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蜂”有多危險?可以打死嗎?

說到殺人蜂,大家腦海中第一個閃過的是什麼?是電影《變形金剛》中那個愛搞怪的汽車人,還是長着一對鋒利大顎,擁有致命毒液的蜂中殺手?說實話,就衝著電影中“大黃蜂”的性格和陣營,也沒辦法將其與昆蟲界中的殺人蜂聯繫在一起,這究竟是咋回事呢?

如果有細心的朋友看過 2019 年上映的電影《大黃蜂》,就會發現電影的英文片名其實是《Bumblebee》,bumblebee 在詞典中譯為熊蜂,或者是大黃蜂,所以電影中將其譯為大黃蜂也算正常,但如果深究一下這個翻譯,多多少少還是有那麼點問題。

“殺人蜂”有多危險?可以打死嗎?

熊蜂到底是什麼蜂?

想要搞清楚前面這個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弄明白熊蜂它到底是個什麼蜂。

世界上有超過 250 種的熊蜂,它們都屬於熊蜂屬(Bombus),該屬是蜜蜂科(Apidae)下的一個屬,所以熊蜂和小蜜蜂之間的親緣關係比較近,模樣看起來也和蜜蜂比較相像,只是在體型上要大個幾號,而且渾身還毛茸茸的,一股兒“熊樣”。

熊蜂屬內的物種在顏色方面差異較大,我們可以通過熊蜂腹段長軟毛的顏色來進行簡單的區分,將熊蜂分為三大類:白尾、紅尾,以及薑黃尾

“殺人蜂”有多危險?可以打死嗎?

早年間,科學家們通過顏色、形態以及 DNA 序列等信息將熊蜂屬內的物種分為 38 個亞屬(分類學中,在屬以下的一個分類階元),2008 年的一項研究則進一步通過一個囊括了所有熊蜂屬物種的系統發生樹,將這 38 個亞屬縮減為 18 個亞屬。

熊蜂自然分佈於除了南極洲和大洋洲以外的所有區域,尤其是北半球的溫帶和亞寒帶區域,它們適應寒冷、濕潤的氣候,畢竟一身的毛不是白長的對不對。

和蜜蜂一樣,熊蜂也是社會性昆蟲,但是熊蜂的蜂后並非養尊處優的貴婦,而是和普通工蜂一樣,要通過辛勤勞動來養家糊口。

每年早春,熊蜂的蜂后從冬眠中悄悄醒來,蜂后的蘇醒就意味着一個蜂群即將誕生。蜂後會尋找其他動物遺棄的洞穴來建造自己的巢穴。

“殺人蜂”有多危險?可以打死嗎?

在修建完自己的巢穴后,蜂後會修建一個卵室,併產下第一批卵,大約有 8-14 枚。在產卵后,蜂後會外出採集花蜜,用來餵養即將孵化的幼蟲。隨着第一批幼蟲發育成熟,羽化成為工蜂后,這個小小的蜂群就開始步入發展的正軌,不斷擴大規模。

隨着夏去秋來,熊蜂進入交配的季節,這也預示着一個熊蜂巢群的衰敗,雄性熊蜂在交配后陸續死去,而雌性熊蜂則會在自己挖掘的洞穴中冬眠,等待春天到來后,開始一個新的生命循環。

大黃蜂又是什麼蜂?

聊完了熊蜂(Bumblebee),咱們繼續來看看昆蟲界中被稱為“大黃蜂”到底是什麼物種。

事實上,熊蜂是熊蜂屬一堆物種的統稱,而大黃蜂同樣也是一類蜂的總稱,沒錯,就是那些大家童年的陰影,性情爆裂,容易攻擊人的蜂中殺手。

這種大家日常中見到就會避之不及的大黃蜂大都指的胡峰或者馬蜂。胡蜂種類繁多,屬於膜翅目下細腰亞目中的胡蜂科,而馬蜂則是胡蜂科下馬蜂亞科中的昆蟲。在英文中,不管是胡蜂還是馬蜂,都被歸入到 wasp(譯為黃蜂,胡蜂)中,不過 wasp 的囊括的範圍還要更大一些。但不管是胡蜂還是馬蜂(wasp),都和蜜蜂科下的熊蜂(Bumblebee)不是一個東西

不論是蜜蜂還是熊蜂,都通過採集花蜜花粉為生,而真正的大黃蜂,也就是胡蜂和馬蜂之類,除了少數幾個物種也會采蜜,其餘幾乎都是兇悍的獵手,包括蜜蜂在內的小昆蟲都是它們的捕獵對象

毫不誇張地說,幾十隻亞洲胡蜂(又被稱為亞洲大黃蜂)就可以讓一個蜜蜂的蜂群死傷殆盡。除了在原產地“作威作福”,亞洲大黃蜂在其入侵的新地盤同樣十分“囂張”,其在入侵北美之後,因其較強的攻擊性和毒性,一度被人們稱為“殺人大黃蜂”

總的來說,中文中的“大黃蜂”在昆蟲學家眼中,其實是個相當混亂和不明確的俗稱,咱們要是平時拿不準應該用啥,就老老實實用熊蜂、胡蜂和馬蜂來進行描述

不論是哪種“大黃蜂”,都

有其重要的生態意義

雖然都是“大黃蜂”,但顯然一個招人愛,一個招人恨。

招人愛的自然是熊蜂,作為自然界中重要的傳粉媒介,熊蜂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價值,特別是高海拔地區植物的授粉,很多都得依靠穿着厚毛衣的熊蜂。但根據研究報道,如今整個北半球的熊蜂種群都在減少,棲息地的破壞和農藥的濫用讓一些熊蜂物種瀕臨滅絕。

所幸,人們已經開始行動起來,保護熊蜂。2017 年,美國將銹斑熊蜂列入瀕危動物保護法案,對其進行保護。除此之外,政府還通過規範殺蟲劑的使用,在綠化帶種植更多的蜜源植物來對熊蜂進行保護。

招人恨的則是胡蜂和馬蜂。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胡蜂的攻擊性很強,且帶有劇毒,時常會有胡蜂攻擊人類的新聞被報道。除此之外,胡蜂還會危害養蜂人養殖的蜜蜂蜂群,讓蜂農們對胡蜂只想除之而後快。

但在這裡,筆者想告訴大家的是,雖然胡蜂和馬蜂會傷人,破壞蜜蜂養殖,但是其同樣是維持生態不可缺少的一環,在看到它們時,對其敬而遠之才是最正確的處理方式

參考文獻:

[1] Valterová, I., Martinet, B., Michez, D., Rasmont, P., & Brasero, N. (2019). Sexual attraction: a review of bumblebee male pheromones. Zeitschrift für Naturforschung C, 74(9-10), 233-250.

[2] Williams, P. H., Cameron, S. A., Hines, H. M., Cederberg, B., & Rasmont, P. (2008). A simplified subgener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bumblebees (genus Bombus). Apidologie, 39(1), 46-74.

[3] Wang, L., Wu, J., Li, K., Sadd, B. M., Guo, Y., Zhuang, D., … & Li, J. (2019). Dynamic changes of gut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bumble bee queens through important life stages. Msystems, 4(6), e00631-19.

[4] Novotny, J. L., Reeher, P., Varvaro, M., Lybbert, A., Smith, J., Mitchell, R. J., & GooDELL, K. (2021). Bumble bee species distributions and habitat associations in the Midwestern USA, a region of declining diversity.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30(3), 865-887.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EVEE(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監製:中國科普博覽

(0)
上一篇 2022-10-09 21:45
下一篇 2022-10-09 22: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