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不應過早“普職分流”

教育部在去年下發的文件中,要求普職比例大體相當,這引發社會擔憂,即是否會實行 “強制普職分流“,限制一半年輕人上高中和大學的政策。事實上,隨着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教育觀念的改變,這兩年出現要求延遲“普職分流”的聲音,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呼籲。

比如北大教授姚洋最近建議推行十二年義務教育,如果目前國力有限,那麼可以從推行十年制義務教育開始,不要用中考過早分流學生。中國科學院的武向平院士最近也向全國政協建議,延長義務教育,推遲普職分流。我們認同這些學者的觀點,我們也看到教育部官員的回應,認同延遲“普職分流”是一個規律,但是由於中國處於工業化發展階段,需要大量技術工人,有必要讓一部分學生初中畢業之後接受職業教育。我們認為,人才培養需要從中長遠考慮,過早“普職分流”,特別是推行強制性比例的做法,不僅無法適未來智能社會應對人才的需求,還會造成社會階層固化等潛在的負面影響。

早在1985年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就提出了“普職分流”:“根據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要求,我國廣大青少年一般應從中學階段開始分流:初中畢業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該決定還明確提出了“調整中等職業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方針。從此,中等職業教育開始在政策層面被不斷推行和發展。根據“十三五”(2016年-2020年)期間的教育公報數據,5年裡中職招生佔比穩定在42%左右,意味着普高招生佔比是58%左右,確實動態保持了普高和中職大體相當的招生水平。

通過下圖可以看出,儘管不同地區和年份的普通高中錄取率會有所不同,但這一比例在全國整體一直保持在大約50%。換句話說,不管考生如何努力,中考中得分較低的一半人註定只有進入職業學校的選擇。在教育內卷嚴重的當下,家長和學生原本就面臨著殘酷的升學壓力,而“普職分流”則進一步引發巨大的焦慮。因此從小學開始,孩子們及其家長們就認為學習只是為了應試,尤其是必須努力進入一個好的初中,從而爭取在中考的競爭中成為不被淘汰的那一半。但這樣一種觀念,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更不符合中國未來的人才需求。

梁建章:不應過早“普職分流”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國雖然目前正處於智能社會的起步階段,但是在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部署上,已經逐漸向主要發達國家看齊。要推進智能社會的發展,需要大量具有學習能力並不斷推陳出新的就業人才。職業教育是中國教育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職業教育工作做出過重要指示,特彆強調“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這意味着,職業教育不僅要承擔培養多樣化人才、促進就業創業的職能,還需要從長遠考慮,構建體現終身教育理念的系統。

在智能和創新型社會下,很多職位的技能要求正在不斷升級,例如護士職業,幾十年前初中畢業后的技校培訓就已足夠,現在隨着醫療技術的日新月異,護理工作已經分成好多細分的專業,在一些發達國家,護士專業已需要高等職業大學的學歷。其他職業也有類似的技能需求升級,例如未來的農民,在現代化農場管理的專業領域內,可能需要與大學本科水平相當的的職業教育。有些職位即使是現在不需要太高的學歷,如司機、快遞和服務員,但是隨着機器人的普及,這些職位未來可能被取代或者升級,也需要學生在年輕時就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所以職業教育將一半的年輕勞動人口局限為初中畢業后的技校教育已經不適宜,而是應該擴展為包括大專和本科的高等職業教育。

“強制普職分流”的4大弊端

如果中考之後按照1:1的比例進行分流,有一百個人報名,那麼最終有五十個人可以上中學(普通高中或者民辦高中),而另外五十個人則被“分流”,通常面對兩種選擇:第一、進入中等職業學校,如前面說的中專、技校等;第二,提前進入社會工作。這樣強制性的中考“普職分流“,有四個弊端:

限制了學生未來的可能性和空間,不利於職業生涯的發展和再就業;

加劇了考試壓力和教育的進一步內卷;

過早分流和評價,容易導致晚熟的孩子遭遇錯誤的評判;

生活方面,不利於適應複雜社會。

1)限制了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

有人預測,未來二十年裡會有大量工作被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或部分取代,幾乎所有工作都會受到智能化的影響。比如,司機這個職業未來很可能會被自動駕駛取代。在攜程的服務中心,越來越多簡單的服務請求由聊天機器人自動完成,需要人工處理的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未來的餐館里,機器人和點餐軟件將完成大部分點菜和送餐的工作,餐館勞動者要做的是管理、設置和維護這些機器人和軟件。在工廠里,機器人將完成主要的機械工作,類似於富士康流水線組裝工人崗位正在迅速消失,少量留下的工人職位,則需要設置、維護和修理機器人。即使是未來的農民,要想管理好一個現代化的農場和養殖場,也需要很高的綜合技能和學習能力。如今在中職學校里學的技術,很可能過了幾年就會被替代。這樣的未來,對於工人、服務員和農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需要理解複雜的系統,擅長解決問題和自我學習,甚至需要掌握計算機算法和編程能力。以這些能力需求而言,我們現在的職業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技術工人是前機器人時代的事了,今後需要的是懂機器人的技術人員。事實上,隨着工廠智能化和複雜程度的上升,就連一直標榜職業教育的德國,如今也開始反思,認為高級工人僅僅有職業教育可能是不夠的。只有具備更好的綜合能力,一線的服務和生產人員才有可能為創新和改進做出貢獻,未來有機會被提拔成管理和研發人員。

即使在同一個行業和企業中,勞動者也有晉陞和換崗的機會。例如,現在的某個餐館服務員,未來可能會當餐館經理,甚至創業自己開餐館。當餐館經理和老闆的技能,就遠遠不是一個職業學校可以培養的,需要綜合的管理技能和學習能力,尤其是未來的餐廳還可能面臨高度智能化的挑戰。對於這位潛在的“餐館老闆”來說,如果早早地跳過高中、大學階段,的確會多出幾年工作時間,卻將因此失去以後的上升空間。

或許有人說,勞動者工作以後還可以自學,這句話本身沒錯,但有些課程如數學、計算機和外語,在年輕時的學習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大學里培養的學習能力,可以幫助培養終生學習的能力,無論未來是自學還是成人教育。其實大多數家長也都明白這一點,學習不是為了立刻賺很多錢,也不完全是因為文憑,而是爭取讓整個職業生涯發展得更好。所以即使大學生的起薪並不高,甚至未必能找到對口的工作,卻還是人生的正確選擇。因為從整個職業生涯的收入來看,大學的回報是很高的,而且大學教育所擁有的優勢,隨着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專業人士職業年限的延長,還將變得越來越大。對比來看,雖然職業學校培養的是具備某類技能或者技術的學生,但是他們的職業發展前景遠遠不如繼續升學的學生,而且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被大大限制了,尤其在現代社會裡,人一生要換好多崗位和職業。很多老的行業會消失,新的行業會誕生。如果現在一個十五歲的年輕人所學的職校技能在二十年以後被機器人取代,就會在中年面臨要學新職業技能卻學歷不夠的困境。而這類勞動人口,由於在目前的職業教育系統中沒能掌握不斷學習新技能的能力,因此會很快被淘汰出勞動市場,很難實現再就業。進一步來看,如果一個社會出現了大批低技能的失業人口,勢必會給社會穩定帶來潛在的弊端。所以職業教育必須構建終身教育的理念。終身教育的基礎,則是勞動者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並掌握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為實現該目的,應當努力讓所有人接受包括高中的基礎教育,然後再在職業大學和普通大學之間進行自主選擇。這項改革將大大提升中國勞動人口的整體素質,並為進入智能社會提供更充分和有效的人才供給。

2)中考分流加劇了考試壓力和教育內卷

中考成了高中入學的分層考試,也成了高中“升學”和職校“就業”的分水嶺。為了避免初中畢業就被綁定進入職校,家長和學生不得不為備戰中考而補課。有些地方在更早的初中、小學甚至幼兒園也開始考試分層,於是學生和家長又需要為進重點初中、重點小學而不斷內卷。教育分層變得越來越早,熬成了深度的教育無效投入與浪費。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包括在幾十年前的中國,高中教育資源都是稀缺的,為了把這些稀缺教育資源匹配給最優秀的學生,就必須在入學階段進行篩選,於是出現了中考和高考。但現在的高中和大學教育資源已經不再稀缺,高考和中考存在的必要性已經大不如前,過早分層的積極意義遠不及當年,反而因此產生了種種弊端。同時,因為分層考試而產生的標籤,會跟着孩子好幾年甚至是一輩子,於是導致考試的壓力被無限放大。所以過早的分層,必然會無謂增加擇校的巨大壓力,推動各種補課的軍備競賽越來越低齡化,也進一步加劇教育內卷。

教育內卷,導致小學以及初中教育以應試為主,浪費了人才基礎教育的時間,不利於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學習能力的人才,意味着中國未來的勞動市場,缺乏能夠迅速進入不同行業並且獨當一面的勞動人口,這會成為中國的創新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的極大阻礙。

3) 評價過早,容易讓那些起步晚的孩子遭遇錯誤的評判

每個孩子的成熟期不一樣,比如男孩的成熟期普遍比女孩子要晚一些,農村孩子的成熟期也要晚一些,在學習方面也是一樣,過早分層不利於這些晚熟群體充分發揮潛力。 有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可能由於各種原因,沒有把興趣和經歷放在學習上,但是不代表以後不會。尤其是男生成熟得更晚些,可能一時沉迷遊戲,但是後來卻有可能趕上來。 還有弱勢群體的孩子更容易輸在跑線上,因為富裕家庭會把更多的資源來刷題或者提前學習。或許弱勢群體的孩子天分和後勁並不差,但是因為家庭的原因起跑慢了,被過早的分流了。

另一方面,在初中畢業的時候,如果強制性的“分流”,讓一部分學生進入職業學校,那麼在選擇技能型的“專業”,一個15歲的孩子能否準備判斷出適合自己的方向呢?無論心智還是知識儲備,恐怕都遠遠不夠。而且這對家長來說同樣也是一道難題,誰敢說自己就能準確判斷青春期孩子的未來走向?雖然職校目前也有3+3/3+2等模式,可以為學生提供繼續升學讀書的部分機會,但整體而言,大多數學生進入中職以後,基本就綁定了“畢業即就業”的道路,當下選擇的專業,往往就是未來從事的職業方向。

過早分層的另一個弊端是,為了應對層層疊疊的考試,孩子們中學階段的學習不得不拼盡全力,然而到了最關鍵的大學階段,他們反而失去了努力的動力,畢竟大學的招牌已經到手,沒有必要再努力學習了。

讓每個人都有成才的機會,讓每個人都享有展現才能的環境,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這同樣也是國家領導人對於職業教育提出的希望。而過早的評價體系,可能導致起步相對比較慢的農村、少數民族地區以及貧困地區的孩子,會失去完整中學教育所帶來的職業發展機會。一個公平的社會,應該向所有年輕人打開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門,這就需要反思目前由“普職分流”所引發的問題。

4)生活方面,不利於適應複雜社會,成為更好的公民和家庭成員的需要

過早的進行分流,不利於這部分學生適應未來社會所具有的複雜性。人們不斷觀察到,隨着科技的進步,我們身處的智能社會正在越來越複雜,由各種消費品、藥品乃至理財產品誘發的陷阱越來越多,甚至就連假新聞也是層出不窮。每人每天面臨各種選擇,商品、投資和職業都需要我們做出選擇。當各種選擇都變得越來越複雜時,如果個人不能深入理解整個社會的運行,就會錯失很多機會,還會踩坑、被“割韭菜”甚至被騙。比如在投資股票或者購買理財產品上,需要對金融市場有基本的理解,讀懂上市公司的公告和財報,了解基本的金融財會概念,對宏觀經濟有基礎判斷,聽得懂財經新聞等,所以在高中或者大學階段,學一些基礎的財會金融和經濟統計的知識,對於投資理財會很有幫助;在子女教育方面,擁有更高文化水平的父母,能夠給孩子更多的幫助和更好的引導;在擇偶方面,在其他條件大致相仿的情況下,高學歷也是一種重要的優勢。

如果所有人都可以接受完整的中學教育,會培養出更多思想相對成熟且更適應在智能社會中生存的人,從而整體提升中國人口的素質,為創新社會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

“普職分流”的5大誤區

如果逐步取消“普職分流”,讓所有人接受完整的中學教育,也就意味着會有更多的大學生。根據教育部在2019年公布的數據,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48.1%。也因為這樣,有人擔心大學生是否已經太多了?我們認為,需要消除五大理解誤區。

誤區1:中國處於工業化階段,需要大量工人和服務性行業從業人員,如果都讀了高中和大學,誰來做工人和服務性工作?

在經濟學上,沒有招不到人的崗位,只有招不到人的工資。如果有更多的人去上了高中和大學,普通工人和服務員的工資會上漲,這樣就會有大學生願意或者暫時願意從事這些工作。現在普通工人和服務員的工資,還是遠低於專業崗位的工資,如果有更多的人勝任專業崗位,那麼不同學歷的工資差就會縮小,這不正好減少了貧富差距、實現了共同富裕嗎?前面舉了護士的例子,在有些發達國家如美國的護士需要高等職業大學的文憑,所以在美國,儘管護士也是一項服務性的工作,卻成為很受尊重並且收入頗高的熱門職業。

誤區2:如果大學生做了工人和服務員是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

真是浪費嗎?如果靜態地看,可能很多人沒用到大學里學習的知識,但人的一生很長,也許可以因大學知識而終生獲益,至少增加了很多可能性。以前人均壽命四十歲的時候,可能讀到小學就夠了,人均壽命六十歲的時候,大部分人讀到中學就夠了,可現在人均壽命都到80歲了,多讀幾年書是完全有必要的。或許,很多擁有大學學歷的年輕人,並不會做專業對口的工作。但是如果從每個人的長期職業生涯來看,讀高中和大學卻能帶來更大的職業上升空間和更廣的職業選擇空間,上高中和大學的個人和社會回報要遠遠高於其投資成本。

十幾年前的大學生擴招政策曾飽受爭議,但事後看來,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在大學擴招以後,大學生和工人的起薪差距的確越來越小,甚至發生了逆轉,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在其他發達國家那裡也很普遍。雖然起薪較低,但短短几年後,大學生的平均薪資就會遠遠超過低學歷的同齡人。對於當下普遍“產能過剩”的中國經濟來說,對本國人力資源的未來進行投資,恰恰是回報最高的選擇。

誤區3 高級職業學校需要非常搶手的技工?

這個完全是誤區,其實製造業本身的從業人員需求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而且趨勢是越來越自動化和智能化。高級技工也正在逐步被機器人取代,要麼就是升級成生產工程師的職位。這類趨勢可從特斯拉上海的工廠的招聘廣告看到,工廠里大量的工作崗位,需要擁有大學學歷的工程師。至於少量開叉車的物流工作,只需要初中的職位,但工資會低很多,幾乎沒有高級技工的工作。長期的趨勢是,製造業里高級技工的職位需求越來越少,服務行業的所謂高級職業崗位那就更少了。空姐、酒店前台等工作都不需要多年的培訓,在國外,一般都是高中畢業生經過一個月的企業培訓就能上崗,並不需要長達三年的職業培訓。

誤區4:有一半的人是沒有能力讀大學課程的。

能不能學習大學課程,應該通過18歲時資格考試來鑒別,而不是在中學階段強行分離。歐洲和亞洲的發達國家的讀大學比例遠遠高於一半。美國是發達國家學里大學畢業生人數最低的國家之一,但是也有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學生就讀高中,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學生就讀大學,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有大學文憑。中國中學生的能力在全球的排名非常靠前,在幾次全球的PISA測評時,位於世界最高水平之一,遠遠高於美國的中學生的水平。這個測試的結果並不令人奇怪,中國中考數學的難度要遠遠大於美國大學錄取考試SAT的數學考題。中國的中學生轉校到美國的中學以後,理科學習成績的排名往往要遠遠好於在中國學校的排名。所以自然狀態下,中國應該有百分之八十的人能夠有資格進入大學,而不是現在的百分之五十。

誤區5: 我們的教育資源不夠?

以前教育資源是稀缺的,最好的學校必須匹配最好的生源,資質差的學生就只能少上學了,這是一種教育資源稀缺時的無奈選擇,至於讓資質差的學生少上學,顯然會加劇貧富差距。而當教育資源不再稀缺以後,家長本身就存在着強烈的希望子女上大學的理性需求,那麼就該讓現在被認為資質差的那些學生獲得更多上學機會。現在的高中教學資源並不稀缺,高中教育完全可以標準化和網絡化,縮小重點高中和一般高中的教學質量差距。實際上,在更低年級的基礎教育階段,教育部已經逐步取消了重點小學和重點初中,也取消了相對應的小升初考試,錄取主要採取抽籤方式,老師也在不同學校之間進行輪崗,這就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教育資源和生源的均等化。既然小升初可以拒絕分層考試,那麼只要高中資源不稀缺,也完全可以考慮取消中考。

總結

未來的智能社會,需要的是多面手和“通才”,而不應該過早被定形為某個領域的“螺絲釘”。即便是現在最穩定和專業的職業,也面臨很多變化,未來二十年裡,會有大量工作被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或部分取代。以智能社會需要的能力和需求而言,我們應該逐步普及高中和大學教育。可以在大學階段進行職業大學和普通大學的分流,具體可以逐步升級或者取消現有的中等職業學校,集中精力辦好高等職業大學。讓更多的年輕人願意選擇普通大學或者高等職業大學。這樣年輕人才會擁有更好的職業發展的機會,更適應智能化社會的轉型,和更好地適應複雜的智能化社會。從社會角度,普及高中和普及包括高等職業學校在內的大學教育,短期可以減輕教育內卷,長期有利於中國的產業升級和緩解貧富差距。

(0)
上一篇 2022-02-19 21:54
下一篇 2022-02-19 21: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