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者眼裡最真實的元宇宙長這樣!丨“貞下起元”論壇實錄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平台、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服務器藝術聯合舉辦的“貞下起元:真實之虛幻 虛擬之現實”論壇在京舉行,相關領域的哲學工作者、加密藝術家、業界專家圍繞當下備受關注的區塊鏈、虛擬現實和元宇宙等數字技術的最新進展進行跨界對話與頭腦風暴,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文化、社會與哲學內涵。

以下內容來自論壇的嘉賓精彩發言。

從業者眼裡最真實的元宇宙長這樣!丨“貞下起元”論壇實錄

元宇宙:人類大轉型時代下的革命性選擇

“轉型”是非常普遍的一個概念。人類歷史經歷了三次歷史重大轉型:軸心時代、文藝復興時代、工業革命時代。不同於“轉型”這個常態,“大轉型”具有顛覆、共振、重構的特點,會帶來跨越區域、跨越時代的長程影響,以至結構性和制度性的改變。

以前,人類每逢大轉型,尋求出路時都是拿人本身做實驗、拿地球做實驗,比如產業革命、原子彈研製等,實驗最終幫助人類完成大轉型,也讓人類付出財富乃至生命的代價。過去,人類尚能承受這些實驗,因為當時人與人之間沒有那麼強的關聯性,地球也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之小、如此脆弱。

當前,我們正處於一個新的歷史轉型時刻,隨着氣候、人口、經濟體量發生的重大改變,創新規模的不斷擴大,危機的積累和失控,人文和科技思想愈加分裂,人類社會迎來“大轉型”,巨變正在孕育,遇到的挑戰也比之前更加嚴峻、複雜,當按照常規傳統的辦法不足以解決危機的時候,新的轉型勢必開始。

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是變得失序、分裂、崩潰?還是按照馬斯克的設想移民火星?或許元宇宙是一個革命性的解決方案和方法:在現實世界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再重新到一個新的世界去試驗。

因為元宇宙技術是沉浸式的,能最大限度地模擬現實世界。人類從來沒有這樣的機會和可能性,在一個虛擬現實中完成不能拿人類本身做的一次實驗,例如,可以在元宇宙模擬一場“戰爭”,或是設計一次世界性大飢荒……在純粹物理狀態下不能做的實驗,可以搬到元宇宙完成。元宇宙就是一個實驗,它會帶來革命性效果的體驗,為解決人類問題提供科學依據。人類需要元宇宙這個實驗場,這就是元宇宙的魅力所在。

從業者眼裡最真實的元宇宙長這樣!丨“貞下起元”論壇實錄

文化、藝術與科技的交融

計算機視覺、AI和深度學習、VR/AR/XR技術、物理模擬技術和超級算力的融合會幫助每一個人去創建自己的數字作品、數字世界,而NVIDIA多年的技術積累可以幫助人們實現這樣的可能。通過科技與應用的進步讓每個人感受到數字化的魅力,不只是打遊戲或是社交,更多的是關注到我們地球的生態,未來能夠做到哪些事情可以避免地球生態環境被破壞,不需要復建一個真實的地球,數字化應用就可以幫助人類預測極端天氣事件。

從技術層面看AI數字人的發展可以分成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0時代,做到影視級別超寫實、AI換臉等等,1.0時代進入成型期,逐漸邁向成熟期;第二階段是2.0時代,這是大量引入技術的時代,可以實現AI生成超寫實、AI實時驅動3D超寫實數字人;第三階段是3.0時代,這一階段的夢想是實現藝術的需求迭代,AI數字人可以實現AI賦能的性格培養、低代碼無代碼構建、支持虛實結合交互的數字人等。此外,數字化世界的一個重要應用是數字孿生,目前已經做到了未來數字工廠,數字孿生地球、5G信號模擬、工業機器人、自動駕駛、工廠仿真、智慧數字虛擬形象等技術應用。

從業者眼裡最真實的元宇宙長這樣!丨“貞下起元”論壇實錄

元宇宙:通往人類身份的解放之路

回顧“身份”的發展歷史,在現代之前,身份是一種特許。遺傳與血緣是身份最早的來源,這種特許身份構成了中國古代文明對於家族結構和家族組織的依賴。在現代,身份是權證。因為這種權證,現代人和身份之間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情結,我們為了身份而努力,受益於身份,又受制於身份。在當下,身份是資產。元宇宙的三大要素分別是身份、價值和體驗,體驗的部分每個人都可能有體會,價值的部分是在元宇宙里建立起自己的經濟系統,但最重要的還是身份。如果個體在元宇宙里不能根據他的需要建立多重身份,元宇宙擴張的所有經濟要素歸屬於誰?在元宇宙里形成的數據歸屬於誰?只有個體的身份被發展起來,元宇宙才在個體發展的歷史上有了正當性。

在元宇宙中,技術第一次讓人們可以分離出很多身份,在不同層次上建立不同的自我。同時,技術一定會根據回報率對身份進行配置,不帶來回報的身份將被躺平、被拋棄。由此,當我們在元宇宙中可以建立多重身份之後,可以發現身份本身就是一個可繁衍的種子,它是個體某一個子人格、某種自我意識的反映與訴求,並且在數字世界中更容易得到滿足。隨着Web3.0、NFT、數字孿生、虛擬人、重建物理空間的算法等技術的成熟,或許在元宇宙中,個體也能像人類整體和經濟社會的宏觀發展一樣找到自我進步的途徑,即“給身份以你現在求之不得的自由”,真正實現人類身份在技術層面的解放。

嘉賓對談

嘉賓:

陳序,元宇宙與未來資產研究智庫Meta Z創始人

朱嘉明,橫琴數鏈數字金融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

主持人: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講師 展翼文

展翼文:

現代社會、數字時代人的身份本來是多元的,但是元宇宙世界中身份可以疊加的隨意性,會不會帶來主體性的喪失或者是意識上的主體性任意分裂?

陳序:

從某個角度看,人類整個文明進步的歷史都是在把個體變得更加容易得“精神病”而不是相反(早期人類的絕大多數個體並沒有多個自我)。問題是,如果對多元自我的體驗與認知僅僅依賴個體利用語言文字(思想)工具的能力,僅僅建立於個體內在知識與思考力發展的基礎上,就可能永遠或者長期地停留在少數人的秉賦或優勢,但是,顛覆性技術在元宇宙中的應用,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嘗試這一進化過程,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某一個子人格、某一個傾向自我獨立出來,並推動其成長。

朱嘉明

元宇宙並不只是為我們甚至00後設計的,元宇宙的可能生命力和演變歷史很多時候是一種“假設”,它是為後人類社會準備的。元宇宙真正的基礎是數學,元宇宙和拓撲學的關係等內容都是我們要拓展的研究領域。借元宇宙這樣一個歷史契機,把人類所有的局限性在最大程度上予以突破。

從業者眼裡最真實的元宇宙長這樣!丨“貞下起元”論壇實錄

在區塊鏈的技術應用板塊中,數字藝術品因與NFT(非同質化通證)結合變身為被貨幣化的加密藝術。加密藝術的發展歷史並不長,但近期在交易上呈現爆髮式的發展趨勢,2021年加密藝術是如何發展的,又有哪些最新的發展動態?

從業者眼裡最真實的元宇宙長這樣!丨“貞下起元”論壇實錄

2021年的加密藝術實踐

2021年度的重要加密藝術領域實踐可通過CG、頭像、觀念藝術、金融工程、加密原生五個關鍵詞進行梳理。

第一是CG。CG行業有自己的特點,與遊戲行業、電影行業、數字娛樂關係較近,有龐大的受眾基礎,不管是粉絲、創作者、作品都有很多的積累沉澱,相對當代藝術,內容更為通俗易懂,CG行業的資源積累能幫助區塊鏈行業突圍。

第二是頭像。頭像類的項目回答了為什麼加密原生是新事物以及與幣民有什麼關係,以及加密藝術的應用場景是什麼。頭像變成了一種讓人與人之間更容易產生連接和信任的媒介。

第三是觀念藝術。觀念藝術早期有影響力的案例是Loot,代表着加密藝術走完了美術的“祛魅階段”,開始擺脫美術範疇,觀念成為加密藝術作品的核心部分。

第四是金融工程。金融工程被用來形容Pak的作品,這是一種區塊鏈獨特藝術語言的提煉,從這裡開始看到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加密藝術的必要性。

第五是加密原生。加密原生是我們一直想要實踐的創作方向,即用區塊鏈技術作為藝術語言,同時表達區塊鏈的人文內涵。在技術成熟之前,加密藝術應該以藝術的方式,來表達人們想傳遞的內容,同時,加密藝術也應該有更寬容的參與環境。

嘉賓對談

嘉賓:

成卓,當代藝術家、華東理工大學及電子科技大學兼職教授

王博,Nervina Labs 創始人

郭成,加密藝術年鑒主編、數字化合物聯合創始人

主持人:

獨立紀錄片導演、藝術家、當代藝術攝影批評人 袁園

袁園

創下6900萬美元交易記錄的NFT藝術家Beeple剛剛舉辦了一個線下展覽,展出的卻是傳統繪畫和印刷作品;另外一些通過加密貨幣和NFT獲得利益的人斥巨資收藏物質化的藝術作品,例如畢加索的繪畫、賈科梅蒂的雕塑等,這是彌合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鴻溝,還是對加密藝術的否定?理解加密原生的關鍵不是區塊鏈技術,而是比特幣的加密原生意義,所以當我們談論加密原生藝術時,談論的是改變現實世界的觀念和實踐,而不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郭成

Loot的出現已經從對視覺的追求進化到對抽象觀念的表達。但是我們無法擺脫真實的身體,所以對於線下的展覽來說實體的質地仍然是重要的。藝術和區塊鏈從業者彼此試着尋求和解,都試圖把NFT敘事整合到正統藝術史的線索當中。

成卓

加密藝術不只是為了區別於CG、數字藝術的一種視覺化的藝術類型,而是希望通過區塊鏈、加密技術自身的邏輯,能夠去擴展藝術的邊界,以及反映對現實社會、對人性更深層的認識。我在新作品的創作中,運用了區塊鏈最重要的思想基礎——共識和共識流動的概念,其實社群共識改變事件的發展本身就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社會實驗。藝術家就是要揭示出這種邏輯、現象或者人性畫像。關於人與現實、虛擬的問題,藝術家們應該通過虛擬反過來認識我們所處的現實問題,或者我們人類自身意識的問題。加密藝術可以通過虛擬來反觀現實,來改變世界。

王博

在加密世界,投機或者是市場行為往往是一種價格發現的行為,我們不能因為這件東西看不懂所以就認為它沒有價值。比如一些頭像類的項目,其實是創造了一種跨域、跨時空的連接,它代表了一種社群、文化、吸引力、向心力等等。

從業者眼裡最真實的元宇宙長這樣!丨“貞下起元”論壇實錄

所謂元宇宙,一種通俗的說法是利用數字化技術創造出與現實世界映射與交互的虛擬世界的數字生活空間。隨着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現實生活將可能愈發依賴基於網絡和虛擬現實技術的虛擬生活,甚至在相當程度上為後者所替代。虛擬現實技術既是科技領域的研究實踐,也是社會倫理層面的探索性試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因此得到重塑,我們也不得不面對虛擬現實對社會倫理的衝擊。

從業者眼裡最真實的元宇宙長這樣!丨“貞下起元”論壇實錄

元宇宙:舊世界最後的盛宴

呼嘯而來的元宇宙,創造了虛實世界的盛宴,也成就着最後的狂歡。

目前的元宇宙存在着圈地、收割、泡沫三個特點,以及三個誤區,元宇宙技術等同於VR、元宇宙應用等同於遊戲/仿真/數碼藝術體驗、簡單的把元宇宙認為是新一輪商機。

我們應該從“感知”“想象”“秩序”三個維度重新理解元宇宙。首先是感知,作為一個人,所有的感官界面就是我們與世界打交道的通道,技術對人們的感知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透過感官,技術真正在重新塑造的是“人格”問題、“數字生命”的問題。其次是想象,當我們談論NFT、區塊鏈等內容,就會產生樂觀派、悲觀派的選邊站隊,但無論是樂觀派還是悲觀派,都身處在同一個世界,深受同樣的低維度認知的困擾,我們如何想象高維空間?如何認知高維空間?是今天擺在每一個個體面前的共同問題。最後是秩序,這代表了我們探尋新世界的可能性,深思元宇宙,既要從世界體系與秩序重構的角度切入,也要從技術內化於人的認知升維的層面延展,這將是一場學術思想與產業發展、社會建構的交織與互動。

從業者眼裡最真實的元宇宙長這樣!丨“貞下起元”論壇實錄

元宇宙的哲學玄念

數字文明與比特世界是一組新概念,對照物是原子世界。在計算機誕生之前,所有實業幾乎都是基於原子世界產生和運作,工業革命以來,原子世界以各種方式突飛猛進,物質通過簡單的運輸就可以調配,而其加工和變化的操控才是關鍵,計算機將所有的可數據化的內容都數據化,並按照預先的計劃對變化進行操控。數據包括文字、照片、音頻、視頻、3D模型、視覺記錄、聽覺記錄、觸覺記錄、味覺記錄、嗅覺記錄等內容,當數據通過計算機以0與1的比特(數字)方式儲存、運算、交互,就進入了“比特世界”。設計好的數據輸出到顯卡、聲卡及各種受驅動的硬件,就實現了數據向原子的轉變。隨着比特世界的發展,汽車正在變成互聯網的一個終端,飛機旅行逐漸被VR的虛擬旅行代替,對人類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正在為人工智能的精準醫學所顛覆……元宇宙基本屬於比特世界,而現時代正是比特世界爆發的時代。

由於虛擬世界的“物理”規律是人為設定的,關於“造世倫理學”的學術討論就顯得尤為必要,在這個領域中,我們可以理性地探討和制定“最佳”的一套相互協調的“物理”規律。例如,虛擬世界中的造物是否可以變舊?人體是否可以在與自然和他人的互動中被損壞?虛擬世界中是否允許“自然災害”的發生?要回答這一類問題,有賴於“造世倫理學”理論的誕生,以期對一個責任主體/雙重身份;隱私/隱匿;物理傷害/心理傷害;人工物/自然物等概念加以區分和討論。當技術上允許我們做到將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界限在經驗層次抹掉的時候,我們應該有準備去面對這種顛覆性越界的可能。

嘉賓對談

嘉賓:

王飛躍,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朱銳,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主持人:

劉曉力,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王飛躍

“人是社會動物”,人的本質是“組織智能”,真正能夠支撐展示這種合成智能的系統就是CPSS,即融人、機、物為一體的賽博物理社會系統,其實CPSS就是元宇宙最簡潔科學的定義。

《道德經》和《聖經》上分別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二句,如果把這裡的“道”視為區塊鏈之DAO的組織和行動,這兩句話就成了產生控制論、神經網絡及其衍生品賽博空間和深度學習的循環因果流程與算法。循環就是元宇宙的本質與功能,這樣才能對立統一,不但歷史決定未來,而且未來決定歷史,才能像段永朝老師講的:人在遛狗,狗也在遛人。

劉曉力

聚焦“人類認知新世代:虛擬現實與造世倫理”這一哲學議題,幾位嘉賓從大歷史、跨時空的角度探討了元宇宙的前世今生以及未來,如果我們有這樣一個元宇宙、新世代,我們又要付出什麼樣的認知代價?

朱銳

我們在討論元宇宙的時候,應該學習一下康德。因為康德在討論知識的時候先問“知識是怎麼樣可能的?”實際上問的是“知識哪些是不可能的?元宇宙產生的CG、物象,可以在對象的角度被看作是真實的,但是如果我們要把元宇宙當作另一個“世界”,還有很長的技術要跨越。

我們可以從模擬的生產力、增強、替代三個概念來談論生產力,元宇宙如果真的要成為一種大轉型的生產力,必須是作為一個“替代現實”,而不是增強或者是模擬現實。

從業者眼裡最真實的元宇宙長這樣!丨“貞下起元”論壇實錄

遊戲,作為人類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長久以來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自上世紀電子遊戲從頂尖科研機構誕生后,世界的運行軌跡不斷被遊戲重構。

從業者眼裡最真實的元宇宙長這樣!丨“貞下起元”論壇實錄

好玩:遊戲如何讓世界更美好

遊戲往往不單是遊戲,還承擔著各種各樣積極的社會作用。在一些部落里,這些作用被儀式化,與祭祀或是巫術相關。公元前16世紀的呂底亞(小亞細亞)國王阿提斯創造了遊戲的概念。遊戲在我們的藝術中,在我們的文化中,在我們彼此講述的故事中,在我們的社會文明中一直延續着。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遊戲從2D走向3D,遊戲行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時代,同時因玩家對遊戲體驗和內容的需求不斷增長,也帶動了圖形處理專用顯卡的高速發展,這一過程中,個人電腦走入千家萬戶,全球也開始逐步進入全面信息化的時代,遊戲受眾逐步開始數以十億計,遊戲對於科技革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動作用。

隨着遊戲技術的發展,我們能在遊戲中獲得的感官輸入模塊也將更加豐富,將催生具備更強沉浸感和交互性的新場景。遊戲能夠提供給我們非常多的可能世界,讓我們從想象到身臨其境、從旁觀到親身操控,從而在遊戲世界中獲得各種各樣的體驗,例如體驗賽博侏羅紀世界,用高科技的冷兵器獵捕一個機械的恐龍,也可以去設想很多歷史的可能性,體驗多元歷史文化的銜接和縫合。此外,遊戲對情感類、認知類疾病的干預和有效治療,有重大利好。遊戲是一個虛擬訓練場,可以輔助AI進行更好的訓練,遊戲同樣可以作為物理學、哲學、倫理學一些思想實驗的場地,通過VR技術、遊戲技術,我們可以身臨其境感受不同道德選擇帶來的不同後果。例如遊戲《Fallout(輻射)》,讓玩家在戰爭廢墟中體驗如何建構人類文明,引發對道德和倫理問題的思考。

遊戲是一種人類社會進步的推動性力量,一種重塑文明的快樂生產力。遊戲的功能很多,對於人類文明的重要性遠遠超過現在媒體對於遊戲的評價。遊戲在改善學習、促進城市規劃、反哺科學研究、社會政策制度、人工智能訓練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作用。“遊戲”是一種非常直觀地顯示元宇宙能力的場地,對於遊戲我們更要持有開放的態度和樂觀的心態。

嘉賓對談

嘉賓:

蘇湛,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

栗子,當代藝術家

朱元,RCT AI副總裁

主持人:

梅劍華,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教授

梅劍華

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在本質上來說是不一樣的,物理世界更真實,強調我們的經驗、真實生活的經驗更重要,而薛少華老師的報告表達了虛擬世界也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提供了很多真實世界不能提供的東西,開啟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個話題。遊戲的不對稱性在於,現實世界的遊戲可以電子化,下棋,麻將、撲克牌都可以電子化,可是電子遊戲沒法現實化。

蘇湛

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之間有一種不對稱性,虛擬世界所有的東西都是作用於神經元,而真實世界作用於整個物理身體。在遊戲上,我們也看到了一個趨勢,現在最新、最火的概念不是虛擬現實(VR)而是AR(增強現實),所以未來如果真有元宇宙,不會是純粹虛擬空間的東西,而是虛擬空間和現實真實空間結合的東西。

栗子

遊戲的路徑越模擬現實,受歡迎程度就越大。藝術家需要的是一種孩子般的真誠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這就要求必須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讓自己開啟智慧。而遊戲也一樣,需要腦洞大開,真誠快樂地投入其中。藝術和遊戲結合在一起,會開啟你的智慧和想象力,每個人都需要進入遊戲放鬆自己,開啟天馬行空的生活。

朱元

在神經元的塑造性上,“玩兒”這件事情本身就會帶來一定的價值,遊戲只是在這個過程中追求越來越真實的沉浸式的體驗。大部分遊戲不是在模擬現實,而只是抓住了現實當中對你產生情感影響的一個點,然後把它放大到了極限。大部分遊戲都是在高密度的向你傳遞遊戲設計師在現實當中想要創造的一種敘事和知識的載體,這可能也是讓玩家覺得越來越真實的原因。

(以上發言內容均來自“貞下起元 :真實之虛幻 虛擬之現實”論壇,不代表本網觀點。中國社會科學網 張賽/整理)

本文鏈接:https://www.8btc.com/article/6747420

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

(0)
上一篇 2022-05-03 14:47
下一篇 2022-05-03 15: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