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最核心業務入冬 “高質量生存”還能靠什麼?

近日,一篇首發於2016年,標題為《華為到該炸掉研發金字塔的時候了》的文章,經由任正非再次簽發,自華為心聲社區流向外界。“面向ICT融合,華為在軟件能力、效率和質量方面存在的挑戰,在組織流程、作業環境等多方面也或多或少的不適應。”

消費者業務下滑超40%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

文 | 新浪科技 周文猛

編輯 | 韓大鵬

在該文頭部的編者按中,華為常務董事、運營商BG總裁丁耘評價指出。而任正非則直接寫道:“在技術工作的客氣是毒品,直面的批評、爭論才是良藥。”希望借文章啟發華為員工直面問題,實事求是。

在不久前的2021年上半年財報發布業績發布介紹中,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喊出:“華為要有質量地活下來”。如今,時隔五年,華為再提“炸掉研發金字塔”,一場有關於華為研發體系、組織模式及文化重塑等方面的變革,已悄然開啟。

然而對於華為而言,在外部大環境短期好轉可能性不大的情況下,啟動內生變革以支撐其“有質量活下去”的這一做法,短期看來難見奇效。

運營商業務大幅下滑

自2018年以來,華為各項業務的運行便一直處於高壓運行狀態之下,不過在此前的幾次半年報及年報發布過程中,華為各項業務營收增速均保持正增長狀態。然而,在最近的一次半年報發布過程中,情況開始不一樣了。

華為最核心業務入冬 “高質量生存”還能靠什麼?

在剛結束的華為2021年上半年經營業績說明會上,2021年上半年,華為實現營收3204億元,凈利潤率9.8%。其中,消費者業務同比2020上半年下滑47%至1357億元;運營商業務同比下降14.2%至1369億元;企業業務同比增長18.2%達429億元。除企業業務仍保持正增長外,華為消費者業務與運營商業務,均表現為負增長。

此前,美國制裁及芯片斷供對華為的影響,主要集中體現在消費者業務層面,然而伴隨着此次半年報發布,運營商業務營收增長由正變負。

作為華為曾經唯一的主營業務,運營商業務在華為內部地位極高。此前,任正非曾直言,“華為的主戰部隊是CNBG(華為運營商業務BG),這個部門將來不一定在公司收入最高,但意義重大。”尤其對於運營商業務中的5G部分,任正非曾信心十足地宣稱,“在5G技術方面,外界兩三年肯定追不上華為。”

然而隨着海外市場對於華為運營商設備抵制力度的擴大,華為的運營商業務受到的衝擊,正不斷顯化。

據新浪科技不完全統計,自2018年以來,除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首先宣布將華為剔除本地5G網絡建設之外,目前,包括印度、巴西、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等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也先後加入了將華為排除在5G網絡設備建設之外的隊伍中。

2016年,華為運營商業務增長迅猛的時候,同比變動增幅達23.6%以上,但隨後該業務增速開始減緩,但也一直保持同比2.5%左右的增幅。此次半年報發布,華為運營商業務罕見出現同比下降14.2%的情況,引發了業界擔憂。

華為最核心業務入冬 “高質量生存”還能靠什麼?

通訊行業資深行業觀察人士康釗便曾第一時間發言指出,大家應該為此感到難受。“海外市場被封殺,直接導致了華為運營商業務收入的下降。”他直指業務下滑與海外市場受抵制掛鈎的真相。

在他看來,由於運營商業務屬於典型的To B型業務,一個訂單丟失之後,就意味着很多年內都會丟單,由於目前華為的海外市場明顯受到歐美等國排擠,華為運營商業務受到的衝擊是持續而深遠的,不像消費者業務,後續有可能快速反彈。

事實上,華為運營商業務正在面臨的挑戰,遠不止海外市場份額驟減這一點。隨着電信運營商5G基建工作推進速度變緩,華為的運營商業務也將進一步受到影響。以4G基建為例,自2013年電信運營商大規模啟動4G網絡建設以來,華為運營商業務增速大幅提升,然而自2017年起,隨着4G網絡建設基本結束,華為的運營商業務增長趨於停滯。

由於華為運營商業務的增長,主要源自國內運營商對5G建設速度的推進,因此,隨着國內5G基建工作的不斷推進並結束,華為運營商業務的增長,也正在面臨著增量見頂的困境。

而在此之外,在芯片限制政策步步緊逼之下,華為5G基站建設所需要的芯片能否通過去美化產線生產供給,也成為了影響後續華為運營商業務發展的關鍵。在近期中移動公布的2021年至2022年5G通用模組採購中標名單中,中國移動啟動了自5G建設以來,國內市場規模最大的5G採購項目。然而在這次採購中,華為則因為芯片缺貨最終導致訂單丟失。

據專業電信市場研究機構DELL’Oro Group數據,進入2021年後,華為在全球通信設備市場中的市場份額,已出現顯著下滑趨勢。而相比於華為運營商業務,華為消費者業務直接下滑47%的表現,則更為慘淡。

高質量生存不易

運營商業務之外,在經歷了榮耀被迫剝離,P50新機發布卻沒能用上高等級感光元件等事件后,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如今已損傷慘重。據IDC最新公布數據,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前五已經沒有了華為的身影,而小米已經超過蘋果,躍居第二。

在今年的分析師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給出了應對未來困境的五大戰略舉措,包括努力解決供應連續問題、優化產業組合、牽引5G持續演進等。隨後在2021年上半年財報發布時,華為也在聲明裡說,要“有質量地活下來”。但從目前外部局勢變幻難測,短期芯片供給遲遲得不到解決的情況來看,華為所尋求的高質量發展,需付出的代價不小。

“目前華為受限制的情況短期內很難被解除,芯片何時能自給自足,這可能才是華為存亡的關鍵。”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華為仍在尋求獲得美國芯片供給的努力,能夠出現好轉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在獲取美系芯片及尋求台積電代工不被允許的情況下,發展自己的芯片代工業務線,成為了華為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據悉,目前華為已基本確定了集芯片設計及製造為一體的IDM模式,將與上海集成電路研發中心合作研發芯片。同時在北京、天津、無錫、上海及東莞等地做去美產線,進一步突破國外芯片封鎖。然而,華為想打造完全去美化的IDM芯片廠難度不小,而且短期內很難快速滿足其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

“對於具有成熟晶圓廠建設經驗的代工企業而言,在設備不受限的情況下,建一座晶圓廠並投產大約需要3年,如果設備受限,所花費的時間周期會更長。”在此前的交流中,中科創星董事總經理張思申曾向新浪科技介紹過建一座晶圓廠所需花費的時間及相關成本。

時間成本外,目前美國在集成電路產業領域具備絕對的主導地位,若真想建一條完全去美化的產線,在設備供給及製程工藝等方面,新建成的晶圓廠在性能將遠遠落後於國際主流技術,難以快速滿足華為當下業務發展的需要。“短期來看,華為建芯片廠遠水解不了近渴,戰略的意義要大於實際價值。”一位不願具名的芯片行業從業者對新浪科技表示。

在試圖往底層紮根造芯的過程中,目前華為也在積極地向基礎軟件領域發力,希望進一步利用軟件能力的提升來減少對芯片的需求和依賴,這也是徐直軍開出的五張藥方中“優化產業組合”的一部分。

從2019年推出的後端服務器openEuler開源操作系統,到2020對外發布的全場景分佈式操作系統HarmonyOS,以及華為移動服務HMS等產品,都可以看作是華為在尋求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所做的努力,但目前這一方面的努力,業內人士給出的評價褒貶不一。

“華為做這些嘗試值得尊敬,但最終能否取得成功,或許他們自己都無法給出確切答覆。”在此前與新浪科技對話過程中,多位開源基礎軟件創始人紛紛表示。

為了解決運營商業務的困境,華為還使出了渾身解數,那就是推出了5.5G的概念。華為定義的5.5G在5G原有的三大場景之外,新增了三大應用場景,這也意味着運營商要再次對網絡設備進行改造和升級,華為的運營商業務將因此獲益。

只不過,當前5G在C端和B端的價值還未得到完全發揮,華為提出的5.5G能否被運營商們接受,還未可知。“5G還沒用上,5.5G又來了?”不少用戶對此表示不解。

對於華為而言,或許其現狀正如任正非所強調的——目前其正面臨著特殊時期的“作戰”,各個方面都將進行深度改革,最終的目的則是“打勝仗”。只不過對於這一場戰役什麼時候結束,最終贏得戰爭的人員是誰,一切只能留待時間檢驗。

(0)
上一篇 2021-08-18 10:17
下一篇 2021-08-18 1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