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1826年,法國發明家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 (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 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張用照相機拍攝的照片,並將其命名為 “從勒格拉斯的窗外看風景” 。這張照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開啟了人們用外部技術記錄生活的大門。

美國高中生畢業紀念冊被校方P圖:遮胸遮肩膀,80名女生一看氣炸

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從勒格拉斯的窗外看風景》(圖片來源:Wikipedia)

新事物並非完美無缺,相機拍出的原始圖像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瑕疵。比如上面這張照片,下半部分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清,上半部分本該乾乾淨淨的天空也布滿了黑色的斑點。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照片後期處理技術應運而生。後期處理技術起先只是用來簡單地彌補相片上的小缺陷,而隨着技術的不斷發展,它也成為了攝影師對相片進行二次創作的工具。

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各種圖像處理軟件紛至沓來,人人都是照片後期處理的大師。照片太暗了、人臉太黑了、想要加濾鏡、想要磨皮、想要美白……動動手指就能解決。那麼大家在用手機快速p圖的時候,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過去的膠捲相片,是如何進行後期處理的呢?

Part.1

相機成像原理:後期處理的基礎

在正式開始之前,我們需要先簡單了解一下相機的成像原理。

相機的核心組件有:成像元件、成像介質、暗室。成像元件負責將外界的景物成像到成像介質上,我們常稱它為鏡頭;成像介質負責將鏡頭成的像給記錄下來;暗室則負責保證沒有多餘的光線打到成像介質上,以保證照片的清晰度。

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在此基礎上,人們對相機不斷做出改進。成像元件從最初的三片球面透鏡發展到現今手機鏡頭中的六片非球面透鏡,能夠滿足拍攝遠景、微距、大視場等要求。而感光元件則是從黑白膠捲到彩色膠捲,發展到數字化時代的CCD、CMOS元器件。

Part.2

膠捲時代“人工P圖”的神奇操作

假設我們處於使用黑白膠捲相機的時代,想要拍一張證件照,流程會是這樣的:找個照相館,讓師傅拿相機給你拍張照,過個四五天再來取照片。這四五天里,你的照片經歷了些啥?

首先,師傅要把拍完的黑白底片放在顯影罐(不透光的小盒子)里,然後使用專門的試劑進行處理,第一步就大功告成啦。等等,你問這個試劑是幹啥用的?

在拍照的時候,底片記錄了光的強度信息。底片上塗有一定厚度的感光層,是將鹵化銀顆粒混在明膠當中製成的塗層。鹵化銀有感光的性質,它在受到光照后,會轉化為黑色的金屬銀顆粒,而沒有受到光照時則不發生變化。使用試劑處理膠捲,就是為了洗掉剩下的鹵化銀。

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底片結構示意(圖片來源:作者自製)

由於光強越強,形成的金屬銀顆粒就越多,因此在膠捲上成的像與實際像的亮度是互補的。換句話說,亮的地方在膠捲里顯得黑一些,黑色的地方在膠捲上顯得很亮,也就形成了所謂的“負像”,即與原景物亮暗關係相反的影像。

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然後,師傅把洗好的膠捲放在放大機裡面。放大機的作用是將膠捲上的圖像照明並投影到相紙上,它的內部有光源,透過膠捲的光打在相紙上,可以形成放大的像。膠捲暗的地方透光少,亮的地方透光多。

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放大機的“放大”過程(圖片來源:作者自製)

放大機的相紙上也有和膠捲類似的化學塗層,經過試劑處理后,相紙最終呈現的是膠捲的負像。也就是說,相紙上的明暗關係與膠捲是相反的,負負得正,那就和人眼觀察到的明暗關係一致了。是不是有點繞?下面的三張圖片可以幫助大家理解:

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接下來終於可以對照片進行“美顏”了,我們來設想一些美化圖片時的場景:

祛斑——洗照片的師傅發現在投下來的圖像中,你的臉上有一個亮斑(也就是現實世界的臉上可能有顆黑痣)。熱心的師傅想幫你把它除掉,於是拿起一根牙籤或者縫衣針,把光斑照射形成的黑色金屬銀顆粒刮掉,最後沖洗出來的相片就沒有那顆痣了。

磨皮美白——師傅把相片沖洗出來后給你看,你說:“不成啊師傅,您看我臉上那麼多小皺紋,多難看啊。您幫幫忙!”師傅受委託后回到了放大機下,用一根鋼針在人臉的部位來回刮擦,將這個區域的金屬銀顆粒整體刮掉。最後沖洗出來的相片上,你臉上的皺紋變得很淡了,臉還變白了。

加濾鏡——師傅又把相片拿給你,你說:“還不行啊師傅,我想要照片有一種朦朧的感覺,這樣感覺會更好看。”師傅皺了皺眉頭,回到放大機面前,擺好相紙打好光,然後在投影鏡上罩了一塊紗布,相紙上的像就有了一種朦朧的感覺,像是透過滿是霧氣的眼鏡看世界。

陰影提亮(也叫遮罩)——師傅把相片再次遞給你,說:“這下總行了吧?”你回道:“師傅,我的左耳朵看不見了,可能是拍照的時候耳朵這邊光太暗了,這咋辦啊。”師傅默默回到放大機前,拿出一個繃著黑布的鐵絲圈,用它遮住左耳朵那部分的光,防止光照在相紙上形成太多金屬銀,導致相片里的左耳朵太暗了看不到細節。最後師傅麻利地把相片給你,急匆匆地走了,留下一句“這錢也太難掙了吧!”

看來在過去的膠捲時代,想要洗好一張照片,師傅們沒有一些高超的技藝還真不行啊。

說了這麼多技術細節,讓我們來看看真實的修圖效果,上圖!

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原圖(左)與修圖后(右)的對比 清朝自拍狂人——慈禧 皺紋呢?眼袋呢?修圖師傅們辛苦了(圖片來源:參考文獻4)

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原圖(左)與修圖后(右)的對比 人太暗了看不清楚?加個遮罩就行(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膠捲攝影時期,照片在沖洗的時候都要經過暗房師傅們的不斷打磨,他們需要控制相紙每個部位的曝光時間、去掉照片中的瑕疵、選擇合適材質的相紙以實現不同的風格,最終才能呈現出一張好照片。比如下面這張《Swing when you are wining》專輯的封面,左邊是暗房師傅在修圖前打的草稿,右邊是最後的照片成品。師傅在草稿中對人物的臉部以及雙手進行了遮罩,從而提高畫面亮度,並對人物背景進行額外曝光,為的是讓背景儘可能變黑,突出中心的人物。

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下圖為著名膠片攝影大師Ansel Adams拍攝的風景圖片。他在前期的膠捲曝光時長控制以及後期的相紙曝光時長控制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不同亮度景物的細節都能夠得到保留。

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Part.3

你以為結束了?這裡還有更牛的修圖大法!

如果說上面的操作只是在還原真實世界而已,接下來這些令人大呼哇塞的後期處理特技,可以說是“改變了現實”:

控制透視效果——在放大機放大成像時,將相紙由平放改為傾斜放置,這樣圖片的透視關係會發生改變。

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照片合成——將不同底片上的內容人工合成在一起。例如在下圖中,要把小屋與稻草捆的照片合成一張,首先要在硬紙板上照着稻草堆的輪廓剪出一張小紙片來。在一次曝光投影小屋的底片時,把小紙片放在相紙上,遮住我們想要疊加稻草的區域。接着二次曝光投影稻草的底片時,用硬紙板遮住已經曝光好的相紙區域。最後沖洗出來的就是同時有小屋和稻草的圖片啦。

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最後再向大家介紹一位修圖大師。傑利·尤斯曼(Jerry Uelsmann)是膠片時代最著名的超現實主義攝影師,同時也是一位資深的“洗相片師傅”。他將暗房技術運用到了極致,製作出許多在現代都令人嘆為觀止的攝影作品,人們稱他為“影像的魔術師”、“黑白的冶金者”。下面是他的一些作品,你能相信這是他手動“修”出來的照片嗎?

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膠捲時代沒有“美顏”一說?修圖師傅不樂意了

怎麼樣,有沒有對過去洗相片的師傅們肅然起敬呢?

眼睛是人類的第一感官,相機的誕生使我們能夠見到從未到達的遠方風景。圖像的後期技術讓照片的創作者能夠美化照片甚至創造出現實中並不存在的奇景。到了數字時代,我們的手機能夠對拍攝的圖片自動進行後期美化,還能在圖片上疊加現實中並不存在的事物;而處於萌芽階段的頭戴式AR眼鏡還能夠在視頻中疊加虛擬景象。

未來,實時的圖像後期處理技術將應用於各行各業,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將是虛實結合的奇妙世界。

(0)
上一篇 2021-12-07 11:43
下一篇 2021-12-07 11: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