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艙作業6.5小時,感覺良好!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1年11月8日1時16分,經過約6.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密切協同,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 翟志剛 、航天員 王亞平 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此次是空間站階段第三次航天員出艙活動,是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首次出艙活動,也是中國航天史上首次有女航天員參加的出艙活動。

航天員出艙活動期間,天地間大力協同、艙內外密切配合,先後完成了機械臂懸挂裝置與轉接件安裝、艙外典型動作測試等任務,全過程順利圓滿,進一步檢驗了我國新一代艙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檢驗了航天員與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艙活動相關支持設備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太空首秀,小節點連接大舞台

站在機械臂上,航天員翟志剛身側是蔚藍的地球。雲之上,中國空間站以約每秒7.8公里的速度飛行;雲之下,中華大地落雪紛紛。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首次出艙,工作時間長、活動範圍大。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着“飛天”艙外服進行艙外作業,航天員葉光富在艙內配合支持,在地面飛控的指揮下太空作業約6.5小時,順利完成機械臂級聯裝置的安裝工作。

01

出艙6.5小時,

天地協同完成神十三出艙首秀

時隔13年,翟志剛第二次出艙。打開艙門后,他首先完成便攜式腳限位器和艙外工作台在機械臂上的安裝,在機械臂上有了“立足之地”。

出艙作業6.5小時,感覺良好!

翟志剛出艙後向鏡頭揮手。

通過機械臂調整位姿,站在機械臂上的翟志剛到達指定位置,接過艙內王亞平遞出來的機械臂級聯裝置,攜帶產品隨機械臂向安裝作業點移動。

隨後,王亞平出艙,成為中國首位進行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她沿出艙扶手移動到安裝作業點附近輔助操作。

出艙作業6.5小時,感覺良好!

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進行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

空間站核心艙機械臂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它負責航天員艙外大範圍轉移至指定位置開展工作。

地面接連發出指令,航天員按計劃行動。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總體飛控技術負責人范高潔說,為了這一天,飛控技術團隊和航天員進行了周密準備。

地面研製過程中,在載人航天工程各大系統的協同配合下,航天員與空間站系統產品研製團隊共同完成地面推演驗證,航天員通過水下訓練全流程演練產品安裝;在軌飛行任務期間,在與地面飛控團隊的協同配合下,航天員又多次完成在軌演練,為本次出艙打下紮實基礎。

飛控大廳里,核心艙艙外攝像機傳回第三視角圖像,航天員艙外服攝像機傳回第一視角情況。飛控團隊時刻關注機械臂級聯裝置安裝進度,通過語音與航天員及時溝通。

機械臂級聯裝置包括雙臂組合轉接件和懸挂裝置2部分,安裝好核心艙艙壁上的懸挂裝置,翟志剛輕推雙臂組合轉接件進入卡口位置,懸挂裝置在指令遙控下,抱爪結構準確地將轉接件抓住,並將其“擁入懷中”。

兩名航天員出艙后,圓滿完成安裝機械臂級聯裝置工作,並完成了艙外典型動作測試與救援驗證。

結束了約6.5小時的出艙活動,11月8日1時16分,翟志剛、王亞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第一次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02

一個節點,

連接空間站“雙臂” 

本次任務安裝的機械臂級聯裝置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此前搭乘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先於航天員抵達中國空間站。

雙臂組合轉接件,被空間站型號研製人員形象地比喻為“宇宙級機械臂轉接頭”。它能把長度10米的核心艙機械臂,同長度5米的問天實驗艙機械臂組合起來,實現雙臂間電氣和信息的互聯互通。通過轉接件“雙臂合一”后,空間站機械臂可達範圍拓展為14.5米,活動範圍可直接覆蓋空間站3個艙段。

懸挂裝置被航天員安裝在核心艙外,用於捕獲和存放轉接件,並為轉接件提供供電保證。懸挂裝置帶有巧妙的抱爪結構,航天員把轉接件放在捕獲區域,地面發出指令,懸挂裝置自動捕獲轉接件,雙件“收刀入鞘”、合二為一。

據新聞報道,神舟十四號乘組在軌駐留期間,我國將先後發射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與天和核心艙對接,進行艙段轉位,在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三艙組合體建造。屆時,問天實驗艙機械臂將與核心艙機械臂一同大顯身手。

“未來,在空間站完成三艙組合后,航天員大部分出艙任務將利用機械臂組合臂來完成。”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機械臂雙臂組合轉接件主管設計師朱超介紹。

文/胡藍月

視頻/央視新聞客戶端

本文轉自中國航天報

(0)
上一篇 2021-11-08 11:07
下一篇 2021-11-08 11: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