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雙減”:需要更多現實層面的配套建設

因為家長與老師教育理念不合,一則有關轉學的新聞引發熱議。據媒體報道,在貴州,一所當地“頂流”小學的一名家長反對教師給孩子布置過多書面作業,與教師發生衝突,結果遭全班共39名家長中的37名家長聯名“請願”,要求這名家長的7歲孩子轉學。

仔細復盤事情的前因後果,其實是一個極具“個性”的家長和班主任之間衝突導致的事件。通過自己所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家長希望能讓孩子快樂成長。

不過,這些理念和方式,常常表現為不希望孩子被批評,對集體活動不配合,排斥學校日常教學安排,希望孩子被“特殊”對待,可以自由選擇作業。

整個事件並非班主任一人之過,從某種角度看,“個性”的家長似乎責任更大,把孩子送進公立學校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卻希望孩子以任性的方式自我選擇性學習。

家長不“雞娃”反被排擠,逼破7歲孩子轉學……標題黨利用“雞娃”的字眼,在網絡上片面地放大了矛盾,即一個反“雞娃”的家長與傳統家長群體的矛盾。

關於“雞娃”的話題,總能大概率引爆網絡,尤其在“雙減”政策落地的當口。隨着教培“雙減”新政落地,學科類培訓和機構融資等行為被嚴厲打擊,教培行業轉涼,但不少家長的心還在翻騰。

在過往漫長的教育實踐中,成為“雞娃”的心路歷程,既有父母自身對孩子成才的寄望,也有整個社會大環境對教育功能的無限神化。

即便是那些“雞娃”的家長,也未必是這種模式的天生追隨者。他們有的身體力行,有的躍躍欲試,有的欲拒還迎,或多或少都經歷了從被動到主動的掙扎轉變。

以中考、高考為轉折點,讀書改變命運依然得到普遍的認同。從中考劃出截然不同的兩條軌道,在迴旋空間有限、社會對職業教育評價不高的情況下,多數家長依舊信仰傳統的升學之路。

“個性”的家長是少數,沉默才是大多數。家長是促使“雙減”落地生根的重要力量,但家長們所面臨的“雙減”生態的困境,也源自全社會所形成的固有的教育理念。

“雙減”的心理建設,需要更多現實層面的配套建設。基礎教育還存在唯分數、唯升學的問題,升學如何擺脫應試教育的競技化、功利化,都需要在“雙減”之中找到新的答案。

在嚴格監管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之後,仍然有一系列教育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做。比如,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和學校辦學改革,推進對於學生的多元評價體系,引導教師、家長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理念。

為何請願書背後的是非曲直沒有那麼多人計較,可能大家只是要尋找一個情緒的出口,來盛放那些需要慢慢卸下的心中的負重。

(0)
上一篇 2021-10-18 07:56
下一篇 2021-10-18 07: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