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萬個“李鬼”式投資App是如何上線的?

近期,國家網信辦反詐中心監測發現多起仿冒投資平台進行詐騙的事件。詐騙分子仿冒京東金融、馬上金融、360借條等平台,推出大量“李鬼”式App,以相似標誌和產品介紹以假亂真,以“小額返利”等誘導網民進行訪問下載,進而實施詐騙。

澎湃特約評論員 熊志

通過仿冒App以假亂真、混淆視聽,讓人誤以為是正規平台,達到詐騙目的,從披露數據來看,這類詐騙絕非個案,而是相當有普遍性。今年以來,國家網信辦反詐中心就排查打擊仿冒App多達4.2萬個,其中仿冒的“京東金融”App就達5677個。

4.2萬個“李鬼”式投資App是如何上線的?

投資者本着盈利的目的下載App投資,結果卻掉入了高仿陷阱,輕則個人信息遭到泄露,重則遭受數萬甚至幾十萬的財產損失,對於個人和社會來說都是巨大的傷害和損失。所以,對這類違法犯罪行為,必須依法從嚴打擊治理。

從披露的案例來看,類似的詐騙手段談不上多麼“高級”,關鍵動作是以所謂“資金驗證”等理由,讓用戶先把錢打到指定賬戶。之所以達到目的,主要在於,一方面,其App的標誌和產品介紹形似正規App,部分詐騙平台甚至宣稱具有“國企背景”,容易讓人產生誤導性判斷,給予信任。另一方面,詐騙分子往往拋出高額投資回報作為誘餌。這兩大招一使出,足以讓人卸下對“先打錢驗資”風險的防備,最終上當。

被騙的人中,的確不排除存在“以小博大”的僥倖心理,事後相關部門的打擊治理也必不可少。不過,從源頭治理的角度看,更應該追問的是,如此數量龐大的“李鬼”式App,到底是如何上線(架)的?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仿冒App獲利,不僅體現在投資詐騙領域。此前媒體報道,網上禁售彩票但卻有“李鬼”App偷偷上架,還有一些充斥貸款小廣告的高仿“交管12123”“公積金”App等,讓人防不勝防。

在大量“李鬼”式App被打掉的背後,是仿冒App的製作、運營,以及專業行騙等,已經成為了一條地下灰色產業鏈。

所以,每打掉一個“李鬼”式App時,還要順藤摸瓜,將背後的產業鏈連根拔起。如果高仿App是通過正規的應用商店提供下載,那麼就得追究應用商店的責任——對於所有App上架,在名稱、圖標、運營資質等方面,應用平台理應有嚴格的審核流程。

如果仿冒App是通過非法網站或鏈接下載,則需要加大對非法網站和鏈接的治理。監管部門和平台加大排查力度,提升仿冒App的上線難度,將源頭治理的工作做好,才能有效減少受害面。

當然,要避免類似的詐騙陷阱,用戶也應該提高警惕,通過正規渠道下載App,同時掌握基本的投資風控意識,切莫輕易相信一些不切實際的高收益投資宣傳,更不能輕易給陌生人轉賬匯款。

另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仿冒App實施詐騙,是利用了正規平台的背書效應,仿冒App的盛行,對正規平台的信譽是一種損害。所以,被仿冒的平台,同樣得積极參与到“李鬼”式App的打擊治理中。比如加大反詐宣傳力度,加大對仿冒自身的App的監測,等等。

(0)
上一篇 2022-07-01 14:16
下一篇 2022-07-01 15: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