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了中國最大的Web3聚會 發現人們想要的不是Web3

氣氛忽然凝重起來。眼前這位漂亮姑娘不經意間皺起眉頭,盯着我朋友遞給她的手機屏幕,糾結該輸入些什麼。10
秒鐘之前,我們正坐在這家咖啡館里相談甚歡,氣氛融洽,直至提出互加微信。時間停滯了那麼一下。
這位供職於國外某加密交易所的姑娘略帶尷尬地解釋道,“不敢留真名,怕被抓。之前聽說有人被抓了,即便對方是個設計師,沒有參與交易環節。”從
2019 年起,中國開始禁止一切和加密貨幣相關的經營活動。

01危險

這是我在大理的第一場社交。我的朋友獲得了一個假的身份備註。當然,我獲得的也是假的。

3 個小時前,我坐了 4 小時的飛機從北京抵達大理機場。坐上出租車,將痛仰樂隊的《再見傑克》循環 10 遍,便到達了此次出差的目的地——大理古城,來參加一場 Web3 為主題、時長 2 天的大會。

一場前沿科技行業的大會,沒有發生在北上廣深,或者是新一線城市的杭州、成都,而是在沒有任何科技產業基礎的大理,這就很“Web3”。

4 個月前,我對這個概念還頗為不屑。

在一場律所組織的活動上,被問及為什麼開始對此感興趣,我回答的大意是,只是想弄清楚正在推動這個概念的人在搞什麼鬼。

我對 Web3 的第一印象是“嚴苛”。那時,我和一位行業人士交流我在即刻(某社交平台)上觀察到的一些現象:這些人喜歡把一些稱為 NFT 的圖片當作頭像、名字後面要加“.eth”後綴、張口閉口就是 builder(建設者)、佈道、去中心化信仰。我稱 Web3 這個圈子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亞文化”,結果引來了這位行業人士的暴怒,他怒斥我“你不尊重創新!沒有獨立思考!”,稱這是偉大事物誕生開端的共性。

是不是創新的共性,我不清楚,但從百度百科上看,亞文化並不是個貶義詞,就像“二次元”也不是個罵人的話。一段時間以來,我對 Web3 的印象又疊加了一個面目猙獰的大腦袋。

4 個月後的現在,作為一位科技媒體從業者,我出現在了可能是 2022 年中國最大規模的 Web3 從業者集會中。據說,活動開始前一周,價格 500 元一張(早鳥票 400 元)的 1500 張門票就被一搶而空。正趕上大理的旅遊旺季,機票並不便宜,比如北京大理的往返機票加 4 天的住宿大約要 5000 元左右,大家的熱情可見一斑。

對於多數人來說,Web3 依舊是個很模糊的術語。網絡上,有很多關於它的二手闡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對我來說,Web3 只是個技術概念,是個代號,我對它背後的東西以及推動它的人更感興趣。詞彙是我們接觸現實世界的大門,詞彙也能把你帶入不少彎路,但懂得了造詞背後的人,可能不容易被忽悠。

接下來,我要在現實世界里,和這些在網絡里喜歡用 NFT 當頭像的人,碰一碰了。

我去了中國最大的Web3聚會 發現人們想要的不是Web3

即將因從五湖四海趕來的 Web3 參會人員而熱鬧起來的大理古城

02 假身份

冒險開始了。

我坐在場地邊緣觀察着,這是一場 gamefi 主題的分享討論會。我旁邊,是一位坐在地上的看似普通、衣服甚至起皺卷邊的大哥,一把賓利車鑰匙不小心從他褲口袋裡滑出。看來參與這場活動的人各有來頭,我開始專心聽講。

他們在聊目前的困局,未來的展望,以及解決方案。我發現,當互聯網增長勢頭不再了,員工就提前跑了,就開始唱衰了;但加密貨幣領域跌了,人們聊的是怎麼繼續造勢迎來下一波高峰。

這是距離正式活動開始前兩天的一場預熱活動,活動現場聚集了超過這個小屋子能裝下的人。

一牆之隔的門外,攀談聲、笑聲逐漸蓋過了室內的主題分享聲,幾乎聽不清楚主講人在說什麼。社交屬性已經大過了內容分享。

門外,大家聊的普遍是怎麼套利,哪個項目容易賺到錢。就是如此的接地氣,我原以為大家會聊些 Web3 信仰、去中心化社會的未來之類。然而沒有。

這一天,大會活動群里的約飯風格是這樣的:

“誰要吃晚飯可以來 xx 飯店~一個產品一個 VC 一個開發。”

“現在來了兩個 VC,位置還夠,環境還不錯。”

成年人的世界,如此簡單直接。

這一幕我很熟悉。在定位為“年輕人的同好社區”的即刻上,多數人的社交頁面上都會註明:來自美元 VC人民幣 VCco-founder/builder/某互聯網大廠員工等身份,給自己貼上標籤,快速分類,以儘可能高的效率展示自己的社交價值、商業價值。這和一些互聯網大廠員工喜歡在抖音、小紅書上曬工牌,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我的社交頁面上寫着:最近的生活重心是,吃得有文化,開心地運動。相比之下,有點不務正業了。

我決定做出改變,儘快融入他們。

首先,我把微信名改成了 xx.eth,又在百度上下載了一個盜版“無聊猿”的圖片當微信頭像,我看了下,在 NFT 市場它的價格應該在 200 萬人民幣左右。

我去了中國最大的Web3聚會 發現人們想要的不是Web3

這就是目前價值不菲的 NFT 無聊猿的樣子

第二步,我打算賦予自己一個足夠有氣勢的第二重身份。一假到底。

這事壓力不大。

據我觀察,在 Web3 這個領域,幾乎人人都是創始人。除了財富自由,身份自由也屬於 Web3。他們非常懂得自我包裝。

前段時間,我在北京遇到一位自稱是 Web3 投資人的朋友,我問他投了什麼標的,他說買了幾個 NFT 和代幣(我更願意稱之為理財)。還有一位自稱是某 NFT 的核心共建者、早期的核心推廣者,我又追問了兩句,原來只是在Twitter上轉發了那個 NFT 的表情包。

雖然我曾經是程序員,但寫了幾年字之後,技能已經生疏。想了半天,也編不出來一個像樣兒的 Web3 項目。項目創始人這條路,我放棄了。

投資人可以試試。這場大會,來的人里有學者、項目發起人、工程師、社區運營、投資人等等。技術含量最低的應該就是投資人了。他們不需要像創業者或學者那樣,必須有對這個世界的一些奇思妙想和深刻洞察。

於是,我為自己設計了某某資本合伙人的 title。我告訴同伴,麻煩接下來兩天,以投資人的 title 稱呼我。

進入角色比我想象的容易。

我沒有在任何大會相關的微信活動群里發言,但接下來的 24 小時,有十幾位群里的朋友添加我微信,並主動做了自我介紹,大部分給出的理由是“有相似的 NFT 頭像”。

主動添加我的人中也不乏一些從頭像上看,正在踐行着“穿衣自由”的美麗姐姐。美麗姐姐總有一種魔力,能夠把工作和娛樂在同一時間完美結合,透過她們的朋友圈,我看到了那些天大理被我忽視的自然風光。

有人說,漂亮姑娘的集聚程度往往也能映襯一個行業的興衰。這麼看來,Web3 蠻有希望。

而就在 24 小時之前,還沒換頭像和名字的我,在同樣的微信群里主動去添加了十多個人的微信,但只有 2 人最終通過了,且聊天態度冷淡。

我瞬間明白了 NFT 的社交價值。這東西比賓利車鑰匙管用!價值 200 萬元的微信頭像,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示着我的身價財富。如果說這個 NFT 也代表着某種理念、主張的話,它也比較直接的展示了我的價值觀。

雖然用一個符號/圖片代替我自己,我因此喪失了主體性,我成了附着於某個外物上的軀殼,但它確實提高了我在世俗社會裡社交的效率。Web3 的頭像幾乎將“以貌取人”的文化發揮到了極致。

接下來,我要頂着我的新身份去結交 Web3 的新朋友了。

03 去中心化實踐

變化來得總是這麼突然。

前一天晚上凌晨時分,頂着新身份的我躺在床上,在不同微信群里穿梭。這兩天,我加了 50 個各種各樣主題的大會活動微信群。信息爆炸。

而就在大會活動正式開始前 1 天,因疫情防控原因,官方正式通知活動取消。

相反,人們並沒有太多沮喪的情緒。在失去了主辦方和主會場之後,百餘場的活動開始被自發組織起來,來到大理參加活動的人開始在現實生活中踐行“去中心化”。

主會場取消了,整個大理古城變成了主會場。臨時製作的海報噴涌而出,活動以小規模快閃的形式,在酒吧、餐吧、草地邊、客棧大堂里進行。走在大理古城的街頭,隨處可以聽到談論 Web3 的交流。

我去了中國最大的Web3聚會 發現人們想要的不是Web3

大理 Web3 大會活動現場的一角

我在各個群里搜羅起我感興趣的酒局、餐會、主題分享,排了日程表。

接下來,我要奔赴的第一場自組織活動,是一場無主題的酒局。

我以新身份的第一次亮相,就非常成功。

在酒會上,我端着酒杯四處張望、無所適從時,一位大哥靠近我,介紹了他們正在做的一個遊戲項目,向我展示了他們的項目 ppt。聽聞大哥之前是開酒吧的,還開過餐館,我表示很感興趣。

我們加了微信,讓他發給我,等我回去和團隊商量一下。

不一會兒,這位大哥將我當作某某資本的 CEO 介紹給了另一個遊戲項目的合伙人,他是受到了 Web3 潛力的感召,從金融行業轉行過來的,負責遊戲玩法的設計。我和這位兄弟聊了聊項目未來的願景,探討了 PPT 的潛力,最後加了微信,表示以後要一起搞點大合作。

似乎是 Web3 的世界的匿名性,讓一切荒誕變得合理。也可能是我由於經常加班工作變得稀疏的頭髮,顯得我比較資深、值得信賴。就像網絡上流傳的段子一樣,28 歲的程序員可以提前擁有 82 歲老人的容顏。

這個新身份,我可以一直扮演下去,如果不嫌累的話。算了,寫稿已經夠累了,體驗了一天之後,我改回了我的真實身份。

04 代言人

接下來要步入正題了。

在一個幾乎都是項目方發起人的小範圍聚會上,有人不經意挑起了“Web3 代言人”這個話題。這也是我這幾天在不同場合都聽到有人談及的非正式的閑聊。

誰更適合成為 Web3 的代言人?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拼湊出了那個理想模樣:

最好是生活在大理的洱海邊、海南、清邁、邁阿密,有足夠的美景、陽光和綠植;最好是每天只工作幾個小時,工作完去沖個浪,身材姣好,古銅色的皮膚,腹肌線條清晰;最好是正在進行環球旅行。

最好不要生活在繁華嘈雜的一線城市,更別提擁擠的出租屋了;必須是傳統的商業規則的反抗者;而且,是你把工作玩了,而不是工作把你給玩了。簡單講:長得陽光年輕帥氣、自由的叛逆小子。“這樣的形象才有助於 Web3 破圈。”一位正在開發 Web3 項目的姐姐篤定地說道。

我移動了一下放在桌面上的手機,悄悄地對準我的面部打量了一下。沒戲了。那是一張畢業之後長期生活在一線城市,被大都市的壓力長期擠壓的、躊躇的、即便沒有皺眉別人也會覺得你長得過分鄭重的臉龐。

我有點沮喪——作為一個幾乎活在了工作里的打工人,腦海里再次浮現出我這張早衰的老臉,心想,我還沒入門呢,這個新領域怎麼就把我關在了門外?

轉念一想,Web3 到底是什麼?

簡單回顧一下 Web3 提出的背景:2013 年 6 月,一位名叫斯諾登的年輕人,曝光了美國大規模監控本國公民和外國政府的“稜鏡計劃”,一大批美國科技和互聯網巨頭參與其中,西方世界對互聯網巨頭和中心化的不信任達到了頂點。

受“稜鏡門”的啟發,2014 年初,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Gavin Wood 提出了 Web3.0 的概念,他希望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下一代互聯網,能讓人們保護好自己的隱私、數據不被 Web2 的互聯網巨頭濫用,從而掌控自己的數字資產。這是 Web3.0 最初的願景。

而當下,它已不僅是個技術概念了。在去中心化的治理願景之外,我們在現有的生活中得不到的,幻想着的,遙望着的,但縱身一躍或者打破常規又可以努力觸摸到的東西,都被寄予到了 Web3 這個概念上。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想象力,每個人對 Web3 都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比如一個公號的宣傳文案如此形容一件事,“符合 Web3 的自由與酷”。

倘若是在 2015 年那個萬眾創業、大眾創新的時代,Web3 這個賽道也不一定會吸引如此多的注意力。而在資本寒冬、經濟停滯的當下,互聯網等賽道紛紛熄火,商業航天、芯片等硬科技賽道又和大多數人離得較遠時,大家蜂擁而上,Web3 賽道承載了過多本不應該屬於它的敘事和寄托在它身上的過於理想主義的願望。

那些都不是技術能夠解決的問題。這個時候,Web3 叫什麼已經不重要了。就像每一個概念、風口的背後,都是人們對新機遇、新財富的追逐。Web3 背後所代表的是一種能夠引起強烈共鳴的情緒、精神。

印象筆記近期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沒有感受到內卷的受訪者僅佔比 5.7%。最近這幾年,“內卷”、擺爛、躺平成為了熱詞。在上一個時代紅利消退之後,而下一個普通人能夠抓住的機會又似乎遙遙無期。

當你辛苦加班、丟掉了生活,而賺的錢僅僅是夠看病、彌補自己身體的損耗時,生活搖搖晃晃。

那些對 Web3 賽道無比憧憬的人里,有多少又是為了逃離這樣的剝削系統。

多數人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就像我們在以興趣為主題的社交平台上展示自己時,首先亮出來的是工作上的、功利的身份。他首先是活在那個工作身份里,然後才是自己。

我去了中國最大的Web3聚會 發現人們想要的不是Web3

失去主辦方之後的某個自組織的分享現場

一位從北京離開,定居大理從事 Web3 開發的朋友告訴我,在大理,大家更關注你這個人本身,而不是你的職場身份;在這裡,你不是個工具,你不需要努力扮演一個商業螺絲釘,你可以有點生命力。這讓人舒服多了。

或許,我們需要的不是 Web3,而是渴望過上好日子,不用內卷,不被裁員,可以獲得體面的報酬,可以享受陽光,可以不用被無意義的工作透支健康,可以盡情釋放創造力。

它是叫 Web3,Web5,還是 Web8,不重要。如果人們藉由 Web3 開始覺醒了的話,那是個好事情。

05 “不合時宜”

會議再次中斷。Jay 趴在桌子上,將電腦移到一旁,試圖快速在不到一分鐘左右的時間裡得到休息。

幾天連續的熬夜工作讓他過於疲憊。但他是興奮的,過去 4、5 天的時間裡,除了參加一些酒局和分享,他還獨自從零開始完成了一份 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策劃案。

在他的桌子前面緊挨着坐着的十幾個人,就是衝著他的 DAO 方案來的。我是其中之一。

Jay 在大會相關的活動群里散布着他的招募文章,我正是被他寫的文案所吸引——在各種 Web3 相關的宣傳文章里,能說人話、能把話說得通俗簡潔的,實在是不多。

另外,在 Web3 這個圈子能唱一點反調也顯得不尋常,比如他這樣評價這次大會:

大理 Web3 會議,超過中心化會議了嗎?沒有。

多樣性帶來思想碰撞的多樣豐富趣味。這點超過中心化大會。

但加一堆群,加上百人,去一堆局,有的聊的不錯嗨了。然後呢?沒有然後,現場聊完微信裡頭像都對不上。

接下去各找各媽,拍拍屁股走人離開大理。幾十個費力加的組的群,慢慢沉寂,或淪為垃圾廣告群。

和其他大會沒啥兩樣。這是現在可見的結局。但不是應有的結局。來,一起改結局。

我還記得,一個主題活動負責人在群里號召,“忽略掉所有負面信息,大家專心投入建設 Web3”。

相似的,以太坊核心開發者 Afri Schoedon 曾在Twitter上發了一條動態,表示波卡 Polkadot 提供了以太坊升級版應有的功能。這迅速引起了憤怒,以太坊社區成員開始圍攻他。以太坊社區覺得 Afri Schoedon 背叛了他們,認為他“腳踩兩隻船”,還有人揚言要弄死他。在壓力之下,他退出了以太坊社區。

加密社區如同宗教一般,有共同的目標和利益,甚至不容異己。

因此,對於 Jay 這樣一個敢於“不合時宜”的人,我是十分好奇的。後來得知,Jay 從前在某互聯網大廠工作過,後來去某比特幣礦業集團當了高管。Jay 篤定區塊鏈帶來的金融變革,以及 Web3 是未來,決定 all in,又在大會期間迅速發起了一個 DAO。他的激情和行動力令我吃驚。

我來大理前問一位長期關注區塊鏈的同事,今年的區塊鏈行業和和 2018 年的區塊鏈行業有何不同?

2018 年初區塊鏈的創投熱情被引爆,每個月有關區塊鏈的大中型行業會議、論壇要超過 100 場,而現在幾乎絕跡。

同事告訴我,“感覺好玩了很多,大家想的不僅是靠 ICO 騙錢了。”

雖然 Web3 在當下依舊主要是虛擬貨幣的代名詞,但並不等同。它已經展現出了在社會實驗方面更多的潛力和實踐,比如這次大理 Web3 峰會,有不少關於 DAO、dedoc(中心化社會)、公共事務的討論。

我去了中國最大的Web3聚會 發現人們想要的不是Web3

深夜的去中心化主題分享會上,小狗已經學睡著了

在 desoc 和 DAO 相關主題的分享會現場,我看到人們在討論如何利用 Web3 技術,實現自下而上的組織結構,促進更公平、平等,以及高效的生產運作;如何構建新的財富分配的機制;如何讓個體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並獲得合理的報酬,甚至如何利用技術手段為創意和思想定價。

你會被那種純粹所感染,被人們對一點點好的可能性的追逐所打動。

當下人們為通向 Web3、通向更好的社會而提出的解決方案可能不對,但歷史並不會因為前進會帶來新的問題而止步不前。

若干年後,當人們回憶這個行業一路走過來的蜿蜒曲折的脈絡時,這次大會或許會是一個標誌性的行業事件。它會成為一大批人的共同回憶,或是參與者、或是見證者。

而我這幾天碎片化的所見所聞也不過是片面的、這次事件的一個歷史切面。

走在大理古城的小巷子里,我掃了眼手機,發現各種大會活動群里活躍的只剩下廣告時,我知道,我的這趟大理 Web3 之旅就要結束了。

踩在石板路上,石頭的紋路從腳底傳來,那是能夠觸摸到的生活。腳底踩着的是當下,手裡握着手機,手機里裝着遠方。

或許這個領域目前 10% 是極客,90% 是騙子。生活終究是自己的,是玩 Web3 還是被 Web3 玩了,你得把握。

(0)
上一篇 2022-09-04 15:18
下一篇 2022-09-04 15: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