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血管告急 佔到全球用量一成的中國完全靠進口

疫情下,物流供應鏈不可避免地出現延遲,國內醫院正在聯合生產廠商,全力保障患者急需的醫療器械產品。儘管如此,一些進口產品仍然出現了緊缺的狀況。第一財經記者從兩家北京的大型三甲醫院心血管科了解到,疫情使得原本就非常緊缺的大口徑人工血管產品更加供不應求。

“由於人工血管產品都是進口的,單價比較高(每根1-3萬元),本來每個醫院的備貨就很有限,現在疫情又加劇了物流清關調貨等一系列流程的等待時間,確實出現了需要手術的患者沒有產品可用的情況。”一位血管外科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人工血管告急 佔到全球用量一成的中國完全靠進口

兩大國際廠商主導人工血管

上述專家指的大口徑人工血管主要用於主動脈夾層和主動脈瘤患者,常用的口徑為22-26毫米,這類人工血管產品目前沒有國產替代產品,主要廠商只有兩家,分別是日本的泰爾茂(Terumo)和歐洲的邁柯唯(Maquet)。

這位專家所在醫院的心外科是中國最大的心血管病科之一,全年要消耗2000多根人工血管。“過去這些手術只有少數醫院可以做,現在很多醫院都有能力開展相關手術,但人工血管產品的量沒有上去,所以緊缺的情況變得更加嚴重。”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跨國醫療器械廠商都擁有代理商,代理商要從廠商拿貨,但疫情加劇了物流的難度。“很多代理商也開始拿不到貨,一些跨地區貨品的調配也變得更加困難。”上述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另據第一財經記者從泰爾茂內部了解到,這種人工血管產品在國內沒有生產,都靠進口。“中國主要負責銷售,每年的供應量也不多。”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相比之下,邁柯唯承擔了全球更大的人工血管供應量,有統計數據顯示,全球超過70%的人工血管由邁柯唯供應。除此之外,邁柯唯還供應了包括心臟搭橋手術需要用到的近端吻合器等產品。

“最近受到疫情影響,手術用的近端吻合器等產品也都出現斷貨了。”另一家心血管科室排名靠前的北京醫院相關科室醫務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第一財經記者從兩家上海三甲醫院了解到,由於上海疫情以來心血管手術量顯著減少,因此相關人工血管產品缺貨情況尚不突出,但隨着疫情后醫院手術量逐步恢復,備貨還有待進一步充實。“進口產品肯定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未來國產替代是方向。”一位上海某三甲醫院心內科主任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相關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邁柯唯全球一年人工血管的產量也只有10-20萬根,人工血管產品產能一直上不去,主要是因為公司多年前做了一個決策,將美國產線關閉,轉移至法國,結果法國工廠遲遲未投產,導致了全球供應的緊張。

“雖然中國對人工血管的需求很大,每年大約在2-3萬根,要佔到全球用量的10%左右,但國外廠商原則上會先保障歐美市場供應。”上述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中國產品研發已在路上

北京裕恆佳科技董事長李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病人的手術量近年來逐年上升,需求在增加,但國產的人工血管一直沒有成功的產品研發出來。相信這次疫情會起到推動作用,讓更多企業投入相關產品的研發。”

目前全球使用的外科人工血管產品仍為上一代產品,延續至今已有50多年,因此從今天來看,人工血管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高端創新醫療器械產品”。

李潮曾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外科醫生,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自己在創業時沒有選擇投入大口徑人工血管的研發,主要是認為人工血管產品創新空間不大,更多的是模仿國外產品。因為這個原因,他選擇了開發一種微創介入外科手術用的支撐型人工血管,現在每年可供應上千根此類產品。

近年來,人工血管產品的緊缺讓李潮又看到了人工血管研發的必要性。“疫情之下,我們也看到對於人工血管確實有需求,準備在疫情之後就啟動相關產品的研發。”李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更像是一種模仿的工作,但我們仍然希望新開發的國產產品在治療效果方面,至少不能劣於現有的進口產品。”

但醫療器械產品的研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極大程度仰賴於供應鏈和材料。以人工血管產品為例,這是一種滌綸線編織物,並且需要使用到動物膠原塗層。現在國內產品一方面面臨醫用級別滌綸線匱乏的情況,另一方面也受制於動物膠原塗層的原材料供應風險。

中國醫生希望使用一種新型的聚氨酯材料來生產這種人工血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主任醫師歐陽晨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歷經15年的研發,現在這款產品已經進入臨床,我們希望它在各方面的性能上,都可以超越上一代的產品。”

據透露,這項臨床實驗預計在2024年完成。“我們一方面正在申報國家醫療創新審評綠色通道,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申請有條件上市。”歐陽晨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已經擁有相關的生產設備和標準化的生產廠房,一旦產品獲得批准,就可進行大規模擴產。”

知名心外科專家、上海德達醫院院長孫立忠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產化是中國醫療器械產品必須堅持的發展方向,我認為從政策方面的應該給予更大的扶持,在醫療器械審評方面,我們應該鼓勵建立中國自己的標準,為國產醫療器械廠商提供更多發展的機會和更大的空間。”

(0)
上一篇 2022-05-23 08:03
下一篇 2022-05-23 08: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