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比人強,找 AI 項目的 FA 都比項目多了

文丨張雪
編輯丨張麗娟
來源丨投中網
原文標題:《找AI項目的FA都比項目多了》

形勢比人強,找 AI 項目的 FA 都比項目多了

圖片來源:由無界 AI工具生成

最近一兩周,在 AI 技術以“日”為單位的更新頻率以及名人效應的傳導下,投資圈也正在發生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現在市面上湧向 AI 的 FA 越來越多,都比項目數要多了。這裡的“項目”指的是真正有團隊的創業項目。

在跟一位軟件行業 FA 從業者楊思化(化名)聊天時,她告訴我:“現在看軟件的投資人越來越少了,形勢比人強,現在都是來找他們要 AI 項目的,市場冷了兩年了,沒辦法,只能先轉向 AI。”

她還談到:“除了像他們這種之前看軟件,懂 AI 的 FA 加入到搶項目大潮中外,更有之前看新能源、新材料的,也跟風來到 AI 口。”

風口上的 FA

我雖然承認今年 AI 的火爆,但對於新能源行業人的加入還是覺得有些驚訝。

見我不解,楊思化解釋稱:“雖然新能源很火,但項目並不好找,一方面,優質項目並不缺 FA,另一方面,投新能源的人民幣基金比較多,考察的周期也相對較長,反倒不如現在的 AI 項目來得性價比高。”

對於 FA 們加入 AI 浪潮的積極性,還有一個細節可以佐證——那就是他們的朋友圈。

據悉,他們近期是在刷屏分享的 AI 新聞,研報,也有一部分人會去各種各樣的場合和平台去發表自己對 AI 的看法。對此,有人調侃道:可能去年同期他還在轉發新能源的一些研究,發表觀點,而現在又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證明自己真的是 AI 行業的人。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他們在 B 站學習 AI 的熱情。

這裡不得不提的是前亞馬遜首席科學家李沐,他是一位 AI 大牛,同時長期在 B 站上做一些 AI 論文精讀的視頻,為了儘快惡補 AI 知識,很多投資圈的人都去李沐那裡學習,還有人對外稱:“我師從李沐”,在業內看來,這十分滑稽。不過從某種程度上也體現出了 FA 追趕風口的焦慮。

但即便如此,很多新入場的 FA 還是見不到什麼像樣的 AI 項目,尤其是特別火的項目,根本就約不到。比如目前市面上最難約的是來自微軟亞研院、中科院和清華系的項目。

背後的原因則在於項目方不想自己成為一個老師去教一堆學生。創始人最希望的就是見一家,第二天就打款。而不是聊了 100 家,其中 80 家都不懂,都需要教一遍,另外的 20 家有 10 家半懂,最後只剩 10 家真的看過,只有一兩家有成交,這樣的轉化太累了。

很多 FA 會稱自己關注 AI 很久了,可與項目團隊聊到一些技術的時候,都沒法對話,甚至會出現大段的沉默,因為這個領域的創始人一般是科學家類型的,為了讓大家聽懂,他很多時候會把科學語言轉換成通用語言,但有些 FA 和投資人還是聽不懂。

所以在最開始,創始人就會把那些假裝自己是看 AI 的人,直接刪掉,導致很多機構都聊不到項目。

這樣一來,也導致了 FA 側也出現了分化的局面。比如一些在 AI 行業深耕的 FA 今年甚至有底氣不接觸新項目,繼續服務老客戶,因為在他們看來,新拉的團隊和項目不確定因素太多,至少要到一兩年才能真正看出門道。他們也會抱怨市場上的蹭熱點項目比比皆是,比如那些做協同辦公,協同設計,還有做智能客服類的。

“魚龍混雜”

FA 的瘋狂也使得市場上的創業項目變得魚龍混雜。

“現在遍地都是項目,甚至用信息爆炸形容都不過分,我感覺勤奮的投資人每周能見 10 個 AIGC 的項目。大部分項目階段還很早,有些創始人現在甚至還在大廠或者學校里。”小飯桌王夢菲如此談到。

除了一些看到機會主動下場的創業者,投資人和 FA 們現在也是忽悠各種人出來創業。包括在校的碩士生,博士生以及大廠的一些高 P,整個市場處於一種魚龍混雜的狀態。

王夢菲認為:“當下 AI 行業的現狀有點像 2014~2015 年間的移動互聯網的感覺,產業面臨新一代技術革命,所有應用都將被 AI 重構,但究竟哪裡會產生巨大的機會,哪些是泡沫,還需要大家各自去甄別。”

據另一個 FA 李欣妍(化名)透露,現在創業熱情最高漲的就屬高校了,因為這場技術變革首先在學術界掀起風潮,同時,在各種政策扶持下,加入 AI 浪潮已經成為了共識。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波 AI 創業潮時,率先下場並受到資本熱捧的就是這一眾科學家與高材生,比如清華姚班畢業的印奇、唐文斌,港中大教授湯曉鷗,放棄中國科學院專家身份的周曦等等。如今 AI2.0 再次來臨,不少人仍想複製他們的創業夢。

而對於大廠高 P 來講,出來創業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只是前兩年礙於宏觀環境的影響以及風口輪換的影響,給他們的空間很有限,而 AI 作為大廠的技術能力的標配,對於他們來講,也是信手拈來的能力,我們也看到今年很多新組建的團隊都在招募資深產品經理,這也使得不少高 P 都躍躍欲試。

此外,一級市場上 AI 項目估值的瘋長,也給了這些創業者信心。

“去年,很多 AI 公司的處境都非常艱難,他們對融資的期待也非常低,今年整個態度上都發生了巨大轉變,在推項目時,一些機構一聽是技術大佬,團隊也很紮實,做了很多積累,就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我們接觸的項目估值也普遍漲了兩三倍。”李欣妍談到。

當然,行業里也有估值漲得非常誇張的。有的從幾百萬美金翻幾倍到幾千萬美金,有的去年年中估值才 5 億美金,今年開年就漲到了 11 億美金,行業在估值方面,還是給出了積極的信號。

在商業模式上,目前比較多的還是用 API 調用和私有化部署。雖然現在很多人想說要做大模型,但其實 Open AI 只是做了最難的事情,但未必是最賺錢的一個環節,重點還是在生態的打造上。

大贏大輸的遊戲

其實不管是跟風調轉航向的 FA 還是組團創業的科學家、高 P 們,背後的本質驅動因素都是資本。

錢來了,什麼都來了。而把這次創業潮過早推進資本競爭層面的,則是最近一些大佬接連高調宣布入局。

對於大佬們的加入,有人認為這是把雙刃劍。一方面他們提升了整個賽道的熱度,也在某種程度上給了投資人很大的信心。另一方面,他們過早地把行業競爭推入到了資本競爭的局面,對於很多其他早期項目來講,現在很被動。

AI 創業與其他行業並不同,它天然對資本的需求就比較高,因為這確實是一個拿不到足夠的錢,連上牌桌的機會都沒有的一個方向。如此一來,當項目一旦有成型的想法,它必然會跟資本圈發生一些接洽。我們可以看到直到現在,上一代 AI 公司大部分還處於虧損的狀態。

表面上,現在 VC 圈裡,大家都在熱火朝天地看項目,找項目,可整個賽道還是非常冷的。

雖然很多基金說要 all in AGI(通用人工智能),但一被問到具體想投啥,老闆卻沒有一個結論。因此,應該投什麼?怎麼投?如何去預期投資的收益,十個投資人里九個都是迷茫的狀態。

當然,很多選擇今年 all in AGI 的基金中,美元基金偏多,一來美元基金經歷了去年資本市場的沉寂后,投資的壓力很大,二來好不容易有一個新的主題,而且這一波起勢主要源自於海外,所以美元基金的敏銳度和熱情,都更高一些。

據了解,當前也有不少人民幣基金也在關注 AI 行業的情況,只不過現在很多項目的階段太早了,不管是產品,應用還是商業化路徑都沒有成形,而且要價不菲,所以人民幣基金很難出手。

對於未來市場的預判,投資人們也給出了相對一致的判斷,即這些細分領域的投融資交易量不會出現特別高的情況。因為這個賽道真正有價值的公司本身就比較稀缺,就團隊來講,中國真正能做 AI 做大模型人非常少,這之中,願意出來做公司,又能很清晰的商業想法的,就少之又少了。

“實際上,真正的交易還是非常少的,市場非常殘酷。賽道雖然不乏投機者,但如果沒有突出的競爭力,包括產品、技術以及互補的創始團隊,可能在很早就被篩掉。”王夢菲談到。

長久來看,這個賽道的交易量還是在早期比較活躍,像是天使輪,它沒有什麼可驗證的,融資會更加順利一點。可一旦到了 a 輪、b 輪成長期的時候,真正能跑出 PMF 的項目並不多。

最後,在聊到 AI2.0 創業潮中,優質項目的畫像時,我得到了這樣一個答案:一方面需要足夠強的運營管理團隊,做到對內發展脈絡和路徑的足夠清晰,另一方面,需要實力強大的科研團隊,保證人才的密度,第三,在 AI 訓練上,不管是數據還是購買硬件,需要大量的資金壁壘。

在這樣的畫像之下,有些人對當前的國內創業情況持完全悲觀的態度,在他們看來,在 AGI 行業能夠創業成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在 ChatGPT 大火之前,這是個非常冷門的賽道,如果用人工智能的通用分析框架來看,包括了數據、算力和算法,而這三個環節每個都很難。

同樣,這也是大家出手謹慎的原因所在,因為這是一場“掐尖兒”的投資,機構們都希望能夠貨比三家,看看到底誰能跑出來,畢竟一旦選錯了團隊,未來很大程度上就是沒有收益的。

在李欣妍看來,“尤其是大模型上的創業廝殺是非常兇殘的,極有可能是一個大贏大輸的結局。”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楊思化、李欣妍為化名)

本文鏈接:https://www.8btc.com/article/6811856

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

(0)
上一篇 2023-04-07 04:03
下一篇 2023-04-07 04: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