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自殘風險最大的青少年或能提前十年被識別出來

據外媒報道,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兩個自我傷害的青少年亞群,並表明有可能在他們開始自殘前十年預測那些面臨最大風險的人。來自劍橋大學MRC認知和腦科學組的研究小組發現,雖然睡眠問題和低自尊是常見的風險因素,但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青少年自殘概況–一個是有情緒和行為困難,第二個群體沒有這些困難,但有不同的風險因素。

800px-Polish_teenagers.jpg

在英格蘭,每五個到七個青少年中就有一個會自我傷害,比如說故意割傷自己。雖然自我傷害是隨後自殺未遂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但許多人並不打算自殺,而是面臨其他有害的結果,包括反覆自我傷害、心理健康狀況不佳,以及藥物濫用等危險行為。儘管其普遍性和終生後果,但在準確預測自殘方面幾乎沒有進展。

劍橋大學的研究小組從一個具有全國代表性的英國出生隊列中確定了14歲時報告自我傷害的青少年,該隊列大約有11000人。然後,他們使用機器學習分析來確定是否存在具有不同情緒和行為特徵的自我傷害的年輕人的不同情況。他們利用這些信息來確定早期和中期的風險因素。該結果發表在《美國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學會雜誌》上。

由於數據對參與者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人員能夠區分與報告的自我傷害行為同時出現的因素,如低自尊,和之前出現的因素,如欺凌行為。

gr1.jpg

研究小組在自我傷害的年輕人中發現了兩個不同的亞群,重要的風險因素早在五歲時就已存在,在他們報告自我傷害之前近十年。雖然這兩個群體在14歲時都有可能經歷睡眠困難和低自尊,但這兩個群體之間的其他風險因素卻有所不同。

第一組人在自我傷害之前,表現出長期的心理健康不良以及欺凌的歷史。他們的照顧者更有可能自己也有心理健康問題。

然而,對於第二組人來說,他們的自殘行為在童年早期就很難預測。其中一個關鍵跡象是他們更願意參與冒險行為,這與衝動有關。其他研究表明,這些傾向可能使個人傾向於花較少的時間來考慮替代的應對方法和自殘的後果。與他們與同齡人的關係有關的因素對這一分組也很重要,包括在14歲時對朋友和家人的安全感較低,在11歲時更關心他人的感受是一個風險因素。

蓋茨劍橋獎學金獲得者、該研究的第一作者Stepheni Uh說:“自殘是青少年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我們了解自殘的細微差別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在自殘的年輕人的不同情況和他們潛在的不同風險因素方面。”

“我們發現有兩個不同的青少年自殘亞群。第一組和預期的一樣–有抑鬱症和低自尊癥狀的年輕人,他們面臨著與家人和朋友的問題,並受到欺凌。第二個更大的群體則更令人驚訝,因為他們沒有表現出與自殘者相關的通常特徵。”

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發現表明,也許可以提前十年預測哪些人最有可能自殘,從而提供一個干預的窗口。

gr2.jpg

Duncan Astle博士說:“目前支持年輕人心理健康的方法是等待,直到問題升級。相反,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證據基礎,以便我們能夠確定誰在未來最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以及為什麼。這為我們提供了主動出擊的機會,並在困難開始之前將其減少。”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提高年幼兒童的自尊心,確保學校實施反欺凌措施,以及提供睡眠訓練建議,都有助於降低多年後的自我傷害水平。”

“我們的研究給我們提供了幫助這個新確定的第二亞組的潛在方法。鑒於他們在與同齡人相處時遇到困難,更願意從事危險行為,那麼提供自助和解決問題或衝突調節方案的機會可能是有效的。”

精神病學系的 TaMSIn Ford教授補充說:“我們還可能通過針對心理健康領導和基於學校的心理健康團隊的干預措施來幫助高危青少年。教師往往是第一個聽到自我傷害的人,但有些人對如何回應缺乏信心。為他們提供培訓可能會帶來很大的變化。”

(0)
上一篇 2021-06-16 16:15
下一篇 2021-06-16 16: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