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內耗”是什麼?如何有效應對?心理醫生建議少想多做

隨着視頻《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播出,“二舅”的故事火了,“精神內耗”一詞也激起了很多人的討論。到底什麼是“精神內耗”?它表達了這代年輕人怎樣的心態?該如何正視自己的“精神內耗”?面對自己的“精神內耗”還能做什麼去改變?

“精神內耗”是什麼?如何有效應對?心理醫生建議少想多做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採訪了4名心理科、精神科專家,來談談他們眼裡的“精神內耗”。

何為“精神內耗”?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駱艷麗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精神內耗”其實並非心理學上的專有名詞,也不是醫學術語, “二舅”的故事之所以火了,一方面是因為反映了當下不少人存在的一種情緒狀態,即想得太多。結合臨床來看的話,覆蓋面應該更多,譬如當前很多人存在的焦慮、擔憂等負面情緒,如對未來的迷茫、對職場的擔憂、對現狀的不滿等。

曾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任職的精神科醫生朱逸溪坦言,“精神內耗”或者說“心理內耗”,並不是一個新鮮詞,從幾年前開始已經在社交平台上開始流行。

“精神內耗所形容的,往往是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對現實生活存在不滿,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想跨前一步,但根本找不到方向。在這種想與不想之中,心態被拉扯消磨,逐漸會走向負面的情緒,最終可能需要尋求心理方面的幫助。“朱逸溪說。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精神科醫生黃凱看來,“精神內耗”更多地由想法與情感上的自我衝突所導致,常伴隨着明顯的疲憊感。一生中會經歷各種各樣的事件,有好有壞,它們都有可能對內心造成一定的挑戰,從而產生心理上適應性的起伏。這些情緒起伏、內心變化在一定時間內都是正常的、可以被接受的,然而一些時候我們很難順利的度過這個階段,這時就有可能出現“精神內耗”。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精神科醫生徐轅虹表示,“精神內耗”的存在,可能是執着於過去的遺憾、傷害、失誤和錯過等,可能是來回糾結事情的對錯、復盤事件的細枝末節,也可能反覆盤算未來的風險、不確定性,極力試圖規避或嘗試掌控全局。

“當注意力過多集中於過去或未來、自我糾結時,則開始在累積心理上的自我消耗,體驗到明顯的身心疲憊,並很可能伴隨出現明顯的抑鬱、焦慮情緒。這種‘精神內耗’狀態如果持續存在且沒有及時得到覺察和積極調節,則可能發展為抑鬱症、焦慮障礙等精神疾病。”徐轅虹表示。

“精神內耗”來自於什麼?

“精神內耗”來自於什麼?哪些“精神內耗”是屬於不必要的擔憂呢?

朱逸溪告訴記者,他在曜影醫療門診部坐診時,遇到過一名年輕的女病人,對方不但具有海外留學背景,也有着一份收入豐厚的工作,在別人看來,她本應過着很積極、很有意義的生活,但她反而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成就和意義,甚至認為遠不如一些昔日的同窗好友,儘管那些好友可能收入遠不如她。

朱逸溪覺得,“精神內耗”可能會存在於一些家庭條件看着不錯、或者本身能力很強的年輕人身上。一些擁有充足社會資源的年輕人,但他們實際想要追求的東西和一直以來被灌輸的價值觀,往往並不一致,就會經常產生自己“對還是不對”的困惑。

朱逸溪還提及,另外還有一些能力很強的年輕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滿足了父母的期望,考上了好大學、留在了大城市,自己卻越來越迷茫。此外,在發達的網絡信息的裹挾下,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充斥在其中,也像走馬燈一樣在一些年輕人周圍環繞,很容易讓一些本來就內心不夠堅定的人,失去了自我選擇的能力。

仁濟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駱艷麗也曾遇到過來求診的高中生,這名學生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不考第一就會很難過,考試之前就會擔憂,明天考不到第一該怎麼辦,然後會擔心社會投來的不友善的目光,如同學的嘲笑、家長的埋怨等,甚至一度體重也出現明顯減輕。還有一些來上海求職的年輕人,時常會因為工作的調動而出現各種擔憂,擔心工作做不好、沒有升職機會、競爭壓力大等,從而出現失眠、焦慮、胸悶等情況。“這些都是想的太多,看不到希望和前景,如果長期這樣,可能會引發一些嚴重的心理問題,譬如重度焦慮、抑鬱等,不僅對身體不好,也影響心理健康。”

駱艷麗也提到,當前也有一些年輕人,因生活作息不規律,缺乏運動、熬夜、失眠等健康問題突出,這或許也是產生不必要的“精神內耗”的原因之一。

如何應對不必要的“精神內耗”?

朱逸溪認為,“精神內耗”引發熱議是一件好事。

“當然,光靠一條視頻,來治好大家的‘精神內耗’,這是不切實際的。相反,這也許能讓大家開始認真考慮,自己的生活是否真的出現了間隙。可能我們太糾結於做與不做,卻忽視了到底做什麼。也許從現在開始,我們能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朱逸溪表示。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精神科醫生黃凱、徐轅虹都認為,關注當下、把握現在才是最重要的。

“過去與未來,既不能改變、也無法掌握,而我們可以把握的只有當下。越能把關注放在眼前的事與人,對生活的掌控感也會越高。”黃凱說。

徐轅虹認為,生活總是會有“意料之外”、“不如意”的時候,試着去接受生活中會出現負面事件,接納自己會有負面情緒、有不足、有不擅長,自我接納可以幫助更好地放下心理上的糾結、執着,減少思想消耗,從而堅定地走好現在的路。

“事件往往都像硬幣有兩面一樣,也有好有壞,只關注到負面則容易持續沉浸於負性情緒中,而難以體驗到生活中的積極、快樂、滿足。嘗試積極、全面地看待,對現實才更有意義,為內心提供更多積極的動力,進入良性循環。”徐轅虹說。

仁濟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駱艷麗則表示,對於當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來說,不必要的“精神內耗”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與其一個人活在對過去的自責里、對未來的擔憂里,不如行動起來,用行動去證明你之前的自責和擔憂、焦慮和不安,到底有沒有必要。”

駱艷麗建議,消除不必要的“精神內耗”,可以給自己樹立一個規律的作息表、運動計劃、短期和長期工作目標等等,一步步地去完成它,在這過程中,或許你可以發現更為積極的一面,也可以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

(0)
上一篇 2022-08-01 14:50
下一篇 2022-08-01 14: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