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究竟需要幾年才能恢復?

“黑色三月”之後,整個電影產業可能才是來到了真正的危機時刻。經歷了一個並不如意的春節檔,電影市場迎來了一個甚至都無法想象的“黑色三月”。三月的總票房報收9.12億,一夜之間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但是和十年前相比,整個產業的負載卻越來越重。

這種典型的“小馬拉大車”的確會讓人焦慮中國電影想要恢復究竟需要幾年的時間。在經歷了2020年疫情停擺之後,中國電影市場算是全球最先恢復元氣的單體市場。去年全年票房472.58億,相比2019年已經回到了一個相當理想的階段。

整個產業也一直寄希望“報復性觀影”能夠徹底扭轉頹勢,但今年連續疫情導致影院營業率大幅下降,三月份單日票房一度跌至千萬級別,影院營業率也跌破了50%。在這種情況下,真正致命的是觀眾是否對觀影還有明顯“剛需”,從2020年至今觀影習慣被嚴重衝擊,即便影院經營恢復,觀眾是否還會入場成為了更現實的困境。

從這一點來說,真正影響中國電影恢復元氣的問題在於“空間”。由於當前缺乏足夠的空間給中國電影提供緩衝,所以中國電影的恢復曲線就會被無限拉長。

電影市場的對比,不能再是“影院票房”了

疫情之後中國電影市場的確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但然後呢?

從影院票房收入來說,中國電影市場的確迅速地恢復了元氣,但對於產業來說,更現實的問題在於如今的電影不能再用單一的影院票房收入來衡量。

相比好萊塢,中國電影市場最大的特點在於嚴重依賴影院票房收入。而北美在流媒體競爭進入到白熱化之後,實際上讓“全球第一”電影市場的爭奪失去了意義。

好萊塢巨頭自建流媒體平台,將自己的海量內容直接供應給觀眾,而Netflix、亞馬遜、HBO也都競相購買內容,而且這些“中立平台”目標明確,對劇情片的需求極度渴望。而好萊塢對於劇情片早就失去了興趣,在超英大片對抗的大背景下一批優質的劇情片大導演失去了優勢,此時流媒體平台順勢接入。

從這一點來看,北美流媒體平台為好萊塢提供了一個足夠的緩衝空間,而這些劇情片導演在明顯溢價的投資背景下更聚焦於自身的內容創作。這批流媒體劇情片,一方面為流媒體平台獲得“獎項認可”提供了載體,另一方面也為劇情片導演提供了新的空間,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流媒體賦能電影產業,一是互聯網深入大時代的必然趨勢,二是疫情衝擊下的現實渴望。但相比之下,中國電影產業並沒有受益於流媒體,起碼到目前為止。

首先,能夠為電影提供緩衝空間的必然是長視頻平台。國內三大長視頻平台的競爭格局基本穩定,這兩年長視頻平台在內容採買上一直處於一個壓縮態勢,一是壓縮內容採買來靠近財務上的盈虧平衡,二是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在國內的發展還是處於兩個賽道,長視頻平台想要搶到電影“院轉網”主動權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疫情剛開始最先“搶購”的反而是字節跳動,重金購得《囧媽》。但“免費播放”的形勢很難直接轉化為財務上的數字,在《囧媽》之後《大贏家》的試水宣告了字節為首的短視頻平台高成本購買電影版權是失敗的嘗試。

中國電影究竟需要幾年才能恢復?

長視頻平台想要獲得更多的付費用戶必然需要提供優質的內容,但真正“獲客”和“留客”的都理應是爆款劇集和綜藝。電影的版權費用高但留客時間短,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說都不划算。

儘管愛奇藝也引入了PVOD模式,通過點播等單片付費來平攤版權成本,但和高昂的實際投入來說收益顯然是不成正比的。而且真正願意轉網的院線級電影,在整體的質量上也不屬於頂級,這對於長視頻平台來說性價比極低。

在連年虧損加上股價波動等多重影響,長視頻平台對於院線電影採買直接“轉網”的興趣不高。

這和北美市場是截然不同的,Netflix有全球市場作為支撐,內容製作的投入遠不是國內長視頻平台所能比擬,直接投資製作高質量內容是其根本訴求。但國內長視頻平台即便自製電影,也優先考慮院線市場而非直接進入網絡,所以流媒體賦能上二者的差距就越來越大。

儘管佔據全球最大的單體院線市場為中國電影掙足了“面子”,但這早就不是一個靠“面子”可以存活的年代了。

影院可能在疫情中,完成一次主力“迭代”

主力三年一迭代的話,影院是更痛苦的。

中國電影究竟需要幾年才能恢復?

3月份,全國影院營業率不足五成。而這個前提是春節檔就沒有為影院積攢下“餘糧”。今年的春節檔票房收入下滑超20%,觀影人次下滑近30%。對於四五線城市的中小影院來說,春節檔票房至關重要,而今年春節檔的下滑某種程度上已經讓不少影院搖搖欲墜。3月份又因為疫情導致關停,這必然會讓很多影院徹底喪失了希望。

目前清明檔已經基本“清退”了中等體量的國產片,而就目前疫情來看五一檔也處於一個觀望的狀態。那麼,如果國產片只能等待暑期檔,對於不少影院來說可能已經等不到了。

更為關鍵的是,影院是否有足夠的觀眾來作為“幻想對象”?

如果從疫情之前來看,電影市場的觀影人次已經明顯滯漲。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的觀影人次是16.2億到了2019年為17.3億,增長率從18.3%下降到了0.6%。17億總觀影人次,在現階段電影市場是否已經是存量觀眾的“邊界”是一個值得考慮的,相比票房成績,如何恢復到17億上下到觀影人次是更緊迫的任務。

疫情之後,2021年儘管票房收入在恢復,但是觀影人次在倒退。2021年, 城市觀影人次為11.67億,相比2019年的17.3億下降了5.63億,差不多接近了三分之一。而今年,觀影人次進一步倒退已經是大趨勢了。

中國電影究竟需要幾年才能恢復?

那麼,連續三年損失“存量”,究竟有什麼理由看多院線電影市場?

從年齡結構來說,三年基本上能夠完成一次主力觀眾的“迭代”。但這三年,觀眾的觀影習慣被打破,這是現有存量消退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增量觀眾”三年都沒有培育起觀影習慣,這是電影市場面臨的最大問題。

它的潛在影響不僅僅是當下影院恢復營業的生存問題,而是未來幾年“電影究竟是什麼”的根本問題。

產業不“造血”難題短期無解

內容和觀眾之間的洗牌。

目前整個市場狀態會讓整個產業資源進行新的重組,這種“生產力”的洗牌必然會持續較長的時間。但從整個大的環境來看,優質內容創作者會形成新的軸心,整個產業資源為圍繞新軸心來建立體系。

對於國產片來說,整個市場在疫情之後越來越呈現出高度集中化的特點。尤其是國產片票房前三名所佔據的票房總和基本上達到了整個年大盤的三分之一。從個體的角度來看,優質的內容獲得首次優待自然沒有問題,但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嚴重的頭部化就會造成整個產業的“失血”。

根據數據顯示,2021年票房破億的影片數量相比2019的16%下降了5%,票房低於一千萬的影片數量相比2019年的65%上漲了6%,達到了71%。但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製作成本的遞增,這就必然會逼迫國產片進駐大檔期進行“賭博”。

一是檔期容量和類型的匹配度,可能會增加失敗的風險。二是市場冷熱不均,加劇影院經營壓力的同時也讓觀眾的觀影習慣更濃縮於節假日觀影。

從大的方向來看,國產片如果陷入到一個“普虧”狀態自然會加重整個產業的回血能力。畢竟國內電影市場更加依賴於院線票房收入,一旦票房收入不達預期必然對整個公司的運營都會產生巨大影響。

與此同時,去年整個國產片佔比達到了大盤的84.49%。引進片在中國電影市場全面失利。今年截至目前也只有《新蝙蝠俠》一部進口片票房過億,而且也只有1.26億的綜合票房。雖然受到了疫情影響,但引進片體量的倒退是事實。觀眾審美趨勢的快速改變和引進片在國內市場的逐漸式微,都讓整個產業格局迅速發生了變化。這對於整個市場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挑戰。

2022年的第一季度,單日低於5000萬以下的天數達到了44天,低於3000萬以下達到了20天。一旦疫情管控下影院恢復營業狀況不理想,整個上半年市場節奏被打亂,那麼今年對於整個產業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損傷。

但引進片所留出來的市場空缺自然需要填補,但國產片雖然產量上得到了恢復,但真正想要支撐引進片的孔雀開屏並不是短期內能夠迅速呈現的。

所以,中國電影市場在現在看未來,關鍵不在於幾年時間恢復,而是究竟有沒有空間恢復,後者的答案才能回答前者的疑問。

文|躍幕,作者|龐宏波

(0)
上一篇 2022-04-04 10:22
下一篇 2022-04-04 1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