限較長,不能滿足靈活支取的需求,一些銀行還推出可轉讓存單,已經購買大額存單的投資者一旦有資金需求可以進行轉讓,利率會根據到期期限進行折算,比活期利息高不少。

不過,在劉星看來,銀行這種很複雜的規定讓他聽着就頭大,當他接到銀行的類似的推銷電話時,直接掛掉。

還有一些人,已經開始使用別的理財方法,比如購買黃金。

今年年初,薛銳看到黃金價格走高,她購買了一隻價值近2萬元的黃金手鐲。之後她每天關注金價走勢,買完手鐲一個月後,她發現自己的手鐲已經漲了五六百塊,心裡覺得十分開心,感覺投資投對了。

事實上,像薛銳這樣的人越來越多。用“年輕人+黃金”在小紅書上搜索,有2萬多條筆記,裡面都是教年輕人如何投資購買黃金的。

根據《2021中國黃金珠寶消費調查白皮書》,國內的黃金珠寶消費主力已開始朝着年輕化的方向發展,目前的消費群體中,25-35歲人群佔比已高達75%。中國黃金協會也表示,25歲以下的“Z世代”消費者,將扛起未來金飾消費的大旗。

但即便是聽上去很保值的黃金,也不是穩賺不賠。從今年3月開始,金價持續走低,進入9月中下旬,黃金價格甚至創下兩年以來的價格最低點。

除了黃金外,還有很多年輕人投資四五線城市的房產、買收藏品,甚至炒鞋、炒幣,核心都是怕手裡的錢越來越不值錢。但這些投資方式都已經被證明,依然存在很大的風險。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一位資深研究員告訴價值星球,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第一,要盡量保住本金安全。保住本金意味着要多元化自己的資產組合,遠離低流動性的產品,比如現在很多三四線城市房子的流動性下降得非常快,就不能購買,另外,要遠離中小金融機構的高收益產品。

全民理財神器走下神壇,普通人成了理財“白痴”?

《大時代》劇照。圖源:網絡

第二,未來人們的財富引擎可能大概率會從房地產市場變成金融市場,但是金融市場是普通老百姓很難把握的。這個時候,轉換思路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用做債券的方式去做股票投資,例如選定一些好股票,在價格低迷的時候買一些長期持有,看中的更多是分紅而不是價格波動。”

最後,不要太過於擔心通貨膨脹對家庭資產造成的潛在損失,不要太着急把手上的錢投出去追逐所謂的高收益率。“最近二十年裡,中國幾乎沒有發生嚴重的高通脹。現在,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持幣觀望,等待資產價格進一步調整,或許是上策。”

對於劉星來說,他現在的策略就是持幣觀望。他看了那麼多種投資方法,還是覺得定期存款最穩妥,無論利率是高是低,“至少不虧本,那就夠了”。

*文中劉星、薛銳、王強均為化名。

(0)
上一篇 2022-09-21 17:16
下一篇 2022-09-21 17: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