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諾貝爾獎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是何方神聖?

是愛撒錢的“本直升機”,還是驅逐危機的“巨人”?北京時間10月10日晚,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美聯儲前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Douglas W. Diamond和Philip H. Dybvig共享了這一殊榮,以“表彰他們對銀行和金融危機的研究”。

獲得諾貝爾獎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是何方神聖?

作為首位獲得諾獎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有着怎樣的個人經歷?他的理論貢獻主要有哪些?執掌美聯儲期間有着怎樣的政策主張呢?

從“大蕭條迷”到驅逐危機的“巨人”

沒有官僚家庭背景, 更沒有雄厚商業資本支撐,1953年出生的伯南克在南卡羅來納州一個名叫狄龍的小村子中長大。

從孩提時代開始,伯南克就在數學方面展現出了過人的聰慧。高中時代,伯南克不僅自學了微積分,還成了當年加州SAT考試年度最高分獲得者。17歲時,伯南克順利考入哈佛大學,且入學考試成績達到1590分——離滿分僅有10分之差。命運的紅毯,就此在這名“鄉村少年”的眼前鋪展開來。

1975年,伯南克以經濟學系最優等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在麻省攻博的四年中,伯南克最感興趣的就是對美國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研究。正如伯南克自己所言:

“我相信自己是大蕭條的痴迷者, 就像有些人熱衷於研究美國內戰一樣。”

在1979年博士畢業后,伯南克一直在學術界遨遊,先後在斯坦福大學(1979-1985年)和普林斯頓大學(1985-2002年)擔任經濟學教授,並逐漸成長為新凱恩斯學派的重量級學者之一。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期間,作為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訪問學者,曾先後就職於費城聯邦儲備銀行、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

2002年,伯南克步入仕途,被布什任命為美聯儲理事;2005年,伯南克又被任命為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2006年2月,伯南克接任格林斯潘出任美聯儲主席,由此聲名大噪。

從南卡羅來納州的“小鎮青年”到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個人的職業生涯可謂達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巔峰。不過,伯南克根本無暇慶賀——隨着2007年末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次貸危機全面爆發,全球經濟如黑雲壓頂。

或許當時伯南克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次貸危機中的決策會將自己推向風口浪尖之——2008年1月,伯南克決定將隔夜拆借利率調降75個基點至3.50%,邁開了近20年中最大幅度的降息步伐。接下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美聯儲將基準利狂降500個基點,至0至0.25%的目標區間。

2008年底,在短期政策利率為零的情況下,為了給經濟增長提供動能,伯南克又通過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這一非常規貨幣政策操作壓低長期利率,促使信貸擴張。隨後連番三輪,聯儲資產負債表繼續迅猛擴張,資產規模擴大了2.5萬億美元。

最終,伯南克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以力挽狂瀾,避免美國乃至全球經濟陷入更大的麻煩之中。伯南克的支持者們認為,他將作為勇敢的經濟鬥士被載入史冊。紐約大學教授Mark Gertler評價稱:

“就像羅斯福,在經濟混亂的黑暗日子裡,伯南克就是穩定人心的力量,是頂天立地的巨人。”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如今QE已基本被當作伯南克的代名詞,但起初他對此並不熱衷。2007年12月,據聯儲會議紀要,伯南克表示對於是否大幅降息“非常矛盾”。事後證明當月是經濟衰退的開端。他還多次談及希望避免救助金融市場、機構或個人。華爾街見聞提及,前紐約聯儲主席和財長蓋特納認為,這位保守的教授的世界觀在2008年1月發生了變化。蓋特納稱:

“當時他下定決心認為風險已經太大,他不得不變的非常更加激進。而此後他一直堅持這一點。”

當然,由於其大放水操作在彼時來看堪稱“非常出位”,公眾對於伯南克的指責從不間斷,甚至有投資者給其冠上了“本直升機”的綽號。自然,伯南克在學術上也就成為了一個充滿爭議的央行行長。

2014年,年僅59歲的伯南克完全可以爭取第三期連任。然而,已在多個場合暗示“已厭倦美聯儲的任職”選擇了“事了拂衣去”,結束了其為期八年的美聯儲主席任期,轉任布魯金斯學會常駐傑出學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布魯金斯學會,伯南克選擇的研究重點依然是與“大蕭條”相關的經濟復蘇政策——兜兜轉轉,經歷了從學者到政策實踐者再回歸學術這一過程后,伯南克又回到了自己的“初心”。

大蕭條和金融加速器

作為一位新凱恩斯學派的重量級經濟學家,伯南克成名於對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大蕭條的研究。而他關於這領域最知名的兩項研究成果便是金融加速器機制與貨幣政策傳導的信用渠道。

在其成名作中,伯南克提出,金融危機導致銀行倒閉和債務人破產,真實融資成本大幅上升,而這種緊縮降低了目前對商品和服務的總需求,進而影響總產出,導致經濟下滑並演變為長期的經濟蕭條。正如伯南克的博士生導師、前以色列央行行長費希爾所述:

“伯南克發現真正導致大蕭條的不是印錢的數量,而是銀行停止信貸。問題並不單單是貨幣的下滑,而是信貸的崩潰。”

在後續幾篇論文中,伯南克首先通過建立新凱恩斯宏觀經濟模型,提出了著名的“金融加速器機制”原理,即信用市場各個變量的內生變化,放大和擴展了宏觀經濟之動蕩。

1996年,伯南克在與格特勒,以及西蒙·吉爾切菲斯特合作的論文《金融加速器與安全投資轉移》(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中正式提出了這一理念。此後,三位作者又後續論文中對這個思想進行了更為嚴格的模型表述。由於三位作者的名字首字母分別為B、G、G,因此這個模型經常被稱為是BGG模型。

在隨後的一篇文章中,伯南克總結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信用渠道理論。該理論認為,信用渠道並不是特別的、獨立於傳統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而是通指一系列因素,它們放大和擴展傳統理論所強調的利率效應(資金成本效應)。

對2008年金融危機的概括

在伯南克著作《行動的勇氣——金融風暴及其餘波回憶錄》中,作者在第十八章“從金融危機到經濟危機”最後部分次貸危機的特徵做了提煉式的概括,本文簡要摘錄如下:

與以往較為嚴重的金融危機類似,恐慌是危機的催化劑,“之所以導致付出如此慘重的經濟和金融代價,主要原因可能在於恐慌本身,可以說,恐慌造成的代價不會小於次貸泛濫和房價泡沫造成的代價”。恐慌引發擠兌,擠兌導致金融機構被迫賤賣資產,大規模資產賤賣帶來抵押品價值下降和流動性喪失,這進一步加劇恐慌,形成“恐慌加劇恐慌、拋售引發拋售、跌價導致跌價”的負反饋環。

伴隨美國金融市場發展,傳統商業銀行已非主導,影子銀行則龐大而複雜,而影子銀行體系運行的運轉中樞則是以商業票據市場和回購協議市場為基礎的批發融資市場。2006年底,美國銀行業持有的被保險存款為4.1萬億美元,而金融機構獲取的批發融資規模則高達5.6萬億美元,包括3.8萬億美元的回購協議融資和1.8萬億美元的商業票據融資。次貸危機演化和金融市場動蕩導致批發融資市場條件收緊,對抵押品的品質和數量提出更高要求。

傳統危機是普通存款者擠兌銀行,新形勢下是貸方金融機構在短期融資市場上擠兌借方金融機構。正因如此,在應對危機和舒緩恐慌中,美聯儲大舉通過各類創新工具,包括定期拍賣機制(TAF)、短期證券借貸機制(TSLF)、商業票據融資機制(CPFF)等等,向短期融資市場提供大量流動性,充當“最後貸款人”角色。

(0)
上一篇 2022-10-11 07:56
下一篇 2022-10-11 07: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