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度堪比論文的App用戶協議 不能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移動互聯網時代,App成了大家的必備工具。首次下載使用時,點擊“我已閱讀並同意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是常規操作。這些協議動輒上萬甚至數萬字,長度堪比一篇論文,相關調查顯示,近80%的用戶很少或從未閱讀。

近八成用戶安裝App時很少或從未閱讀隱私協議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除內容冗長不方便閱讀外,不少App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還存在“不同意協議內容就不能使用、遭‘暗渡陳倉’、被‘先斬後奏’、一次同意則次次同意、個人信息被轉送第三方”等多重陷阱。

類似的情況並不鮮見,很多手機用戶還有過這樣的經歷:安裝個天氣預報App被要求訪問通訊錄,下載個健身軟件被請求訪問手機相冊……不少網友自嘲,這些年撒過最多的謊就是“我已閱讀並同意用戶協議”。

表面上看,商家看似盡到了告知義務,不細看是用戶自己的事。但實際上,用戶很無奈,就算你認真“研讀”並領會了協議內容,如果不同意,那就無法下載或者正常使用App。這給了App運營者足夠的底氣,用戶協議出現霸王條款,就不足為奇了。

比如,《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顯示,部分App會根據需要修訂隱私協議,但用戶無法及時得知內容是否有所更新。這類App通常會在用戶協議中表示,企業有權根據需要不定期地制訂、修改本協議或各類規則,在App平台公示,不再另行通知用戶。這就造成了“一次同意,次次同意”的怪象。

更可怕的是,有些App在協議中還聲明對收集的用戶視頻、照片、文字等享有永久的、完全免費的使用權,並且“有權將其許可給任何第三方使用”“實際行使時無須另行徵得您的同意”。而多數情況下,這種“轉授權”條款並不細述,比如如何授權、向誰授權、授權使用範圍等都不明確。這樣一來,用戶個人信息泄露風險可想而知。

在不斷強化公民隱私保護的現代社會,用戶的個人信息,不該被如此隨意使用。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充分回應了社會關切,為破解個人信息保護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該法明確了以“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規則,保障個人在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的各項權利,強化個人信息處理者的義務,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的監管職責,並設置嚴格的法律責任。

在有法可依的背景下,App用戶協議怪象該怎麼破?

第一,應強調行業自律,App運營者應該有起碼的商業倫理和道德,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來撬動行業潛規則。在App用戶協議中,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簡明扼要地把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寫清楚,而不是以所謂的專業性為借口,人為設置閱讀障礙。

第二,相關部門對App運營者侵害用戶權益的行為,應當進一步加大曝光和執法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對違法犯罪行為露頭就打。在行政處罰的同時,也要進行經濟處罰,讓違規企業有所忌憚。此外,應該鼓勵用戶積极參与維權,暢通相關舉報渠道,對如實舉報進行重獎。

第三,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把App用戶協議關進民意和法律的籠子,而不是企業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比如,有專家呼籲,應建立用戶協議清單制,以降低閱讀門檻。有了這種清單,平台就很難“渾水摸魚”。

總之,App用戶協議亂象的治理,需要公眾、企業、政府三方的合力。如此一來,才能讓各種“邪門歪道”無處遁形,真正做到釜底抽薪。

(0)
上一篇 2022-03-25 09:04
下一篇 2022-03-25 09: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