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封面論文撤稿鬧大了 認定首個室溫超導體數據存疑

登上Nature封面的“首個室溫超導體”重磅論文,突然被撤下了!什麼情況?要知道,這篇論文當時在學術圈引起了巨大轟動,劍橋大學、馬普所等眾多知名學者都表示這具有“里程碑”一般的意義。並被Science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研究發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種室溫超導體,可以在15℃“高溫”下無任何電阻地導電:

Nature封面論文撤稿鬧大了 認定首個室溫超導體數據存疑

Nature封面論文撤稿鬧大了 認定首個室溫超導體數據存疑

室溫超導體的發現,不僅加速了超導磁體相關如粒子對撞機、核聚變等研究的進度,還可能真正降低我們平時生活中的電力傳輸損耗。

但論文公開后,質疑聲浪越來越大:最初只是有人探究實驗數據的合理性,到後面連實驗的真實性也開始被懷疑。一位萬引學者嘗試復現了實驗6次,全部以失敗告終。

BUT,更令人意外的是9位作者的態度——

他們一致反對外界的質疑,認為自己的論文是“經過實驗和理論驗證”的結果。

直到這篇論文被Nature主動撤稿,他們也完全不同意“論文涉嫌操縱數據”這一理由。

所以,這項研究的核心爭議點究竟是什麼?

證明超導現象的關鍵數據“存在疑雲”

先來看看Nature給出的撤稿理由:

在一些關鍵的數據處理步驟中,(這篇論文)使用了一種非標準化的、用戶自定義的程序。

具體而言,這個程序指的是論文中用來處理原始數據、以生成磁化率圖的背景減法(background subtractions,用於處理嘈雜背景信號的方法),處理后的數據呈現在圖2a和補充材料圖7d中。

但論文卻沒有針對這種背景減法進行解釋,因此數據有效性也受到質疑,我們認為這會削弱外界對磁化率數據的信心。

其中,磁化率是判斷材料是否進入超導態的重要依據之一。

(材料進入超導態的兩個依據:磁化率在某種條件下突變為-1,具備完全抗磁性;電阻突然消失,具備絕對0電阻)

簡單來說,Nature認為論文作者在處理非常關鍵的磁化率數據時,採用了一種不尋常的方法,卻沒有解釋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

被質疑的兩張圖片長這樣:

Nature封面論文撤稿鬧大了 認定首個室溫超導體數據存疑

△圖2a和圖7d

乍一看似乎沒什麼問題:圖2a表示在不同壓力的情況下,這種材料在達到不同特定溫度時,磁化率均會出現突變,意味着進入了超導態;圖7d是其他壓力下的磁化率變化。

但如果對部分數據進行簡單的處理,就會發現一些奇怪的地方。

例如,對一組實驗數據點求差分(difference,前一個數據減去后一個數據,相當於求導)。正常情況下,經過差分處理的數據,通常會呈現出一個無規律的形狀,因為噪聲是無規律的。

然而對這篇論文的實驗數據求差分后,得到的形狀是這樣的(幾乎全部呈現為0.16555的整數倍):

Nature封面論文撤稿鬧大了 認定首個室溫超導體數據存疑

△點的間距非常有規律

再去掉差分后,數據形狀與原來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Nature封面論文撤稿鬧大了 認定首個室溫超導體數據存疑

△與圖a和b相比,看起來完全不一樣了

儘管作者們表示,這是他們為了去除背景噪音進行的操作,但Nature卻認為“這種方法並不具有說服力”。

除了Nature以外,研發出第一個超導氫化物的馬普所實驗物理學家Mikhail Eremets,還嘗試對這次實驗進行了復現。

然而他復現了6次,全部都以失敗告終(也與論文作者不願意透露材料細節有關,復現材料的具體佔比與論文可能有出入)。

投稿僅2個月就登上Nature封面

這篇引起爭議的論文,據稱發現了人類第一個室溫超導體。

這是一種氫-硫-碳組成的材料,在尖對尖鑽石產生的極大壓力下產生15℃左右的超導現象。

Nature封面論文撤稿鬧大了 認定首個室溫超導體數據存疑

具體來說,論文將兩種氫化物混合在一起,然後在超高壓下讓整個混合物重新組合。

他們選擇了硫化氫(一種臭雞蛋氣味氣體)和甲烷(天然氣主要成分),將這兩種物質與鉑電極一起放在金剛石砧中。

金剛石砧是兩個“尖對尖”金剛石,在二者之間可以產生巨大的壓力,可以達到幾百萬個大氣壓,當壓力超過4萬個大氣壓時,研究人員用綠色激光照射數小時,破壞硫-硫鍵,從而形成硫-氫化合物。

研究發現,當壓力到達到267萬個大氣壓時,只需把樣品降低至15°C,就能看到電阻消失,這也是材料進入超導態的另一個重要證據(還有一個是磁化率)。

這篇論文發出來后,當時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轟動。

要知道,低溫條件一直是限制超導體應用的巨大阻礙。

直到1987年,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朱經武發現了液氮(77K,約-196℃)溫區的“高溫超導體”釔鋇銅氧,超導體才開始被廣泛應用於磁懸浮、超導計算機、核磁共振成像、手機信號基站等領域。

Nature封面論文撤稿鬧大了 認定首個室溫超導體數據存疑

△完全抗磁性可用於磁懸浮

不過無需額外冷卻的室溫超導體,一直是科學家們的終極追求。(注意在超導中,室溫比“高溫”的溫度要高)

所以儘管這種新材料需要極高壓條件實現超導態(大約是地球核心的75%)、實際應用價值有限,卻仍然是超導界的“里程碑事件”。

論文一經投出,就被Nature接收,僅2個月後直接刊登上封面。

研究成果還入選了2020年《物理世界》十大突破事件、2020年Science十大突破事件。

Nature封面論文撤稿鬧大了 認定首個室溫超導體數據存疑

△圖源Science 2020年度十大突破

截至被撤稿前,它的被引用次數已經有365次

Nature封面論文撤稿鬧大了 認定首個室溫超導體數據存疑

憑藉該研究,論文作者們(來自羅切斯特大學、英特爾公司和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也拿到了很多重磅獎項,又以兩位通訊作者為代表。

通訊作者之一蘭加·迪亞斯 (Ranga P.Dias),是羅切斯特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憑藉室溫超導體,他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創新者、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頒發的CAREER獎。

通訊作者之二阿什坎·薩拉瑪特 (Ashkan Salamat),內達華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助理教授。從他的主頁來看,近兩年大部分學術新聞報道,都集中在這篇室溫超導論文上。

Nature封面論文撤稿鬧大了 認定首個室溫超導體數據存疑

△迪亞斯(左)和薩拉瑪特(右)

值得一提的是,迪亞斯和薩拉瑪特已經為此成立公司,基於現有研究成果來開發商用室溫超導體。

然而,發出后不到2個月,這篇論文就陷入了造假輿論風波,隨着時間推移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引來了更多學界人士的質疑。

發表兩年爭議不斷

如果淺看一下這篇論文的主頁,會發現它早在發布兩個月後,就更新過一次內容。

Nature封面論文撤稿鬧大了 認定首個室溫超導體數據存疑

然而,隨着更多細節被披露,論文的爭議聲卻越來越大。2021年8月25日,核心爭議點出現:關於磁化率數據的問題。

Nature封面論文撤稿鬧大了 認定首個室溫超導體數據存疑

在這樣的聲浪下,Nature的論文主頁上接連出現了“三連警告”,並正式於今年9月26日撤稿論文。

Nature封面論文撤稿鬧大了 認定首個室溫超導體數據存疑

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最先站出來質疑的核心人物,是一位名叫豪爾赫·赫西 (Jorge Hirsch)的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理論物理學家。

學術圈衡量學者影響力的重要指標h指數,就是他提出來的。

Nature封面論文撤稿鬧大了 認定首個室溫超導體數據存疑

論文發表后,赫西第一時間向團隊申請查看原始數據,但一再遭到拒絕。

對此通訊作者迪亞斯表示,當時研究成果正在申請專利,律師要求數據暫時保密。

這並未讓赫西停下質疑的腳步。

2021年,赫西針對這種超導體的完全抗磁性、磁化率等問題提出質疑,將自己的觀點、驗證數據的過程、中間遇到了哪些阻礙都寫成論文發表在arXiv、Physica C上,很快引起軒然大波。

Nature封面論文撤稿鬧大了 認定首個室溫超導體數據存疑

此時,一直沒有正面回應質疑的迪亞斯團隊,終於在2021年11月於arXiv上發表了論文的原始數據和背景信號處理方法(這些內容此前在論文及補充材料中都沒有解釋)。

BUT,研究團隊遭受的質疑卻更多了。

一方面是研究態度上,康奈爾大學量子材料物理學家Brad Ramshaw就表示,這意味該研究從原始數據到公開數據的過程,都非常不透明

另一方面是公開的數據本身,赫西在arXiv上又發表了幾篇文章,聲稱迪亞斯團隊用多項式曲線擬合數據“是一種捏造”。

由於言辭過於激烈,題目直指室溫超導體或是一場科學騙局,以至於arXiv、Physica C接連刪除了相關文章,他也因此被arXiv禁言,今年2月起暫時無法發表文章。

他還向羅切斯特大學投訴迪亞斯團隊學術不端,但學校表示兩次調查中都沒有發現證據。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事情迎來了關鍵轉折,日內瓦大學凝聚態物理學家Dirk van der Marel也出手了。

他和赫西一起發布了新文章,再次強調室溫超導體論文中的一些數據是經過人為處理的。

Nature封面論文撤稿鬧大了 認定首個室溫超導體數據存疑

文章發出不久,便傳來Nature撤稿處理的消息,Van der Marel表示這讓他感到鼓舞:

很高興,不只是我們覺得它有問題。

(當然,赫西覺得僅僅撤稿還不夠,因為這根本不能體現迪亞斯團隊學術不端的事實)

與兩位“打假人”相反,研究團隊卻根本不認為自己的成果是有問題的。

通訊作者之一迪亞斯表示,他們計劃在不刪減任何背景信息的情況下,將論文重新提交給Nature。

通訊作者之二薩拉瑪特則指出,撤稿的關鍵因素在於磁化率數據的問題,但零電阻數據是沒問題的,它才是判斷高壓領域超導成果的主要證據。他還補充稱,赫西和Van der Marel都不是高壓物理學家:

我認為他們的一些行為已經上升到了人身攻擊,我們不會讓別人給自己潑髒水的。

薩拉瑪特還放話,歡迎大家來他們實驗室觀摩室溫超導體的研究方法,在7月份他們剛剛發布了一個復刻版。

(但這項成果的獨立性也遭到了質疑,因為新成果的作者和此前Nature論文作者團隊高度重合……)

One More Thing

常溫超導體的通訊作者迪亞斯,也是首個金屬氫成果的第一作者。

Nature封面論文撤稿鬧大了 認定首個室溫超導體數據存疑

此前有研究認為,金屬氫很可能是室溫超導體材料之一,但這種材料必須在極端高壓下合成。

2017年,Science報道了來自哈佛大學艾薩克·席維拉團隊的成果,迪亞斯是團隊成員之一。

實驗室將氫氣樣本冷卻到了略高於絕對零度的溫度,還是在極高壓條件下,用金剛石對氫氣進行壓縮,成功獲得了一小塊金屬氫,這塊金屬氫樣本被保存在兩塊微小的金剛石之間。

然而,論文發表后,實驗室卻稱由於操作失誤,該金屬氫樣本已損毀或消失

因此也有不少學者懷疑這塊金屬氫是否真的存在過。

參考鏈接:

[1]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something-seriously-wrong-room-temperature-superconductivity-study-retracted

[2]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32993556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01-z

[4]https://mp.weixin.qq.com/s/TJQ1WCM2vsKeAx2k20FA7g

[5]https://arxiv.org/pdf/2201.07686.pdf

[6]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breakthrough-or-bust-claim-room-temperature-superconductivity-draws-fire

Nature封面論文撤稿鬧大了 認定首個室溫超導體數據存疑

(0)
上一篇 2022-10-02 12:21
下一篇 2022-10-02 12: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