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快卷不動了

便利店真的卷不動了。今年上半年以來,便利蜂陸續將一部分門店進行“臨時關店”處理。但近期多家媒體報道,不少城市的便利蜂門店遲遲未能重啟,關店、撤店不在少數。對此,便利蜂方面回應新消費日報稱:“不存在關店潮,此前的冬眠門店正逐步復業,缺貨問題已經解決。”

日前,新消費日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面臨困境的便利店並非只有便利蜂一家,同樣紮根北京市場的多點也在大量關店。

背靠物美的多點便利店,並未因地理優勢先一步佔據市場,而是在試水便利店模式后,大幅收縮。同時,2018年前後崛起的蘇寧小店、京喜便利店等品牌們,已經所剩無幾。

顯然,曾瘋狂躍進的便利店行業正逐步進入“調整期”。

便利蜂回應“關店潮”:是在“冬眠”,部分門店已經復開

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曾提出開展“萬店計劃”,預計到2021年門店數將突破4000家,2023年將達到1萬家。

不過,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便利蜂全國店鋪數量為2800家。

便利店快卷不動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便利蜂內部又提出“冬眠計劃”,即公司會根據實際運營情況讓部分門店、運營、供應鏈板塊暫時“靜默”,減少損失。

實際上,從今年三月份開始,據多家媒體報道,有網友在網上發帖稱自己家門口的便利蜂已經關門,無錫、青島等地的便利蜂門店貼着“今日暫別,重逢有時”的公告。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有些便利蜂經常缺貨。

近日,關於便利蜂“關店潮”的報道再次引發業界討論。

對此,便利蜂方面回應新消費日報稱,今年上半年便利蜂採購、生產、運輸、門店運營等環節受困,為集中人力、物力確保大部分門店的良好運轉,3月,便利蜂選擇臨時關閉少部分服務力偏弱、消費者需求度較低的門店。“目前這些冬眠門店已經開始逐步復業。大幅關店傳聞的背後系社交媒體個別賬號索要公關費不成,而惡意造謠、散播。”

便利蜂相關人員表示,在推進冬眠門店復開的同時,便利蜂一些新店即將開業。“冬眠門店重開時,我們的房租甚至比疫情前更為便宜,根據情況及時閉店,等待更好時機和條件復開,這正是數據決策的優勢。”

此外,便利蜂方面進一步表示,“便利蜂剛剛完成法人增資,當前賬戶資金充足。除了恢復冬眠門店,新店開業計劃也在穩步推進。”

此外,針對“一線城市門店缺貨問題”,便利蜂方面告訴新消費日報,由於物流穩定性受損,導致北京個別品類無法按時抵達相應門店,“目前,該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便利蜂怎麼了?

不過,在鄭州做便利店的馬先生有自己看法。

在他看來,便利蜂的選址和戰略定位存在問題,鄭州很多門店都是今年1月開門,6月就宣布閉店,在房租、裝修等費用將近100萬元的情況下,負虧閉店。“以便利蜂在鄭州的大量社區店內投放的不眠海項目為例,由於周邊社區對咖啡的需求並不旺盛,機器投放的意義不大。”

2018年前後,便利蜂曾藉助資本以及鮮食、網紅品類的加持,實現便利店行業的“彎道超車”。

此前三輪融資中,便利蜂累計募集資金已達15億美元。融資消息傳出后,便利蜂稱已實現北京地區門店的整體盈利,並會在2020年底達成全國整體盈利,但2020年5月後,便利蜂再無新的融資消息更新。

由於遲遲無法獲得外部資金輸血,便利蜂的日子也過得更加“精打細算”。

“重點擴店時,整個公司都很狼性,KPI壓得很緊,選址壓力大。有時為了搶一個門店,就不會考慮很完整。”便利蜂離職員工張曉傑對記者表示,便利蜂雖然不斷強調數字化管理,但更多是針對員工,而不是公司發展。

不過,張曉傑也承認,並非所有的“冬眠”門店都不能重啟,只是由於物流不暢,導致貨品不充足,以及門店服務人員招聘困難等。

“便利蜂嚴格的考核制度讓招聘一直是難題,累又賺不到錢,員工流失問題嚴重。”張曉傑表示。

據多位便利蜂員工介紹,除了年終獎未能發放等操作外,便利蜂在對外招聘時,會不斷壓低繳納社保的基礎工資,剋扣員工。“對於一家零售企業,卻很難打造出凝聚力強的團隊。”

零售行業分析師凌飛宇認為,店長是便利店的核心競爭優勢,但便利蜂前期擴張太激烈,尚沒有精力去打造一個成熟的店長培訓體系。

“在便利店行業整體面臨瓶頸時,便利蜂由於缺乏獨特性,很難獨善其身。而2021年下半年以及2022年初線下零售行業困難,造成了便利蜂如今的尷尬處境。”凌宇飛對記者表示。

便利店熱冷卻 下沉市場就是突破點?

近些年,本土便利店曾一度進入發展的“躍進期”。

以成立於2011年的全時為例,一直被視為北京市場內資711。2017年,全時曾提出“百城百萬”計劃;2018年,全時已經拓展至北京、南京、天津、長沙、成都等多個城市,門店數近800家,僅在北京就有400多家門店,成為了北京便利店市場的頭部品牌。

另一個例子就是便利蜂。2018年前後,便利蜂完成了A輪、B輪融資。在高瓴和騰訊的資金支持下,便利蜂在投資北京7-11鮮食合作工廠“呀咪呀咪”,又在華北和華東投資了多家鮮食工廠,並天津建立了第三個鮮食供應基地。

公開資料顯示,7-11在日本區域鮮食占所有商品銷售額的50%,鮮食與牛奶乳飲等日配商品占毛利的60%,全家也曾被爆出鮮食銷售額佔比達到60%,這也是便利店行業主要盈利來源。而彼時便利蜂稱其鮮食和自有品牌的營收佔比基本與三大日系便利店持平。

但目前來看,短期內便利店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便利蜂在營門店仍保持鮮食高佔比布局。但品類換代節奏並不快,與711的差別也不大,獨特性較差。這也導致便利蜂無法通過品類在與其他頭部便利店的競爭中建立壁壘。

同樣,蘇寧小店曾希望學習鮮食供應體系,進入便利店領域,但最終在供應鏈、資金等多重問題下,選擇了關店。2020年,全時便利店北京、天津、成都的門店已全部打包出售給了山海藍圖,而華東、重慶兩地的便利店由外資便利巨頭羅森接手。

“全時便利店曾是北京市場規模最大的便利店品牌,但由於重資產模式直接導致門店運營負擔過重”,凌飛宇認為便利蜂並沒有吸取這一教訓。

此外,在沒有價格優勢、品類優勢的情況下,行業在內部競爭之餘,還要面對新消費品牌的擠壓。

照理說,每年夏季,都是便利店飲料、水品消費旺季。為了迎合消費需求,便利店往往會提前更新飲料品牌,提前擴張冰櫃區域。

但從去年開始,不少便利店開始出現旺季不旺的局面。即使進入夏季,客流高峰也仍是早餐、中餐兩個時段。這一變化也折射除便利店行業熱度的衰退。

便利蜂和711門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一情況在新茶飲品牌、各大咖啡品牌崛起后愈發明顯。“尤其是蜜雪冰城、茶百道、本宮的茶以及瑞幸等中低價位飲品品牌的夾擊下,寫字樓內的白領們更傾向於點一杯外賣,而不是到便利店內消費。”

上海商學院教授周勇曾對記者表示,便利蜂等本土便利店崛起於北京市場,但北京市場是一個不太適合開便利店的城市。“其一北京馬路太寬,店鋪也不容易找;其二,很多單位提供早餐,客群都很挑剔。便利店講規模,不是講分散的規模,要的是有利於集中高效率配送的規模。所以,如果一個地區達不到規模,又沒有跨區域管理的有效經驗,就不要跨區域。”

實際上,不少便利店也在積極求存。目前,711、羅森都在探索下沉市場。

前羅森中國副總裁張晟曾透露:“疫情期間,羅森華東地區門店業績實現了30%的環比增長,其中三四線城市的增長幅度遠遠大於一二線城市。以蘇州下轄縣級市張家港為例,羅森社區便利店的銷量同比增長近80%,而上海門店同比增長幅度僅為10%至20%左右。”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2019-2021年,羅森每年的門店增速分別為37%、20%。

但百聯諮詢創始人庄帥認為,便利店其實很難成為全國普及的業態,711、羅森的下沉市場探索仍存在不確定性。

(0)
上一篇 2022-08-22 08:21
下一篇 2022-08-22 08: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