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外賣還是進工廠?該如何理解年輕人的選擇

3月5日下午,全國人大代表、小康集團董事長張興海的一條建議,衝上了微博熱搜第一:鼓勵年輕人少送外賣多進工廠。他解釋說,近年來,外賣、電商、網絡直播等吸引大量的年輕人就業,甚至快遞外賣行業“內卷”到有研究生去競爭。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去工廠上班,導致產業工人空心化現象愈加突出。

送外賣還是進工廠?該如何理解年輕人的選擇

確實,以往出現過“碩士畢業生送外賣”的新聞,但是能成為新聞被談論,恰恰是因為這並不普遍。張興海談到的製造業用工難問題,也確實存在。有兩個傳播很廣的案例:珠三角地區很多老闆反映招工難,“招聘人員比應聘的還多”;而在長三角一些地方,月薪1萬很難招到工人。

但這些案例,其實反映的也只是用工市場的局部,否則就很難理解富士康為什麼還有那麼大規模的用工量。月薪1萬招聘的工人,應該是有技術基礎的,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而那些有專業技能的年輕人,現在確實有更多選擇。

不可否認,不少高中生、大學生,都選擇了送外賣。但是外賣員作為職業,吸引力到底在哪裡?如果製造業要和外賣平台競爭,必須搞清楚這個問題。

在大城市,一個勤奮的外賣員要在非常辛苦的情況下,才可以做到每個月收入上萬。整體上看,外賣行業的工資恐怕並不比製造業高,也不輕鬆。

但年輕人選擇送外賣,最大的原因是工作的易得性。它不需要特別的技能,只需要健康、能吃苦的身體,你在任何時間都可以投入到這個工作,而且馬上就能掙得收入。送外賣看起來不那麼高大上,卻有很好的接納性。

不管是外賣、電商還是直播,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收入清晰可見,而且和付出成比例。主播的流量、外賣員的送單量,都可以直接轉化為收入。雖然具體到每一筆不多,卻有很好的能見度。這實際上創造了一種公平透明的職業觀:你的付出,總能有所回報。

張興海談到的這幾個行業,現在都被稱為“靈鷲派”(靈活就業)。這聽起來雖然瀟洒,但是作為一種職業,它們欠缺穩定性和長期感,各種福利保障更亟待完善,個中甘苦,唯有真正的從業者能夠體會。

這才是讓人費解也是最根本性的地方:差不多的收入水平下,很多年輕人為何喜歡靈活就業,不願意進工廠?或許,靈活就業給年輕人的,從來都不是薪水上的競爭力,而是一種自由感,自己可以決定上班時間,可以決定勞動量,似乎也掌握了身體的自主權。

這可能就是這些新職業的魅力所在。製造業更穩定,也能獲得技能的成長,從小工到工程師,有一個清晰的進階路徑——但是它缺乏自由,也缺乏驚喜和發現。

送外賣還是進工廠,並非對立的兩種選擇,況且外賣產業早已成為一種“剛需”。我們不能通過一紙命令,把年輕人從“新經濟”趕到工廠去,也不能通過限制外賣、電商產業,來讓年輕人愛上製造業,只能去琢磨這種新的職業觀到底意味着什麼。

或許,應該做出改變的是製造業本身。在提升工資的同時,也要注意這個行業的“精神收入”,如何讓年輕人擺脫對流水線的厭煩和恐懼,讓他們在工廠有更多成就感、獲得感,可能是製造業人力部門要做的功課。

另外,也不要過多責怪年輕人不愛勞動,因為送外賣乃至搞直播,都是相當辛苦的勞動;也不要迷信工資決定一切,開高一點工資就可以讓年輕人心甘情願地坐在流水線。

無論是企業、政府部門還是社會,要嘗試去理解年輕人和這種新文化:更多的自由、自主和獲得感,才能打動他們。而年輕人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本身就是社會進步的證明。

(0)
上一篇 2022-03-05 22:54
下一篇 2022-03-06 00: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