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年報的最大亮點,不是孟晚舟

3月28日下午4點20分左右,即便孟晚舟悄無聲息坐在了華為深圳總部K座會議大廳的第一排,長槍短炮們仍然敏銳捕捉到了“異動”,將鏡頭齊齊對準了這個穿着黑色套裝、微低着頭的女人。

作者|宇多田

出品|虎嗅科技組

這次2021年華為年報,由孟晚舟發布。

華為年報的最大亮點,不是孟晚舟

虎嗅於現場拍攝

由於這是這位華為首席財務官在2021年9月獲釋回國后的第一次公開亮相,相比於財務報表裡的冰冷數字,她的出現,釋放出的信號更具有象徵意義——2022,華為會繼續為生存而戰,而創造的價值也必將高於“生存”。

現場,孟晚舟似乎並不希望詳談自己這半年裡的經歷與生活。從開始演講,她便從個人視角迅速將大眾目光引到這家聚集了19萬人才的中國科技公司身上:“回國后的這幾個月里,感受到祖國變化很大,我在不斷學習,希望能夠跟上社會腳步。因此大家也可以想象,華為在這一年的變化也非常大。”

的確。這份財報的字裡行間,埋着的是華為近三年來“向死而生”式的業務進化史。而這些變化,不僅僅是只關乎華為一家公司的產業洞察。

很顯然,一家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生存之戰,不由理想化與符號化意義所掌握,而是果斷的放棄與系統性反擊。

意料之中,意料之外

華為年報的最大亮點,不是孟晚舟

拍攝:虎嗅

體現“艱難”最直觀的,永遠都是數據。

早在2021年12月,華為輪值主席郭平便在內部的新年致辭中指出,公司2021年的總營業收入預計為6340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是華為2018~2020年以來的最低點,與2017年幾乎持平。

而昨天(3月28日)年報公布后,真實數據與預測幾乎無異:華為在2021年的總銷售額約為6368億元人民幣,同比2020年(8913億)減少了28.6%。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近3年來,華為收入增幅在逐年放緩但這一次,是在過去10年裡,華為首次銷售額出現大幅下滑。

華為年報的最大亮點,不是孟晚舟

針對這一點,孟晚舟在年報發布后的答記者問中給予了相應回復:“首先,美國的多輪制裁,讓華為手機等終端業務遭受了巨大壓力。其次,中國5G基站建設已經在2020年基本完成,所以在中國的5G部署業務已經沒有那麼多客戶需求。第三,華為與全球絕大多數企業一樣,也遭遇了疫情的打擊。”

其中,制裁對消費者業務是最為致命的。

如下圖所示,手機等終端產品所在的“消費者業務”板塊,收入僅是2020年的一半。“缺芯”的殘酷現實與所剩無幾的庫存,讓這一在2019、2020年占華為收入半壁江山(54%)的主營業務,在2021年陷入很長一段時間“有市無貨”的尷尬境地。

華為年報的最大亮點,不是孟晚舟

此外,從全球地域收入來看,雖然各地區佔比與2020年沒有太大變化,但幾乎每個區域的收入都有所下滑,包括中國區。其根本原因與孟晚舟上面的分享大致相同。

有趣的是,儘管華為2021年的銷售額有一定下滑,但其運營利潤與凈利潤卻分別暴增了67.5%與76%,這顯然有些奇怪。

究其原因,我們發現報表中的一項數據對華為2021年的凈利潤有直接貢獻——“其他凈收支”所得約600億人民幣。

華為年報的最大亮點,不是孟晚舟

而這項“其他經收支”中的主要收益,則來自於“處置子公司及業務的凈收益”(下圖)。有分析師猜測認為,這筆收入很可能來自於此前“出售榮耀”獲得的相關收益

華為年報的最大亮點,不是孟晚舟

一位分析師指出,早在2020年年報中,華為就指出,榮耀這筆交易將會放在“持有待售資產”與“持有待售負債”中,買家深圳智信將會在2021年以後分期支付收購對價

再根據2020年前後網上對這筆交易數額的各種猜測(1000億人民幣上下),也許這筆交易持續進賬的收入,仍可能寫入下一年年報。

另有分析師告訴虎嗅,以這種形式獲得的收益在很多巨頭企業的財報中並不少見,譬如騰訊與華誼,也通過這種出售類似資產的形式獲取不少利潤。

華為年報的最大亮點,不是孟晚舟

不過,雖然華為總收入與利潤不可避免承載了外界環境的擠壓,但這家中國最名副其實的科技公司,在研發投入上的決絕,仍然讓人感到敬佩

2021年,在銷售毛利降低的情況下,華為仍然增加了研發投入(1426億元),研發佔總收入比重高達22.4%。而在過去10年裡,華為在研發領域的累計投資已經超過8450億元人民幣。

甚至對應到人才數量上,華為2021年研發人員比2020年增加2000人,而非研發人員則減少4000人。

華為年報的最大亮點,不是孟晚舟

正如孟晚舟在這次年報彙報尾聲時所說:“客戶價值優先於股東利益,華為對研發的投入從不受利潤的約束”。這是華為一貫堅持的做法——每年把收入10%固定投入了研發領域,這一條已寫進了華為公司的“基本法”。

“一個企業的價值不僅僅是反映在財務報表的結果上。對於像華為這樣的高科技企業,面向未來的強勢投資,更能說明一個企業的真正價值。”

華為年報的最大亮點,不是孟晚舟

拍攝:虎嗅

轉型三年,何時看到手機最佳替補

我們發現,三大業務在2021華為年報里的“地位”,發生了微妙變化:

曾經排在最前面的“消費者業務”,被調到了最後;而“企業業務”,作為三大業務里唯一一個實現了平穩增長(2.1%)的板塊,權重則上升至第二位。

華為年報的最大亮點,不是孟晚舟

圖片來自華為2021年報

企業業務,包含了華為跟前沿技術相關的一切2B服務與產品。從3年前,它便一直被宣傳為可以幫助華為逆轉戰局的新興板塊——

在幾乎失去了最賺錢的消費者業務后,你能想到的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五花八門的新技術,被華為用作一把利劍,去尋找每一個傳統行業最薄弱的切口。

特別是從2019年開始,華為“雲與計算”業務頻繁變動的組織架構華為智能汽車業務的多舛命運,“煤炭、智慧公路以及智能光伏等10大軍團”的陸續成立,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不過,包括“華為雲計算”“ICT產品與解決方案”“數字能源”在內的多個企業級板塊,都從來沒有在年報中被單獨披露過財務數據。甚至有人猜測,有一部分收入也可能會納入運營商業務,畢竟在許多傳統產業里,華為仍然在通過運營商優勢來“鏈接”新業務。

但這一次,孟晚舟在接受採訪時,首次披露了華為雲在2021年的銷售數據——“銷售收入達到201億人民幣,實現了34%的同比增長”。

華為年報的最大亮點,不是孟晚舟

2021年最底層的“區域組織”劃分,代表着華為如今最受矚目的產品與服務

另一邊,華為現任輪值主席郭平,幾乎把年報會議的後半程,變成了一場“面向客戶的新技術商業價值動員大會”

無論是“加法神經網絡”的節能價值,還是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的功耗優勢,都藏不住華為想在“數字化、智能化與低碳化”三個維度上撈傳統市場份額的野心。

華為年報的最大亮點,不是孟晚舟

拍攝:虎嗅

當然,在華為的企業業務里,從2020年開始,最受矚目的業務板塊非“汽車解決方案”莫屬。甚至是“華為造車”這個名詞,成了三年來經久不衰的產業熱議話題與流量密碼。

不過,從2019年華為徐直軍在一場汽車人聚集的大會上高喊“不造車”,再到這場2021年報會議上另一位輪值主席郭平第N次重申“不造車”,只能讓我們更加好奇:華為到底給予了汽車產業多大的壓力?

而事實全都掌握在年報里:這個在過去一年裡人才流失嚴重,架構頻繁變動,但照樣規模達到了5000人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群,2021年投入高達10億美元,同比增長50%。

不過,汽車市場在2021年也給了我們另一份數據以供參考:

在過去一年時間裡,華為雖然與小康、北汽、寧德時代等盟友達成合作,並成功上市2款新車型,但每一款銷量業績都不亮眼;此外,華為內部關於“是否造車”也在持續搖擺不定中。但是,最近一些跡象顯示,汽車BU負責人余承東想要通過“賣車”來“彌補手機業務銷量”的想法,似乎一直未曾改變。

目前來看,汽車業務尚未給華為帶來可觀收益,甚至將在未來很長時間內,如特斯拉早年凄慘的月交付量一樣:投入遠大於收入,燒錢成為常態,人員動蕩將持續不斷,需要一張具有偶像力量的大嘴持續向粉絲輸出“故事、信念與熱愛”。

但對這個市場方向的堅持,沒有任何問題。

同時,我們也恰好提出一個疑問:建立一個如此龐大且昂貴的汽車人才團隊,就只圖做一個強勢到令人反感的智能化全棧供應商?

聽起來,有點不太值。

(0)
上一篇 2022-03-29 10:28
下一篇 2022-03-29 10: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