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風|元宇宙:看似從天而降,其實“蓄謀已久”

來源:高山書院

作者:肖風

*以下根據肖風於2022年1月26日在高山書院上海思享課的部分課程內容整理而成,經老師審核后公開發布。

肖風|元宇宙:看似從天而降,其實“蓄謀已久”

授課老師:肖風,萬向區塊鏈公司董事長、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

最近有一個概念特別火,就是元宇宙。特別是在Facebook改名為Meta后,平地一聲雷,又掀起了一波浪潮。今天,我也特別高興跟大家一起探討這個新課題、新趨勢。除了元宇宙,前段時間還有另兩個概念的討論度也很高,就是區塊鏈、WEB3.0。這三個東西,本質其實都是講同一件事,就是人類社會在數字時代里的一個去中心化趨勢。只不過它們各站在了一個不同的角度來切入——WEB1.0、2.0、3.0講的是新網絡,區塊鏈說的更多是新金融,而元宇宙描繪的是一個新世界。

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

既然這些事物都離不開“去中心化”,那麼在往下聊之前,首先要打開我們固有的認知,好好了解“去中心化”——在我過去八年的分享經驗里,如果不這麼做,我們往往會心生抗拒,妨礙對很多新生事物的理解。

效率與公平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中心化”可以解釋為追求效率,而“去中心化”則可以理解為追求公平。追求效率和追求公平,也是經濟學里一個永恆的命題——實際上過去100年,全球經濟無非就是在兩者之間周期性擺盪。

肖風|元宇宙:看似從天而降,其實“蓄謀已久”

我們可以看到,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後,全球同步進入了一個追求公平的階段。因為這一波危機實際上是集中反映了:當人類社會追逐發展、追求效率時,很可能會造成各種不公平以及原則底線的淪喪。再往前推,在1980年前後的兩三年時間,世界各地都在積極進行變革,各個國家都在追求效率。因為在那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全球經濟因一度過於追求公平,漸漸失去了活力。追求效率,必然是中心化的;而追求公平,又得一定程度地去中心化。比如雙11,每秒可能有50萬筆交易需要確認,這時候不可能用去中心化的方式,通過1萬個人的參與去共同記錄每一筆交易。這不現實。最快的方法是由一個人/機構來統一記賬。但在經濟領域,並不是所有東西都需要這麼高的效率,如果希望更多的去體現公平,就可以往去中心化靠。區塊鏈也就應運而生,讓更多人參與,每一筆交易經過全網所有節點共同來確認。這兩者沒有所謂的好和壞,只有特定場景、特定需求下的適用與不那麼適用,如此而已。它們之間也不是互相取代的關係,而是彼此互補。

自由與穩定

從技術的角度來講,“去中心化”是直接把人與人相互通聯,“中心化”是經由特定中介將人與人聯繫起來。以互聯網為例。過去表達和傳播的權力一定程度上是集中在特定的人、特定的機構手裡;但隨着互聯網的誕生,我們被賦予了原來沒有的權力,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對外表達自己的意見。從互聯網1.0迭代到2.0、3.0,實際上就是去中心化的遞進加深,提升每個人的互聯程度及自由度。當然,現在的互聯網平台也曝露了它不夠去中心化的地方,比如出現了一些壟斷行為,霸佔、私用各種數據;有些人戲稱:互聯網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但這也是一個正常進程,它還會一直往下迭代,後面我們會接著說到。當然,這樣的互聯網也有一些社會規則對它施加約束,比如關鍵字搜索、刪帖等等。這是一定需要的,現實中,任何一個世界都不是化外之境,它一定會有社會治理、法律道德的約束在裡邊。但即使如此,有了互聯網,人與人之間的自由度、可見度總歸是比沒有的時候要高很多。目前為止,在中國,去中心化與中心化之間還有一些需要磨合、糅合的衝突,因為我們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體制,怎樣在去中心化的世界里建立一套有效的社會治理規則,還需要一段路。畢竟現在很多去中性化的元素還處于禁止階段,無法開放給社會認真、嚴肅地探討。美國國會過去一年有很多聽證會,把各方面相關人士請來一起研討,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也很有必要的開始。總的來說,對於變化我們不要盲目抗拒,而是要去理解。不管從中心化到去中心化或反之,它是不同地區、不同歷史節點下的人類社會的一個自然演化——而現在各種的發展路徑都指向著去中心化。

肖風|元宇宙:看似從天而降,其實“蓄謀已久”

一旦認識和了解了“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之間的關係和糾纏,我們就可以帶着更開放的視野,真正去了解WEB3.0、區塊鏈、元宇宙等更多概念和現象。

新網絡

自古以來,網絡就是活力的源泉。

因為網絡把人與人、地方與地方聯通。俗語說流水不腐,有了流通性,原來的一灘死水就能給整活了。對於一個國家或社會的經濟增長,網絡扮演着決定性的角色。

肖風|元宇宙:看似從天而降,其實“蓄謀已久”

不過說到網絡,很多時候我們聯想到的只是互聯網,但網絡其實不僅是互聯網。這個網絡最初主要是實體物資的運輸網絡;後來慢慢加入了電話、無線電等的通訊網絡,再結合計算機、阿帕網(ARPA),上世紀60年代一個信息網絡誕生了,就是互聯網。從互聯網1.0開始,大量的信息不斷累積,特別是每個人在互聯網上留下的每個印記,到了互聯網2.0都成了個人數據——而這些數據是有巨大內在價值的。比如直播帶貨,頂流的帶貨主累積的幾千萬粉絲數據,一定程度上估個10億都不算過分。所以當信息網絡發展到一定程度,社會開始思考怎麼把這些信息與數據價值化、資產化。這時候自然出現了一張價值網絡,把各種資產、身份數字化,一起連接在了一張數字網絡上。

肖風|元宇宙:看似從天而降,其實“蓄謀已久”

這麼一來,數字化遷徙的浪潮就開始了。其中我把它分成三個階段/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數字孿生。把現實世界的東西搬進數字世界里,這個數字世界中有一個對應的鏡像。這個概念這些年來已經討論得很多了。但浪潮並不止於數字孿生,數字世界里的東西未必需要和現實世界有對應的關係。那麼第二個層次就是數字原生,在數字世界里無中生有地製造出各種資產、商品、服務、身份等。接下來,當數字世界里原生的東西足夠強盛,它勢必會反過來影響現實世界,所以第三層是虛實相生。隨着這三層次的數字化遷徙,我們打開了一個數字虛擬空間。

但這裡面也存在一個問題:互聯網2.0時期,我們在各類社交媒體和公眾平台賬號累積的數據,所有權都不是自己的。這些數據資產終歸是掌握在特定的局域或人手裡,可以一夜之間灰飛煙滅。

走進互聯網3.0時代,當個人數據成了個人資產,從社會秩序上,我們該如何保護這些資產?如果一個人違法亂紀,如何合理地對其數字資產進行剝奪、沒收或銷毀?在這裡頭,我們需要一套完備的治理體系。實際上,主流國家都在往個人數據安全保護的路上走。一方面限制互聯網平台對數據的使用,另一方面協助用戶將數據確認為自身的資產,包括所有權、攜帶權、遺忘權、使用權等等。在現實世界里,人們經過幾千年的群居發展出了一整套規則,比如人與人之間的人情世故。同樣的,隨着越來越多的人遷移到一個看不見、摸不着的虛擬世界里,為了合理的生存、生產,我們也得建立一套新的規則。從WEB1.0到WEB3.0,這是人類社會的網絡一代一代不斷發展的形態——如果我們能把社會底層的變化給看明白,再看上面的應用層也就一通百通

新金融

要構建這套可靠的新規、新制,尤其是金融體系、經濟模式,就需要用到區塊鏈技術。區塊鏈相當於信任的機器,用一套數學算法,讓兩個陌生人擺脫中介,完成一筆金融或商品交易。在虛無縹緲的數字世界里,對各種事物進行確權和證明尤為重要。區塊鏈和以往的互聯網存在一個關鍵的區別,就是全局性VS局域性。沒有一個互聯網不是局域網,因為這些互聯網內容的提供商是有國別區分的。今天有一個國家要是看不開、把端口封了,這個國家的互聯網一分鐘就和世界告別。但區塊鏈跟所有主權國家都沒有關係,它天生就是一張超時空、超主權、全球統一的網絡。

肖風|元宇宙:看似從天而降,其實“蓄謀已久”

現在通過區塊鏈,規則逐漸建立了起來,產生了一個新的數字貨幣市場,以及資本市場與商品市場。任何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包括數字經濟體,都不能沒有貨幣。數字貨幣市場以加密貨幣為主,大致分三類:一類則是原生數字貨幣,即這個系統里無中生有出來的貨幣。只要市場認可,它就具備貨幣的意義。各國央行只能決定自己國家的主權法幣,沒有力量去左右/判定其他貨幣是不是貨幣。當然,一些國家可以對它進行禁止,但對於一個全球性的系統來說,很難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另一類是主權數字貨幣,像數字人民幣,或將來美聯儲可能發行的數字美元。第三類是機構數字貨幣,也稱為穩定幣,是由某一個商業機構發出來的。現在世界上99.99%的機構數字貨幣都是以美元作為儲備而發出來的,比如USDT、USDC。目前為止,原生數字貨幣和機構數字貨幣已經很成熟了。但數字貨幣之所以被發明出來,並不是為了干我們現在貨幣乾的事,如買咖啡、看電影等,而是為了數字世界里一整個的虛擬經濟生態,在未來,這當中的各種活動都會創造出經濟價值。所以除了貨幣市場,我們也需要數字資產市場、商品/服務市場,由代幣(TOKEN)來標誌價值,進行確權、授權,相當於數字通證。其中,代幣又分為同質化(FT)和非同質化(NFT)。FT不是獨特的,比如不同地區的一瓶同品牌批次的礦泉水,可以進行互換,因為重要的是它們的價值而非獨特性。相反,NFT具有獨一無二的屬性,比如知識產權的確認就特別需要用到NFT。

肖風|元宇宙:看似從天而降,其實“蓄謀已久”

這些東西目前已經運行了多年,Coin、FT運行了10年,NFT也有了3~4年的經驗,技術上已經準備好了大規模使用。靠這三個東西,一個虛擬經濟體就得到了閉環。於是新世界進一步鋪墊好了。

新世界

上世紀PC互聯網時代,我們連接到數字虛擬世界,靠的是打開瀏覽器,點擊進入一個www網址,就是所謂的“上網”;一旦把電腦合上,再想上網還得重複一遍。但到了智能手機時代,我們不再是以這種形式上網,而是通過各種APP比如微信、微博“在線”。

未來,結合VR頭盔、AR眼鏡或者說MR這種混合現實的設備,我們將走進一個3D仿真環境里,也就是元宇宙,這時候就變成了“在場”。

肖風|元宇宙:看似從天而降,其實“蓄謀已久”

當然,現在的應用場景大部分還很糙,等到帶寬、存儲、算力增強到一定程度,“在場”的體驗感、沉浸感會足以以假亂真。

元宇宙這個新世界會是怎樣的架構?我試着分了幾層:

肖風|元宇宙:看似從天而降,其實“蓄謀已久”

第一層是物理層。包括AR、VR、MR、XR等各種硬件設備,作為我們現實世界與元宇宙的接口。

第二層是數據層。其中計算、存儲和傳輸能力非常關鍵,畢竟元宇宙就是一個由數據搭建起來的數字世界、虛擬世界。

計算上,如果要支撐每個人VR、AR等設備的3D實時渲染,按英偉達的評估,算力必須提升100萬倍,而按目前的發展速度,這大致得等到2035年才能真正來臨。存儲上,如今因為短視頻,存儲、計算的需求直線飆升,整個中國的數據中心80%的存儲已經由抖音、微信、快手等短視頻互聯網平台所用,同樣需要飛躍的提升。傳輸上,現在我們還在5G階段,但要全面開啟的元宇宙,6G都不一定能夠負荷。

第三層是算法層

一方面,我們需要大量算法來幫助開發、生成內容。這其中包括數字孿生的技術,像是英偉達的Omniverse平台,可以為現實世界的各種事物製造數字鏡像;也有數字原生的技術,像是遊戲引擎,在元宇宙里無中生有;還有虛實相生的技術,在虛擬世界里3D仿真、測試,最後回到現實世界3D打印出來——後面我們會從幾個案例更具體看到這些算法的應用。

另一方面,要想建立一個十億人的元宇宙,門檻一定要夠低,就像80歲老太太當初適應微信一樣,不需要學太多東西,一樣能暢遊元宇宙,比如有什麼新想法告訴AI,AI就能幫她實現。

舉個例子,現在靠英偉達的Omniverse,很多年輕人已經可以隨自己喜好自由生成虛擬人。運營虛擬人需要本事,但做出一個虛擬人現在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了。而且它是開源的,個人、企業版都有——所以話說回來,現在大家對虛擬人的投資要慎重一點。

所以我特別想說:在元宇宙里,不僅僅是區塊鏈找到了自己終極的應用場景,AI也找到了它的最大價值,就是AIGC,用AI來寫代碼、生成內容。人工智能固然很強大,但之前AI的商業模式一直不清晰,所有大的獨立AI公司都缺乏一個好的價值變現的模式,而現在元宇宙填補了這個想象的空缺。

第四層是應用層。有了各種開發工具,我們可以結合出各種各樣的應用,用於數字化生存和生產。

第五層是激勵層,也就是剛才說的的經濟/金融機制。

第六層是治理層。元宇宙一定不是公司制的,就像扎克伯格說的那樣,元宇宙不是平台或公司的,是無數中心化機構和無數個人共同參與構建的,應該是分佈式的、去中心的、自組織的。

接下來,我分享幾個有意思的案例。

藝術家賣“破畫”

一個數字藝術家,用數字原生的方法做了一個藝術品,在指定的時間裡進行拍賣。拍賣的規則是這樣的:每個人可以對它進行認購,認購數額不限,最後賣出多少份,這個藝術品就分成多少份NFTs;然後每一份之間可以進行合併,合併以後就會變大。

肖風|元宇宙:看似從天而降,其實“蓄謀已久”

最終,這個藝術品共賣出去了31萬多份,超過28000人購買,總值9100萬美元。

這是人類藝術史上第一次,一個還在世的中年人的作品能賣到9000萬美元。過去都得是幾百年前的藝術家的藝術品才能賣到如此高價。

而且,他賣的實際上是一個未完成的藝術品,因為每個人只相當於買到了藝術品的一部分。這個作品如果有朝一日要“完成”,需要所有人共同參與,把所有NFTs聚集在一起。那麼這個藝術品可能永遠都沒有最終形態,持續變化,因為合併到後來,它會越來越值錢,一直來回交易。

寶馬造“仿車”

另外,寶馬在英偉達的Omniverse虛擬計算平台上設計了新的汽車。其中的每一個零部件,都先在虛擬世界數字化,然後用一套算法,3D建模、3D仿真、3D測試,在元宇宙里模擬好了,再拿到線下生產。往後的迭代,也都在元宇宙里做。這個過程涉及極其複雜的模型,因為它真的對任何一個零部件的細節,以及零部件之間的關係,做到百分百的還原。

肖風|元宇宙:看似從天而降,其實“蓄謀已久”

這件事的巨大意義在哪裡呢?這代表着,製造業也開始用數字化的方法生產了,也就是工業元宇宙。以前的製造業,都是瀑布式開發,手工開模,然後讓別人在真正的物理空間里測試,完了以後實際上還是不精確,一台車從概念到批量生產需要數年以上,現在可能兩個月。這是一個革命性的改變。

耐克制“假鞋”

除此之外,耐克也花了2.5億,專門收購了一家公司生產數字運動鞋。奢侈品品牌也開始進入到了元宇宙,而且在這方面,奢侈品品牌往往是最積極的。我問過他們的想法,答案很簡單,因為奢侈品品牌本質就是引領潮流。所以只要嗅到一些趨勢,就必須迅速跟進,不然就丟了奢侈品的根。

肖風|元宇宙:看似從天而降,其實“蓄謀已久”

不久前,就連無錫惠山捏泥人的公司、景德鎮的陶瓷藝術家也都來特意來找我,探討他們能在元宇宙里干點什麼。

說實話,過去我推廣區塊鏈有8~9年時間,但大家普遍“事不關己”的樣子,今天元宇宙這樣的熱潮是從來沒遇到過的。元宇宙確實給我們打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

肖風|元宇宙:看似從天而降,其實“蓄謀已久”

元宇宙瘋狂不瘋狂?元宇宙瘋狂?不瘋狂元宇宙瘋狂不?瘋狂

結語

總的來說,接下來我們能怎麼參與元宇宙,我總結了4個方面:

(1)工具開發;(2)平台建設;(3)應用提供;(4)內容創作。

元宇宙最後究竟會長成什麼樣,其實有一個分歧:有人說,它是一個更遼闊、更虛擬的下一代互聯網,而它本質依然中心化——但我們作為區塊鏈從業員,相信它必然會是在區塊鏈技術下,成長為一個去中心化的數字世界。

試想,區塊鏈發展到今天,每年有高達十幾二十萬億美元的交易發生,它到底是誰創辦的,甚至TA今天是生是死都沒有人知道,沒有董事會、沒有員工、沒有專屬服務器,但它平平穩穩、安安全全地運行了10年時間,沒有出過一筆錯賬。沒有任何人在管理它,但同時所有人又在運維它。

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能像它這樣有生命力?

互動問答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篇文章說到:上世紀60年代,美國、蘇聯同時都有了計算機,也各出現了一張網絡,為什麼是美國的網絡笑到了最後?

一張網絡如果封閉不開放,最後是不可能有前途的。美國芯片究竟為什麼能做起來,我曾經問過一個官員。除了科學、技術,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市場。根據摩爾定律,每18個月芯片不僅性能提升一倍,價格也要下降一半。換句話說,任何芯片必須在兩年時間裡把以前研發的費用賺回來,同時準備好下一代芯片的研發投入。那麼更開放的網絡,才有更活躍的需求市場,去推動以及指引這些芯片產業。現在區塊鏈與互聯網的關係也是類似,前者全球性,而後者局域性。

元宇宙,如果用最直觀的角度去理解,其實是一個3D的虛擬空間。那麼怎麼樣的空間,你會願意把自己白天一大半的時間都投入到裡面?高山同學回答說:“如果在元宇宙的世界里,我們所體驗的世界能做到90%逼真,而時間快慢可以調控的話——換句話說,我可以在裡面用兩小時展現出五個小時的效能,不僅打破空間邊界,還能突破時間限制——那我會非常願意。”你呢?

本文鏈接:https://www.8btc.com/article/6731276

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

(0)
上一篇 2022-02-24 13:18
下一篇 2022-02-24 14: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