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芯之父”胡偉武:中國IT產業的出路在於構建自己的體系

12月10日消息,在2021鳳凰網科技峰會的“‘芯’突破:搶佔智能時代制高點”論壇上,龍芯中科董事長鬍偉武圍繞“自主CPU發展道路”的話題發表了演講。

“龍芯之父”胡偉武:中國IT產業的出路在於構建自己的體系

文/王欣

“龍芯之父”胡偉武:中國IT產業的出路在於構建自己的體系為什麼要自主研發國產CPU?胡偉武認為,實際上做芯片、做整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控制解決方案,控制產業什麼時候升級,中國IT產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構建自己新的體系

胡偉武表示,現在全世界信息產業有兩個美國主導的體系支撐:一個是Intel+微軟,一個是ARM+Android,只要硅谷幾個企業產品一升級,整個中國的信息產業跟着動,全世界的信息產業也會跟着動。“我們要做一個自己的生態,要構建獨立於Wintel和AA體系的安全可控信息技術體系和產業生態,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

因此,胡偉武指出,想要做出中國的生態體系,需要時間和試錯的機會。“三流產品全球能做,二流產品有錢加上手藝,需要人才才能做,一流產品需要有錢、有手藝,以及長期即使積累。”

胡偉武解釋道,試錯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試性能,一個是試生態。在試錯的過程中,技術平台和產業鏈才有可能不斷完善,性能才能不斷提高。

而龍芯中科正是希望通過自主研發掌握CPU的核心技術,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胡偉武認為,如果龍芯中科選擇走市場換技術的道路,通過引進國外的技術發展,所謂的自主CPU產品,只是將一副鎖鏈,換成另外一副鎖鏈。“現在龍芯的CPU已經逼近市場主流產品的性能,可以說是及格水平,同時幾千家企業正在形成一個產業鏈,和一個新的產業生態。”胡偉武表示。

“挑戰與變革——2021年鳳凰網科技峰會”是鳳凰網科技頻道傾力打造的年度巨獻,議程設置緊跟碳中和、芯片、AI與元宇宙以及新消費等科技最前沿話題,邀請了360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周鴻禕,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國美控股集團CEO杜鵑,峰瑞資本創始合伙人李豐,梅花創投創始合伙人吳世春,創世夥伴CCV創始合伙人周煒等24位重量級嘉賓,共同論道科技發展,思辨未來趨勢。

以下是演講內容(在不修改原義基礎上有刪改):

大家好!我是龍芯的胡偉武,很高興有機會在鳳凰網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國CPU的發展情況,所以我的報告叫做“自主CPU發展道路”。

什麼是CPU?很多人說CPU就是芯片,這個說法也對也不對,我們先給一個稍微有點學術性質的定義。現在的計算機都採用一種馮·諾伊曼結構,這是美國一位數學家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提出的結構,論文中說計算機由五部分組成: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其中運算器+控制器合在一起叫中央處理器,就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簡稱CPU,存儲器我們知道,就是計算機中的內存條,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就是鍵盤、鼠標顯示器,硬盤等,計算機就是這麼組成的。

CPU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可以體現為很多機櫃,可以體現為一個芯片,也可以體現為一個IP。

今天我們講自主CPU,什麼是自主CPU?根據馮·諾伊曼的學術定義,(能夠)自主研製運算器和控制器的叫自主CPU。我國的手機芯片做得非常好,國內有不少做手機芯片的企業,國內手機芯片的自給率,尤其是裡面的主處理器自給率超過20%,計算機芯片的自給率可能也就是3%-5%。什麼意思呢?計算機全球一年賣2.5-3億台,中國要用掉5000萬台,3%-5%就是每年用自己的芯片來做的計算機大概有200萬台左右。但如果就CPU來說,我國手機CPU的自給率是0%,所有做手機芯片的都是買ARM的CPU核來做芯片,我國計算機CPU的自給率至少有1%-2%。比如龍芯CPU的運算器、控制器都是自己做的,每年大概有100萬片左右,除以5000萬就是2%左右。

為什麼要在概念上把芯片和CPU分得那麼清?因為我們要看它的作用,就是看它的Outside。屏幕上列了兩張表,一個是2017年的,一個是2018年的,都是從網絡上找的數據,列了幾個企業,有兩個是做電腦的,其中聯想是做計算機,Intel是做計算機芯片。有兩個是做手機的,蘋果做手機,展銳做手機芯片。兩個是美國的,兩個是中國的,兩個是做整機,兩個是做芯片。這裡的數字單位都是億美元,2018年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是6.7,我們看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電腦是做芯片的賺錢,我們來看Intel (在)2018年賺了211億美元,聯想只賺了6億美元,2017年甚至有點虧損,所以我們覺得芯片很重要,全中國人民都覺得芯片很重要。

表面上看,凡是中國企業做的都不賺錢,不管是做整機還是做芯片,實際上IT產業是解決方案為王的產業。什麼是解決方案?解決方案決定用戶習慣和產業主導權,電腦怎麼用誰說了算?Intel和微軟說了算,電腦什麼時候升級誰說了算?也是Intel和微軟說了算,到現在為止,只要Intel和微軟推出新的操作系統和CPU,全球的計算機產業都跟着升級。手機什麼時候升級是Google、ARM和蘋果說了算,中國不管是做手機芯片的、做整機的,至少對手機的大升級我們說了不算。ARM最近推出ARMv9指令系統,全球手機肯定要跟着升級,Google推出一個新Android,全球的手機也要跟着升級。

我們看到實際上做芯片、做整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控制解決方案,控制產業什麼時候升級,中國IT產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構建自己新的體系。我們知道現在全世界信息產業有兩個美國主導的體系支撐:一個是Intel+微軟,一個是ARM+Android,只要硅谷幾個企業產品一升級,整個中國的信息產業跟着動,全世界的信息產業也會跟着動。我們要做大的解決方案,就是一個自己的生態,要構建獨立於Wintel和AA體系的安全可控信息技術體系和產業生態,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是習總書記2016年對我們整個產業提的要求。

CPU的研製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構建一個國內的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兩個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們就是要構建國內大循環。信息產業要構建國內大循環,我認為有三個主要的環節:

基於自主IP核的芯片,現在我們做芯片可以買別人的IP來攢芯片,其實不難,如果買ARM的IP,買Imagination的IP來做手機芯片,相信一兩年就夠,但做ARM那樣的CPU核沒有五到十年是不行的。恰恰是芯片的IP決定芯片的性能、成本、功耗、安全性,當然IP分為軟IP和硬IP,屏幕右上角的方塊就是IP,中間的版圖也可以摳出一些硬IP,所以芯片的研發要IP自己來做。

基於自主指令系統的軟件生態,X86承載着電腦的生態,ARM承載手機的生態,軟件生態包括什麼?包括操作系統,像Windows和Android,數據庫比如Oracle,中國的企業要做產品,融入X86和ARM的生態是相對容易的,比如手機芯片,Android一跑起來,所有APP都能跑,但基於自己的指令系統建自己的生態是很難的。

基於自主材料和設備的生產工藝,我們知道境內的生產工藝像14納米已經很穩定了,7納米也研發成功了,生產工藝是不錯的,但是關鍵是材料和設備受制於人,光刻機、光刻膠。我們做芯片設計有幾個不如境外工藝的地方,IP不夠全,因為需要自己造IP,性能不夠高,(要)通過優化設計提高性能。當然,我們還是需要在自主的工藝,在材料和設備上還是需要攻關。

基於自主IP核、基於自主指令系統、基於自主的材料和設備,這三個基於就是今天信息產業要形成國內大循環的痛點和堵點。

我們要解決這些問題、發展核心技術,我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只有兩條路線:一個是市場換技術。另一個是市場帶技術,就是通過體制內市場引導帶動技術進步,再參與體制外市場競爭。

今天我們發展CPU也存在兩條路線,現在我們確實看到,因為中國要發展自主CPU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境外的主要CPU企業都是通過合資或者授權,境內也有很多企業覺得這個好,這條路當然也是對的。為什麼呢?我們CPU需要融入業務生態,如果不和X86和ARM兼容就沒有軟件可跑,連一個瀏覽器都跑不起來,所以這條路有好幾個企業在做。當然也有龍芯這樣的企業,包括太湖之光,強調都是要自己做CPU、自己的指令系統,並且在應用中不斷演進,強調要建自己的生態,我們叫做第三套生態體系,獨立Wintel體系和AA體系的第三套生態體系。

時間是核心技術產業最重要的門檻,因為我們迭代和試錯需要時間。三流產品全球能做,中國人民已經做透了,二流產品有錢加上手藝,需要人才才能做,我們正在大力發展,一流產品需要有錢、有手藝還要有長期積累才能做。

我們現在是第三輪迭代,上了三步台階。整個“十二五”期間我們在很多重要設備,比如電力設備、軌道交通設備等等中應用,到了2015年,我們每年銷售幾萬片CPU,從零開始。第二輪試錯是2016年到2019年電子政務中應用,2019年每年CPU出貨幾十萬片。第三輪試錯是2020年到2022年,我認為三年就夠,(在)金融、教育、電子政務中應用。2020年開始我們就上百萬片,全面推廣。

試什麼錯呢?一個是試性能,一個是試生態。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平台和產業鏈不斷完善,性能不斷提高,應該說現在的龍芯CPU已經逼近市場主流產品的性能,及格了,幾千家企業形成了產業鏈,一個新的產業生態正在形成。

我們自主CPU和國外先進水平主要差距在什麼地方?

當時我們重點做的是高性能的浮點峰值性能,計算機里用的是通用處理性能。比如當時Intel芯片是四核的時候我們做了八核,Intel當時的運算通路是128位,可以做兩個64位的運算,當時我們就做256位,可以做四個64位的運算,通路比他們寬一倍,核數比他們多一倍,Intel主頻是3個多G,我們是1G,確實看起來峰值性能不錯。但我們計算機用的是通用處理性能,那些上浮點運算的是專用處理性能。神威太湖之光做到世界第一,我們中國人都以此為自豪,但它不跑瀏覽器也不跑Office,通用處理性能需要平衡,計算、緩存的平衡。

我們知道2005年前後全球的市場從單核向多核發展,英特爾做四核我們做八核,其實核多是好辦法,就是人多力量大。

我們的設計能力不行還是工藝不行?一說起CPU就經常說我們工藝不行,好像所有東西都怪到工藝上,比如Intel用130納米工藝,現在都是10納米、7納米,奔騰IV主頻做到3.8G。我們2010年四核的龍芯主頻是1G,如果把當時Intel市場主流產品降到1G,我們的性能仍然只有他們的1/5。什麼叫做1/5?跑相同的程序我的時間是他們的五倍。

所以從三個方面讓我們看到,要提高通用處理性能、要提高單核性能,要通過設計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依靠工藝提高性能。我們決定練好內功,通過設計優化提高單核通用處理性能,不是把核弄得很多。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我們終於完成了性能上的技術補課。屏幕上是Intel的CPU性能提高圖,綠色的部分是從1985年到2003年每年性能提高52%,確實一年就翻一番。2003年到2010年每年性能提升23%,2010年到2015年每年性能提升12%,2015年之後每年性能提高3%,確實Intel已經逼近天花板。經過多年的補課,我們到了灰色的部分,現在市場上Intel灰色的階段的CPU其實還在用,我們只要再有一兩年就可以達到紅色的區間。

剛才講的是CPU的性能,還有對CPU最重要的軟件生態。說實話,CPU指令系統是繞不過去的話題。我們做CPU到底應該是兼容國外的指令系統還是我們自己做自主指令系統?各有各的道理,要是自己做的話沒有可跑的軟件,要是兼容的話又受制於人,總是很難的。龍芯CPU基於自主指令系統做自己生產,有沒有辦法一個自主指令系統既自主又兼容?我們2020年推出自主指令系統,我們領(悟)出了一個道理,指令系統是計算機系統里最基礎的語言,就是軟硬件界面和語言,就像英語和漢語這些自然語言一樣。我們知道可以基於英文寫文章掙錢,甚至拿諾貝爾獎都是可以的,我們可以用英文寫小說發行賺錢,但中國人不可能基於英文構建出我們的民族文化,中華民族的文化唐詩、宋詞、元曲、先秦散文肯定得構建在漢語上,所以如果信息產業只滿足於做產品,那就可以和ARM、X86兼容,但如果中國人立足要做自己的生態體系,再難也得做自己的指令系統。

剛才說過,指令系統要自己做就有一個兼容問題,經過多年的積累,我們想到了一個方法,就是充分考慮兼容需求的自主指令系統。我們從基礎指令系統加上一些擴展,大概將近2000條指令,現在芯片也出來了。

還有微軟操作系統的問題,其實操作系統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微軟模式,一種是Android模式。Android模式就是由一個企業提供基礎操作系統,Google提供Android是免費的、開源的,把它做成產品操作系統。龍芯也提出了基礎操作系統,包括操作系統企業、整機企業可以基於龍芯這樣的基礎操作系統做自己的產品,這個也走通了,涉及到瀏覽器、Java虛擬機等等核心模塊都要掌握。

我們建黨百年的時候龍芯也進入了新階段,從Inside到了Outside,經過20年的發展,到了2021年自主CPU基本完成技術補課。百萬片規模的應用驗證了自主CPU的成熟度,CPU處理性能達到市場主流產品水平,操作系統成熟度接近Windows XP的程度。現在差的是產業鏈和生態,所以“十四五”期間我們要努力完成三個轉變:從技術補課到生態建設者轉變,從政策性市場向開放市場轉變,從跟隨性發展的必然王國到自主發展的自由王國轉變。

這個事情不僅要擼起袖子加油干,還要耐着性子堅持干。我認為自主CPU發展需要三十年,現在我們已經發展了二十年,正在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

有沒有辦法避免上述耗時的多輪試錯?不用爬樓梯,一步就上?

發展核心技術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地追趕,不能幻想彎道超車,在不斷試錯中改進是複雜系統創新的必要過程,好的體制機制和更多的經費可以加速試錯迭代,但不能取代試錯迭代。浮躁會讓我們的產業發展走入誤區,反而發展得更慢。兩彈一星的先輩們和改革開放頭三十年發展的主力軍幾億農民工,靠的都是5+2、白加黑的追趕,我們今天也沒有取巧的理由,因為有些表面上的直道我們以為是抄了近道,其實是更彎的彎道。

我們走市場帶技術的道路,通過自主研發掌握CPU的核心技術,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我們失去的只有鎖鏈,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如果我們還是走市場換技術的道路,通過引進國外的技術發展所謂的自主CPU產品,只是將一副鎖鏈,換成另外一副鎖鏈。

(0)
上一篇 2021-12-10 20:44
下一篇 2021-12-10 20: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