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 Web3.0 正名

作者:TomLiu,杭州時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研究員

對於互聯網世界,在元宇宙之前,最熱衷的演進方向其實是第三代互聯網——Web 3.0。

Web 1.0:最早期的互聯網門戶網站和 PC 瀏覽器時代,信息是單向展示和傳遞的,是一個由網絡到用戶的過程,用戶只能看,不能進行互操作;

Web 2.0:動態網站興起,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產生更多的交互和連接,是由用戶到用戶的過程,尤其打通了互聯網社交屬性,讓現實生活可以映射到互聯網,帶來了優步、Facebook、Twitter 等巨頭。移動互聯網也屬於 Web 2.0 範疇;

Web 3.0:一個終極的、開放的、無需信任、無需權限的理想網絡架構,集所有前沿信息技術於一身,消除巨頭壟斷,創造自由市場,一切以普通用戶為核心,自主掌控數據,建設一個民主的互聯網。尚未形成較為具體的存在形態和技術架構。

為 Web3.0 正名

Web2.0 的 S 型曲線

Web 2.0 成就了中心化互聯網平台和巨頭。以最能代表 Web 2.0 用戶規模和估值的電商、媒體和社交平台為例,它們凝聚着巨大的流量和商業模式,但也存在備受詬病的壟斷問題和不公平性,引發了今天全世界範圍頻繁且猛烈的監管幹預,巨額的罰款、嚴厲的批評、增長的停滯,徹底暴露了當今互聯網發展的瓶頸和不足。

A16 z 合伙人 Chris Dixon 認為,中心化平台遵循可預測的生命周期——起初他們竭盡所能招募用戶和第三方來進行補充,如創作者、開發者和企業,這樣做是為了加強他們的網絡效應;隨着平台呈現 S 曲線發展,它們對用戶和第三方的影響力穩步增長;當他們到達 S 曲線的頂部時,他們與網絡參與者的關係從正和變為零和,若要繼續增長,則需要從用戶那裡提取數據並與(從前的)合作夥伴競爭。

這段見解一針見血指出了當前 Web 2.0 下互聯網平台和巨頭面臨的發展窘境。互聯網巨頭們為了鞏固或者侵略商業利益,放棄了對新技術的追求,不再投入,更是互建城牆,自我阻礙時代發展的步伐,形成商業氣息非常濃厚的傳統競爭格局。而人類的進步一定是技術革命的進步,放棄了技術革命,一味追求商業利潤,終究是社會的一種退步。

2021 年 10 月 16 日,全球最大的綜合性數字發行平台 Steam 宣布清除所有涉及 NFT 的遊戲,更是在新手入門頁面中更新指出——不應在 Steam 上發布的應用程序包括“基於區塊鏈技術構建的可發行或允許交換加密貨幣/NFT 的應用程序”。作為一個引領人類遊戲文明的超級平台竟然可以隨意封殺一種嶄新的遊戲模式,只因為這種帶有數字資產的遊戲可能會對 Steam 原有的商業模式帶來衝擊,影響到自身的利益。當然也有觀點認為之所以會下架所有區塊鏈遊戲是因為 Steam 認為這些遊戲內物品具有價值,而他們不允許其平台上具有現實價值的物品,或者在預防炒作。不論怎樣,即便是加密行業從業者都不能輕易給 NFT 遊戲定性,因為它存在很多革命性意義,值得被不斷探索,而中心化巨頭並沒有對此類創新技術和模式進行過積極探索,便妄下結論,隨意宣判新事物的死刑,也違背了很多用戶的意願。

為 Web3.0 正名

於是,開放和互通開始成為新的思想啟蒙。即便對某個巨頭自身來講,擁有着非常多的壟斷資源,涉及全方面的互聯網服務,它自身的體系也存在一種互通的建設需求,希望可以通過一個更上層的超級平台對自有的商業體系形成一種凝聚和升級,以創造更高的效率和增量。

最終 Web 3.0 被提上日程。為了解決中心化發展的弊端和瓶頸,Web 3 開始倡導去中心化理念,但尚未對該理念進行明確化的技術定義和實踐,只是從最頂層認為應該將互聯網的所有權和控制權重新交給所有的用戶,讓用戶可以自主掌控數據、資產、服務,這是互聯網對第三代網絡的基本認知。正如資深加密人 Ki Chong Tran 撰文寫道:“在 Web 3 下,網絡是去中心化的,因此沒有任何實體可以控制它,建立在其上的去中心化應用(簡稱 dapps)也是開放的。去中心化 Web 的開放性也意味着沒有任何一方可以控制數據或者限制訪問。任何人都能在不經過中心化公司允許的情況下構建和連接不同的 dapps。”

Web3.0 在塑造一種公共的力量

Web 2.0 中用戶已經被迫習慣了將內容、數據、賬戶都存儲在了中心化的應用和平台中,用戶不會輕易地轉移平台,否則要重新建立一套繁瑣的操作,這便從根本上造成了互聯網應用服務間的割裂,且用戶權限也是互相孤立的。例如,應用程序之間的互訪需要經過繁瑣的申請、審批,甚至大型應用之間還互相禁止。此外,Web 2 時代誕生的巨頭牢牢將商業利潤攥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與所有平台用戶分成。例如 Roblox 社區的開發者只能分得系統收入的 27% 份額,其餘大部分都歸平台所有,於是 Roblox 公司僅在 2021 年第二季度就賺了約 5 億美元,諷刺的是在 120 萬開發者群體中只有 1000 名能夠獲得 3 萬美元以上的收入。Web 2 時代造就的公司跟傳統商業模式一樣,不斷從生態系統中榨取越來越多的價值,而不會全部或者大部分反饋給平台的用戶。Web 2.0 今天已經將面貌徹底呈現完整,雖然是互聯網“萬物互聯”精神的產物,但終究還是發展成了一個個大型孤島,所謂的萬物互聯也僅限於大型孤島內部的“條條大路通羅馬”。

Web 3.0 希望為數據、內容、身份賬戶甚至包括愈發明朗的資產創造一個公共的開放空間或者平台,不論存在多少獨立發展的應用服務程序,它們將不會再擁有用戶的一切資源(用戶也不會再被迫去選擇它們來留存資源)。在提供服務時,應用層都需要接入到這樣一種專屬於用戶的公共空間里,並在徵得用戶同意的基礎上,獲取相關生產資料和數據,為用戶提供互聯網服務。但最終也不能留存用戶數據和資產,做到公開透明。應用程序之間在沒有了數據和用戶壁壘后,會自然地相互開放,互通有無,這便是 Web 3 的一種終極構想或者博弈設計。當消除了中心化商業平台,生態系統所產生的價值也都會以去中心化的形式分散給所有用戶,讓真正的建設者們享受到生態系統發展的紅利。

與此同時,以太坊世界計算機和其他更加超前的底層公鏈也在引領區塊鏈世界的 Web 3.0 進程,與互聯網世界稍有不同,加密行業對 Web 3.0 的建設更為具體一些。其實基於 Web 3.0 對去中心化的核心訴求,以太坊等公有區塊鏈上的基於智能合約的應用都可以稱得上 Web 3 產物。但鑒於大多都是未獲得商業成功和市場規模驗證的嘗試,尚不足以代表 Web 3。直到去中心化金融 DeFi 的興起和壯大,讓真正可以實現去中心化運轉的產品照進現實,在區塊鏈之上完全按照金融和數學理論建立起了一個數千億美元量級的新型虛擬經濟體,並將權力還歸於所有用戶,也極大保障了所有用戶的隱私、數據、資產等權益。例如,用戶可以在 Uniswap 協議上享受到完全去中心化的資產交易服務,自主掌控賬戶,自主託管資產,不存在平台挪用用戶資產的問題,當你想交易的時候,隨時將自己的錢包連接到 Uniswap 協議中,完成即刻的交易體驗;用戶還可以將自己的波動性資產交換為一種去中心化的穩定幣,它不會被任何中心機構以各種緣由沒收、凍結和轉移,是真正屬於用戶自己的有價值支撐的虛擬資產,代表了人類對自主權利的最高掌控。

但目前也僅限於金融方向(包括這兩年最火熱的 NFT)的成功實施,而 Web 3 的範疇和定義其實是整個互聯網,只有在區塊鏈上建立起超越金融的、更加廣泛的去中心化互聯網服務,才能真正找到區塊鏈所定義的 Web 3 技術範式。因此,加密行業從未停止這個追求,試圖讓區塊鏈在 Web 3 時代擁有核心的位置。今天,當元宇宙席捲兩大世界時,人們驚訝地發現元宇宙正是對 Web 3 的繼承和發揚,正如全球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德勤在《The Spatial Web and Web 3.0》報告中指出,在 Web 3.0 時代,與 3 D 空間中的現實世界交互的虛擬空間的形式將會擴展。只不過相較於 Web 3 的形而上,元宇宙更具象,也多了更多實踐。

為 Web3.0 正名

Web3.0 工具箱

區塊鏈投資機構 Outlier Ventures 創始人 & CEO Jamie Burke 在《Depth is what leads to Metaverse Operating system of?》一文中將 Web 3 的詳細技術構建歸納為 Web 3 工具箱。站在區塊鏈和去中心化的核心視角,Web 3 工具箱自下而上依次為:點對點網絡、交易層、可編程層、去中心化應用層、代理、錢包等六大層。

Web3 工具箱

點對點網絡:即 P2 P 網絡,是當今區塊鏈架構中的網絡底層,具有去中心化屬性,全分佈 P2 P 節點可以自由加入、退出,並且沒有中心節點。

交易層:區塊鏈網絡的所有活動都是以交易的形式發送、共識和最終確認的,交易是一切事件表達的最基礎原語。

可編程層:以智能合約為核心,讓通過交易表達事件具有可編程性,圖靈完備的智能合約編程語言幾乎可以將任何服務變為鏈上程序。

去中心化應用層: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去中心化金融(DeFi)、NFT、去中心化治理(DAO、staking)、去中心化雲服務(存儲、計算、數據庫、查詢 & API)、去中心化身份(DID)。

代理層:為錢包和應用之間架起橋樑,方便錢包對各種去中心化應用的集成。而對於用戶來說,面對如此龐雜的 Web 3 工具箱,僅需要知道和使用錢包層即可。

通過 Web 3 工具箱可以進一步構造出一種開放元宇宙操作系統,架構自下而上分別為:硬件基礎設施(計算和存儲)、軟件後端(計算和存儲)、世界原語和規則、虛擬資產、終端硬件、終端軟件。我們嘗試去理解一下這種完全基於去中心化技術構建的開放元宇宙操作系統的核心構成。這裡的硬件基礎設施和軟件後端都特製去中心化技術,如區塊鏈核心繫統、分佈式存儲等。核心要素聚集在中間的世界原語和規則、虛擬資產兩層,它們負責橋接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主要通過 NFT 來映射物理世界。在世界原語和規則這一層,有對用戶身份、所有權和聲譽的集成,有對可編程性智能合約的集成,定義了構建一切去中心化活動的基礎原語,在其之上便可以開展虛擬資產層的宏偉建設。虛擬資產層大致分為三類:物理與虛擬的映射(如空間建模、虛擬化身)、經濟(如數字貨幣、金融基礎設施、交易市場)、內容(如媒體、數據資產)。

幹起來吧

不論是 Web 3 還是元宇宙,最重要的是要明確建立一種什麼樣的開放體系,可以調動起全球的開發者力量,像建設曾經的 Linux 系統和今天的以太坊世界計算機一樣,也像今日中國在建設的鴻蒙 OS 技術體系和相關應用生態的步伐一樣。

Linux 誕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初期,改變了 Web 2 的開發範式,提供了一個全世界範圍協作的清晰案例。如果說 Microsoft 代表了中心化陣營,而 Linux 則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去中心化陣營,最初的 Linux 是由一群利用網絡協作的志願者程序員、極客、黑客、天才、愛好者開發的。這群自由人士充滿了理想和激情,不需要通過中心組織來維繫聯繫,最直接的語言便是 Git 和代碼。

Eric S. Raymond 在《大教堂和集市》(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一書中提到早期操作系統發展面臨的不合理性,跟今天互聯網似乎一脈相承——在那時,以傳統的企業和金融機構為代表的“大教堂”控制着操作系統的話語權,喜歡按照自己的商業意圖開發複雜和封閉的 OS,而且將產品發布周期掌控在自己手中;全世界範圍內掌握頂級信息技術能力的極客群體不滿於壓迫,開始聯合起來,形成開源社區,摸索出了一套公平高效的去中心化代碼協作體系,通過協作將創新擴展到與用戶複雜性相匹配的程度,正如作者所描寫到:“代碼質量的保證不是通過嚴格的標準或獨裁,而是通過每周發布並在幾天內從數百名用戶那裡獲得反饋的原生簡單策略,對於開發者引入的突變,創造出一種達爾文式的物競天擇現象。令幾乎所有人感到驚訝的是,這種策略非常有效。”這種新型的協作也被稱之為“集市”模型。這個體系一運行便是幾十年的光陰,最終將 Linux 送上王者地位,讓全世界的人享受到了沒有商業壟斷的開源之光,這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今天的 Web 3 也是在以類似的“集市”模式向根深蒂固的 Web 2“大教堂”發起衝擊,藉助更為廣闊的去中心化運動徹底完成網絡民權自由。

為 Web3.0 正名

開源運動與 Web3.0,來源:《Web3 會讓開源的未來更好嗎?》作者:Joey DeBruin

同樣的傳奇也在區塊鏈世界精彩上演。比特幣便是這種對抗“大教堂”世界並以去中心化協作形式誕生的革命性技術,不過它在原有的協作體系之上引入了兩層意義更為深遠的創新——加密協作和加密資產激勵。

比特幣帶來的區塊鏈協作範式更加註重通過開源密碼學保障開發群體在網絡上的自由和權益,在密碼學保障下,去中心化協作更加去中心化,不會被任何中心組織通過壟斷網絡資源或者實施線上審查線下打擊所中止,極客們首次在網絡空間中享受到了一種極致的自由,開始淋漓盡致地進行天才創造。加密資產的到來真正讓去中心化協作擺脫了現實世界經濟來源的束縛,而在這之前,任何開源協作的開發者都需要在現實世界中賺錢維持生計。有人因此只是兼職進行開源運動,無法全身心投入,開源組織也被迫引入中心化世界的薪酬體系和收入來源以支付給核心開發者工資,因此再去中心化的協作也不得不在經濟上被中心化世界扼制。

加密資產誕生於去中心化的世界,並且在去中心化世界得到價值認同,所有開發者都可以將自己的勞動和創造轉化為遠超現實世界薪資水準的報酬,可以在現實世界有需求時轉換為法幣以維持和改善生活。而且隨着區塊鏈 PoS(權益證明)經濟模型的普及,不僅是開發者,所有網絡參與用戶都可以通過持有加密貨幣來運行特定網絡的驗證者節點,去中心化協作從代碼開發擴展到網絡實體的構建和運轉上。所有協作者都被激勵通過鎖定資產來保護網絡,並以網絡原生資產的形式獲得獎勵。良好的行為會獲得獎勵,而惡意的行為也會遭到去中心化懲罰。網絡因此可以安全地蓬勃發展,不斷擴大自己的規模,而無需中心化控制。

只有在更為具體的技術框架和技術標準確定下,而不是只有一種口號或者精神,才能集所有力量於一點,建立起初代的底層平台。全世界也將以此平台和技術架構為核心紐帶開展更上層的全生態級別的繁榮生長,相關規律可以參考以太坊推動去中心化金融體系的繁榮。最終才會逐漸把元宇宙的真正面貌和定義呈現在世人面前。

Web 3 和元宇宙都在追求去中心化的開放性特徵,去中心化潮流也是大勢所趨。即便是在 Web 2.0 背景下,在一些中心化的巨頭平台上也開始出現局部性的去中心化變革進程,例如內容的去中心化。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抖音短視頻等自媒體平台擁有今天的繁榮便是去中心化 UGC 的結果,全民參與去中心化內容創作與發布,中心化平台只起到監管、審查和引導正確價值觀的作用。其實在早期的互聯網進程中,也存在類似思想,如 Wikipedia 和 GitHub。所以在互聯網發展的任何階段,人們從未停止對去中心化、分佈式協作的探索與實踐,而這一偉大的進程將在 Web 3 和元宇宙中徹底爆發。不論是古典互聯網元宇宙還是加密世界元宇宙,各自都有在去中心化方面的建樹和獨特優勢,符合 Web 3 開放性的大趨勢。

原文鏈接

本文鏈接:https://www.8btc.com/article/6756696

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

(0)
上一篇 2022-06-10 17:55
下一篇 2022-06-10 18:3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