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賺快錢 IT青年淪為新型電詐案“制刀者”

幾個月前,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的陳女士在手機應用市場下載了一款炒虛擬貨幣的App,沒想到,沒用多久,這款App居然打不開了,她充值進去的74萬元也隨之“灰飛煙滅”。當地警方接到報案后順藤摸瓜,在天津市一家科技公司抓獲了開發該App的團伙。警方趕到時,一群年輕人正在電腦前埋頭工作,牆上還貼着勵志口號——“將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奮鬥的自己!”

后經警方調查,該公司的技術負責人畢業於知名高校,這款涉詐App的開發團隊成員大多是90后,都有本科以上學歷,計算機相關專業畢業。

近期,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追蹤調查國內多起相關案件發現,不法分子利用“技術中立”“可掙快錢”等借口利誘一些年輕技術人員,向他們訂購涉詐App,使他們淪為新型電詐案背後的“制刀者”。

20210510111823335.png

急於掙快錢 想一夜暴富

陳女士是從一個“薦股”的微信群掃碼下載該App的。民警了解到,該App通過虛構項目吸引受害人投資,操控後台數據給受害人造成“獲利”假象,資金池內金額達到預期目標后,就關閉平台捲款而去。

無獨有偶,今年4月底的一天,位於武漢市光谷創業街一寫字樓內的湖北晟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晟昌公司”)被查封。該公司案發與一款虛擬幣投資平台“timega”有關。這一平台由劉某花8萬元從晟昌公司購買,採取“拉人頭”的方式,吸引客戶“炒幣”。上線僅1個多月,該平台就發展了2289個下線,累計轉賬交易13萬餘次。

“劉某‘割韭菜’,操縱‘殺豬盤’,晟昌公司相當於背後的‘制刀者’。”參與辦案的武漢市公安局洪山分局民警張晟說。

經查,這家披着網絡科技外衣的公司,3年間開發了150餘個涉及區塊鏈、虛擬貨幣、電子錢包、網絡商城等的App與小程序,幾乎全部由網絡金融詐騙、傳銷團伙訂製。晟昌公司10名嫌疑人被刑拘,基本都是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

張晟介紹,隨着警方反電詐的不斷深入,近年來詐騙分子轉變犯罪手法,大肆使用不法App實施詐騙,危害巨大。

來自國家反詐中心的一項統計顯示,今年1-3月,全國發生電信網絡詐騙案件22萬多起,損失達185億元,其中利用虛假App實施詐騙的達六成以上,涉及詐騙、傳銷、賭博、色情、非法集資等多個領域。

晟昌公司技術總監余某,軟件專業畢業,90后。參與開發涉詐App后,他每月進賬達到4萬元以上,比此前1萬元的工資高出幾倍。面對警方調查,余某坦承,“知道可能違法,但是在別的地方也拿不到這麼高的工資”。

張晟介紹,晟昌公司開發的一系列涉詐App,平均售價10萬元,價格最高的一款24萬元。“每開發一個,公司通常可獲利數萬元”。

同樣,陳女士下載的那款App的開發公司,2019年接下這單業務也是因為利潤可觀。“買主開出的價碼是120餘萬元。”浠水縣公安局網絡安全監察大隊民警閆運說。

涉詐App開發者接下訂單,多是抱着賺快錢、期盼可以一夜暴富的心理。

在近期江蘇省無錫市警方通報的一起製作虛假貸款App大案中,因常有客戶詢問能否“定製”貸款類App,涉案網絡科技公司受利益驅使,在明知極有可能被用於非法活動,仍製作並出售了800餘款App。

一名業內人士介紹,這些涉詐App背後,“活兒不難、來錢快”,成為一些網絡科技公司或技術人員願意鋌而走險的最直接原因。

20210510111848957.png20210510111836454.png20210510111903111.png

用“技術中立”做擋箭牌,以身試法

在湖南,一家由多名年輕人創辦的“明星”企業,最近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竟是因今年6月被公安部網安局通報為“組團犯罪”。

2019年11月,客戶張某找到這家有諸多光環的科技企業,希望其能製作某證券App的“相似款”。該公司3名主要負責人明知這款App可能被用於犯罪,仍接下業務,幫助張某開發、維護兩款虛假證券App。

這一團伙成員均畢業於國內著名高校,有的還擁有碩士、博士學歷。他們通過基礎源代碼,分裂出多個投資詐騙類App,能做到“騙完一人即拋棄整個App”。

曾參與辦理多起相關案件的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任巍巍為“制刀者”畫像:90后IT男為主,大學以上學歷,明知他人可能利用App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或積極配合“直接發力”,或放任不管“間接助攻”,並多以“技術中立”為擋箭牌,長期遊走於法律的邊緣。

“以為只是開發App,沒有直接參与詐騙,問題不大。”面對警方調查時,晟昌公司一些涉案人員如此回答。據介紹,公司老闆經常給他們“洗腦”,稱公司只是“做刀”,“刀被客戶買去是割韭菜、殺人還是切水果,都與公司無關”。

辦案民警介紹,晟昌公司負責技術開發的員工平均年齡不到30歲,最小的只有22歲,他們都有光鮮的生活,但法律意識淡漠。案發時,一名年輕的工程師正準備迎接自己即將出生的小寶寶,她說:“從小到大沒犯過什麼錯,沒想到一下子違了法”。

陳女士被騙那款App開發公司的前端工程師王立(化名)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稱,公司每年開發10餘款軟件,首先由銷售與客戶對接項目需求,開發團隊進行研發、測試,再交由客戶驗收,團隊根據驗收意見對軟件進行調整。王立稱:“從沒想到,自己會捲入刑事案件。”

王立介紹,開發一款軟件需多環節合作,每個程序員一般參與其中某一兩個環節。經此一案,他建議,相關專業大學生找工作時要多方了解求職公司背景,開發軟件時,“盡量了解下遊客戶買去做什麼、是否涉嫌違法”。

任巍巍介紹,公安部門對涉詐App案正在實行全鏈條打擊,案件背後提供技術支持的“制刀”團伙,涉嫌罪名多為“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中國裁判文書網的一些判決書顯示,類似案件中的技術開發人員被判處有期徒刑1至3年不等,“人生路途從此也蒙上一層陰影”。

近年來,各界對涉案專業技術人員從業禁止呼聲漸起。今年10月下旬,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首次審議。有委員提出,電信詐騙手法越來越先進,其中有個重要因素即“部分特定的精通專業電信網絡技術、具有專業資格的技術人員參與其中推波助瀾”。還有聲音呼籲,可參照證券市場對違法人員設定禁入制度,除追究相關刑事責任和刑事處罰外,還可增加禁業懲戒條款,取消和限制其專業資格。

(0)
上一篇 2021-11-26 08:17
下一篇 2021-11-26 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