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金融化,如何看待NFT賦能非遺產業

作者:許鑫  牟麗君

來源:澎湃新聞

作為數字經濟時代標誌的NFT,去年成功引爆資本市場,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拋開NFT金融化的議題,其實,NFT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已經多點發力。數字化浪潮賦予非遺數字化轉型新的機遇,也將帶動千億級市場增長。

在市場潛力和產業發展機遇背後,我們同樣需要冷靜思考,應對非遺保護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以求實現非遺的可持續發展。 

一、非遺保護中一些問題亟需解決

(1)非遺權利人溯源困難

中國目前共有155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地方非遺項目更是不計其數,創作主體泛化、創作時間持續以及傳統的口述傳承方式等問題使得非遺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在實踐中面臨溯源難題,發生糾紛時舉證艱難,“泥人張”侵權案就是非遺產權保護領域的典型案例。

(2)非遺數字產權保護受阻

數字技術和線上經濟的發展,推動了非遺產業數字化轉型,3D建模、動作捕捉、AR/VR等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強化了非遺文化數字感染力,電商、直播、短視頻、體感交互遊戲成為非遺破圈新方式,《2021非遺電商發展報告》顯示,14個非遺產業帶在天貓上年成交額過億,逐漸呈現規模效應。

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產權及其開發保護,數字技術在非遺文化產業中的深入應用使作品發售呈現明顯的網絡化、無形化特點,給非遺產權認定、證據收集、活化傳承帶來了很多難題,知識產權缺位造成侵權現象時有發生,非遺傳承人及產業主體的經濟效益受到不法侵害,嚴重影響非遺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非遺便利資產化受限

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強調了文化數字資源的社會和經濟雙重價值,但數字資源變現同樣面臨雙重困境。一方面,非遺數字化新技術、新方法、新業態不斷湧現,權利主體將非遺資源資產化運作時,應當積極以數字技術激發文物價值闡釋傳播,目前很多非遺開發項目尚未形成成熟的產業鏈,開發方式傳統,成本高、規模小,難以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非遺知識產權交易體系尚未成熟,仍存在信息孤島、產權交易主體間缺乏信任、交易鏈條冗長、監管力量薄弱等問題,文博機構授權相關市場力量研發優質非遺資源進行變現的方式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NFT技術為非遺確權提供可能

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是一種記錄在區塊鏈上的數字資產所有權,可用於虛擬數字資產和現實資產的兌換,具有唯一性、可追溯性、不可分割性、不可篡改性,目前已被廣泛應用於遊戲、體育、藝術、收藏等領域。2021年NFT席捲全球資本市場,生態迅速擴張,根據 NonFungible.com數據,2021年NFT交易額達176億美元,同比增長21350%,銷售量同比增長1836%,均價和市場規模也呈爆炸式增長,2022年依然熱度不減,前景可期。

筆者課題組2022年6月29日網絡首發了一篇名為《基於NFT的非遺數字資源開發研究》的文章,以非遺數字資源為研究對象展開討論,專門從知識產權保護和便利資產化兩個角度介紹NFT為非遺保護問題帶來的新解決方案,既保障了區塊鏈技術對非遺知識產權和溯源流通的支持,也通過非遺數字化變現帶來了新的經濟價值。

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NFT因其資源的唯一性和不可篡改性,避免了因複製成本低造成的版權主體模糊問題,促進了多元開發主體的合作,實現了可溯源的非遺數字資源開發。每個NFT作品的鑄造主體、項目信息、開發環節公開透明,其誕生以來的每次交易所有權變更情況都被清晰記錄,這一基於共識機制的確權方法在法律保護較為乏力的情況下行之有效,各創作主體的知識產權得到有效保護,對激發民間創作活力,促進非遺資源的生產、傳播和利用具有推動作用。另外,NFT技術可以解決非遺分佈零散與集中管理的矛盾,不同主體的非遺資源通過鏈上整合避免了重複建設,實現了非遺資源的扁平化管理與動態更新,有助於在保障權利主體的同時實現國家文化專網平台上的關聯聚合。

在便利資產化方面,作為新一代消費主力的Z世代人群,認可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非遺文化資源的價值空間被重新審視。NFT作為一種文化創新載體,能夠讓傳統文化資源以更年輕鮮活的方式呈現出來,實現非遺資源的價值多樣化,使包括文化遺產部門在內的非營利性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進入文化數字化產業生態之中,在確保知識產權的同時可以實現非遺數字資源的資產化運作,並將產生的收益用於提供更廣泛和更深入的服務。NFT將非遺文化融入時代語境,通過當代表達賦予了新的發展活力,助力非遺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

NFT將文化資源轉化為可溯源、可交易的資產,促進了非遺知識的生產、共享和關聯聚合,聯通了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數字資產交換,為元宇宙環境下建設非遺文化生態系統、經濟系統提供了路徑參考。

三、“元宇宙+非遺”的不斷探索

“元宇宙+非遺”的可能性正在被不斷探索,通過元宇宙,非遺產業實現了供給側資源的迭代優化,數字文化產業大發展。

(1)非遺數字場景

元宇宙時代非遺數字場景的構建能夠讓用戶隨時隨地一睹非遺風采,充分滿足“全過程、多角度”非遺產品需求。非遺與元宇宙的聯動將非遺信息、行為解構重組,增加了用戶對非遺活動參與性、互動性的理性關照,創新了非遺文化傳播路徑,充分挖掘了非遺數字化潛力,展現了非遺文化的多元魅力,把一些較為晦澀艱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永久保存,之後依託於數字化管理的模式開展相應的保護工作。典型應用場景的拓展為文化機構切入元宇宙提供了全新的解題思路,依託元宇宙,非遺文化進一步拉動了信息消費,促進數字文化產業向縱深發展。

(2)非遺數字人

《虛擬數字人深度產業報告》數據顯示,2030年中國虛擬數字人規模將達到2700億元,作為新媒介角色將被廣泛應用於元宇宙新生態。非遺傳承人是非遺保護的重要一環,參與並見證了非遺的歷史變遷,隨着現代社會發展對傳統非遺的影響,非遺傳承人逐漸趨向老齡化,非遺供給日漸乏力。可視化呈現的非遺數字人使傳承人“分身有術”,在減少人力成本的同時降低了出錯率,富於個性化的表現,更加生動有趣,以年輕化的語態和獨特的敘事風格吸引觀眾的眼球,將非遺故事娓娓道來。

(3)非遺數字藏品

NFT對經濟市場的刺激不可忽視,因而國內各大平台紛紛推出了非遺NFT項目,將非遺作品製作成數字藏品進行發售。鯨探、幻核等國內頭部交易平台發售的熱門非遺數字藏品項目都取得了不俗成績,除了將非遺製作為數字藏品直接發售外,也有人將其作為實體非遺產品的贈品,非遺文化產業規模迅速擴張。非遺+NFT的變現方式激發了各主體的非遺創作激情,為非遺IP帶來新的增長空間,有利於非遺文化在數字化時代實現永久保存和廣泛傳播。

前面三點是“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思想在元宇宙中的映射,元宇宙為非遺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背景下,非遺內容生產和流通途徑拓展,空間場景進一步更新,元宇宙經濟系統之一的NFT成功助力文化機構數字化轉型,成為推動數字文化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是講好中國故事、譜寫中華文化知識體系的驅動力。

此外,我們在看到NFT、元宇宙為文化傳承帶來技術支撐和產業賦能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元宇宙治理體系的不完善,資本控制風險、數據安全管轄、倫理道德挑戰都是其背後隱憂,數字文化產業底層邏輯和頂層設計也面臨巨大的深層次變革。在文化數字化與元宇宙化進程中,要時刻牢記技術為體、文化為魂,興利除弊方能避免掉入“技術崇拜”的陷阱中,保持包容審慎的監管原則和治理方案,積極完善以智能合約為核心的技術自治和以法律道德為核心的法律他治二元治理模式,以“技術—法律”二元保護機制防範技術和產業風險,找到產業賦能與憂患矛盾之間的最優解,促使元宇宙成為人類文明的另一片星辰大海。 

(作者許鑫系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高校智庫華東師範大學電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牟麗君系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圖書情報專業碩士研究生。許鑫教授持續關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型經濟形態,關心新興技術治理,本專欄以“產業與治理”為主題,探討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前瞻性問題。)

本文鏈接:https://www.8btc.com/article/6776026

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

(0)
上一篇 2022-09-08 18:10
下一篇 2022-09-08 19: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