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災之後,鄭州通訊恢復有多難?

電話撥過去聽不到聲音,換成微信語音,能撥通,但聲音斷斷續續。住在鄭州城西的陸凱焦急地等待。過了一會兒,對面發來微信文字消息:“完全聽不到。”7月21日整個上午,他都未能和在醫院急診科值班的女友說上話,雖然醫院距家只有一公里。

同一時間,城東的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人們發現只有頂層19樓偶爾有微弱的信號。醫院領導踩在椅子上,上半身探出頂樓窗戶,手舉高,這樣收到的信號只持續一兩秒。21日上午八點多,通過這種斷斷續續的通訊,他們成功地傳遞了救援信息。

工作人員在搶修通信設備。中國移動供圖

工作人員在搶修通信設備。中國移動供圖

洪災發生后的第三天,即7月23日早上,鄭州因洪災停電或退服(中斷服務)基站3.52萬個,占基站總數的45%。目前已恢復部分基站,但退服基站仍佔總數的10.5%,導致部分地區無網或信號微弱。

“3.5萬多個基站,大致相當於一個地級市(的整個通訊網絡規模)。”北京郵電大學移動通信研究中心副主任牛凱教授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2014年雲南魯甸地震曾造成61個基站退服;2019年颱風“利奇馬”登陸浙江,造成溫嶺2071個基站停電、1047個基站退服,而這已經佔到溫嶺全城基站數的一半以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平指出,3.5萬個基站退服,不只是3.5萬個基站受影響,基站在通訊網絡里有中介作用,一個斷了,對周邊都會有影響,可能導致一片網絡都覆蓋不了。

為什麼網絡信號恢復快、手機依然打不通?

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工作人員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20日晚上網絡信號還行,但斷斷續續,偶爾能刷出朋友圈,21日一早,發現沒有信號了。21日中午,當《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到達鄭州東站時,站區近兩公里範圍內什麼信號都沒有,既不能上網,也不能通話。人們在站外紛紛高舉手機,在試圖捕捉微弱的信號。

據官方通報,鄭州通訊系統受災始於20日上午。當時,中國聯通鄭州到洛陽方向有3條一級幹線光纜、3條二級幹線光纜中斷,另有1條受損,但次日即搶修恢復。中國移動的數據顯示,截至21日18時,極端降雨造成鄭州地區基站停電1608個、退服4414個。這是第一批中斷服務的基站。

牛凱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基站停電和退服是兩個概念。通信基站依賴電網供電,在電網中斷後,基站會啟用自己的後備電源;但如果電網中斷時間過長,後備電源會耗盡。此外,淹水也可能導致電源失效。這些情況均可導致基站停電,無法服務。這其中,因後備電源耗盡而關閉的基站,其停止服務的時間比電力系統受災晚,因而市民會感到“當一切都已經開始好轉的時候,通訊卻還是不行”。

另一種情況是,基站備用電源並未用盡,但如果一個區域的中心機房受災進水,整片地區的基站的服務都會中斷,這就是典型的退服情況。3.5萬個基站無法服務,可能與部分中心機房進水有關。據中國移動的數據,目前鄭州已經搶修完成的受損機房達60個。

對陸凱等市民提到的網絡信號恢復快、手機電話依然打不通的情況,牛凱分析道,可能與運營商的網絡布局有關。現在主流基站是4G基站,但移動電話信號主要通過2G基站傳輸。4G基站佔比高,後期搶修的自然也多,就出現微信電話比手機電話更順暢的現象。

工作人員在搶修通信設備。中國移動供圖

工作人員在搶修通信設備。中國移動供圖

此外,因為寬帶數據走地下光纖傳輸,在21日聯通等運營商修復中斷的光纜后,鄭州大部分寬帶服務已經恢復。《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看到,在主城一些地區,人們雖然無法使用手機連接網絡,但可以通過基於寬帶的無線網絡。

牛凱表示,因為基站的防洪標準大體與電力系統相似,面對這樣的洪災,“即使是北上廣深,恐怕也會出現類似的通訊中斷情況”。但他同時指出,雖然受災相似,但越是中心城市,恢復力會越強,因為中心節點在布局通訊網絡結構時,設備機房多,按照標準留有的備用線路及冗餘也就更多。

“不同地區之間有差距是很正常的,不可能每個區域都是一樣的備份量,那樣網絡建設成本會非常大。”牛凱說。不過他指出,經過這次事件,運營商可以在未來優化通訊網絡布局,稍稍增加成本,包括在建網及恢復鄭州本地網絡時,增加一些備份線路,以方便在局部斷網時通過迂迴線路繼續提供服務。

應急通訊與搶修安全

22日上午,當《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抵達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本部時,來自中國移動的救援人員正嘗試解決地面基站的供電問題。當時,鄭大一附院本部仍然停電,通訊依賴一輛應急通訊車。

各通訊運營商和鐵塔公司都有災后恢復通訊的預案,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通過應急方式保證臨時通訊;其次分批搶修幹線節點和骨幹基站;最後逐步恢復整個通訊網絡。

鄭大一附院旁的應急通訊車是第一階段的主要工具。但是,通訊基站位置越高,才能覆蓋越遠。而應急通訊車搭設設備僅有兩三層樓高,只能覆蓋數百米。以鄭大一附院為例,地面基站未恢復時,整座醫院只有以一條走廊為主的部分區域信號較強,大部分區域仍難以與外界聯繫。

常見的應急手段之一是將基站吊裝在熱氣球上,懸停在大氣層中,信號可以覆蓋數平方公里。但牛凱指出,因為河南暴雨,上層氣流運動非常頻繁,懸停熱氣球的方法在技術上很難實現。

因而,救援人員採取了替代方式。7月21日,搭載基站的翼龍無人機從貴州起飛,直抵受災最嚴重的米河鎮,為大約50平方公里範圍提供應急網絡信號。“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以後要是大規模鋪開的話,就會形成一個成熟的解決方案。”牛凱說。

不過,有不願具名的移動通信專家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出動翼龍無人機,是我國首次在救災應急通信中部署此類設備,很可能不在各單位原有的應急預案中,因而調度存在困難。

牛凱則指出,無人機搭載基站,在通訊技術上不存在難題,但因為基站設備體積和重量較大,且需長時間飛行、在惡劣環境中懸停在較高空域,所以必須使用大型無人機,目前成本還比較高。

23日晚,《中國新聞周刊》在主城區搶險一線遇到一位鄭州市政府官員。一直在隧道里清淤的他,已經與家人“失聯”兩天半。他介紹說,截至當晚,鄭州老城區大部分地區已恢復通訊,新區的情況“比老城區還要好一些”,但東郊的中牟縣等地仍需大量搶修作業。

為何基站搶修進度相對緩慢?該官員表示,此前全城內澇嚴重,許多基站泡水,水中的漂浮物很可能卡住線路,造成安全隱患;因而需要先排澇清淤,再排查隱患,最後才能作業,“有一個過程”。

22日晚些時候,因電力搶修作業成功,鄭大一附院的救援人員成功搭設地面基站,院區大部分地區已恢復通信。

前述通信專家強調,排澇、恢複電力和恢復通信,有一定的先後次序,但也要交替推進,實現並進。

據三大運營商數據,中國聯通救援人員在21日即恢復基站6103個;中國移動截至22日下午搶通基站6301個;中國電信到22日恢復4570個基站。22日,鄭州鞏義米河鎮寬帶通信恢復,這標誌着河南城鄉寬帶網絡已全面恢復。

24日早上,鄭州本地的網約車平台已重新上線,市民的雲端生活正逐步恢復正常。

牛凱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當前搶險工作按照預案進行,問題不大,但要注意次生災害。光纖、電纜等埋在地下,每隔一段距離都有通信井。經歷大規模降雨甚至洪災后,當地土質變鬆軟,可能出現塌陷情況,搶險時必須注意安全。

記者/曹然 李明子 霍思伊

(0)
上一篇 2021-07-24 21:31
下一篇 2021-07-24 22: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