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子姚頌29歲再創業:創辦商業航天公司,天使輪融資4億元

“吃穿用度已不是我的追求目標,還是想做對人類更有意義的事。”前深鑒科技 CEO、清華校友姚頌,在 25 歲時將自己的 AI 芯片公司深鑒科技賣給賽靈思,並實現財務自由。如今他 29 歲,在三十而立之前再次走上創業路,新公司名叫東方空間——一家商業航天公司。

原標題:清華學子姚頌29歲再創業:創辦商業航天公司,天使輪融資4億元!預計2023年首飛“引力”1號捆綁型運載火箭

圖 | 東方空間的辦公室實景(來源:姚頌)

圖 | 東方空間的辦公室實景(來源:姚頌)

姚頌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2011 級本科畢業生,曾去斯坦福大學做訪問學者。此前於 2016 年創辦深鑒科技,2018 年以 3 億美金價格被 Xilinx 收購,並成為中國 AI 領域第一家實現退出的創業企業,也是清華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制度以來首家實現轉化與回報閉環的企業。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希勤曾對此評價稱:“這會是清華電子系歷史上重要的一筆,也會是清華歷史上的一筆。”此外,他還是前經緯中國投資合伙人、SEE Fund 創始合伙人,並擔任全國青聯委員,同時也是清華大學最年輕的大額捐贈人,亦是國內商業火箭領域唯一具有科技企業創業經驗的 CEO。

圖 | 姚頌(來源:姚頌)

圖 | 姚頌(來源:姚頌)

大海航時代開啟,太空載人和旅遊不再遙遠

商業航天是國之重器,他希望東方空間可扮演一位商業航天破局者的角色。當下,大海航時代開啟,“太空旅遊”時代已經開始。他特意提到三點:

其一,以史為鑒,西方國家在探索大西洋和環球旅行時,大明王朝卻在鄭和下西洋后愈發保守。空間資源是先到先得、先佔先得。現在不去,將來上空就會被鎖死,或會導致中國上空的衛星位置全被 SpaceX 等國外公司佔領,從而失去太空發展機會。

其二,從性價比角度來講,對於海洋、山區等人員較為稀疏的區域,基於地面基站的 5G 可能已經不是最划算的方案。甚至有新聞稱運營商在半夜把 5G 基站關掉,畢竟功耗高出好幾倍,覆蓋範圍縮小好幾倍,最後資費卻無法收太高。因此 6G 很有可能不再沿用傳統基站形式,許多專家認為 6G 方案要往天上走。而衛星互聯網是 6G 的最重要方案。比如,SpaceX 的 Starlink 星座已向國際電信聯盟備案 42000 顆衛星。2019 年 11 月至今,Starlink 已入軌近 1800 顆衛星。亞馬遜 Project Kuiper 備案 3236 顆衛星,衛星運營商 OneWeb 已備案 1980 顆衛星。全球累計公布的類似通信星座項目數量已有 40 多個,涉及至少 12 個國家的 30 多家企業。

其三,太空正在成為人類的未來旅遊目的地。2021 年 6 月,美國商業航天公司維珍銀河獲得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商業太空運輸服務商許可證;7 月 11 號,維珍銀河的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與其他幾位乘客乘坐自研的空天飛機第一次飛上太空。7 月 20 號,由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作為第一批乘客,乘坐名下公司藍色起源的 New Shepard 火箭,越過了卡門線;10 月 13 日,藍色起源完成第二次載人飛行也是第一次商業收費的飛行,商業循環真正開始走起來。

眼前,以衛星互聯網、太空旅遊為代表的航天發射需求迅速提升。以 SpaceX 為例,自 2010 年至今已完成 129 次發射,成功 127 次,承擔了美國發射任務的 70%。無論是基於國家戰略,還是基於應用需求,還有大眾的需求,中國都必須往空間走。

於個人角度,一股強大的內驅力鞭策着姚頌走上二次創業。他從小就是軍事迷和太空迷,小時候父親買來一套新世紀版《十萬個為什麼》,其中一個分冊叫《宇宙科學》,他非常喜歡甚至把書都翻爛了。

事實上,在首次創業成功、並在公司被國際知名科技公司併購以後,他就在琢磨:二十多歲就已經財務自由,人生還很長,到底做點啥才有意義?思前想後,他決定站在國家和人類層面做事。最終,他瞄準商業航天的機會。在做此次重大轉向之時,他和 Xilinx 的鎖定期尚未結束,解鎖期內他每年的收入很高,但還是下定決心走向航天。

圖 | 東方空間 logo(來源:姚頌)

圖 | 東方空間 logo(來源:姚頌)

國內首型固體火箭總體設計師擔綱技術

2020 年,東方空間公司註冊在山東煙台海陽市,公司以“讓空間觸手可及”為願景,定位為空間服務商,並有意向去和相關企業進行衛星互聯網合作、並探索太空旅遊和全球 1 小時安全抵達的可能性,希望人類都能去太空看看,姚頌甚至幻想幫助國家一起去月球建立基地。

目前,東方空間已在北京總部成立研發中心,並在陝西西安成立火箭發動機研發中心,也將在山東煙台東方航天港海上發射中心建立固體火箭總裝車間。

姚頌說自己遇到了一支相對齊整的航天團隊,最開始他是以投資者身份,後來下定決心作為聯席 CEO 加入。

公司負責技術的另一位聯席 CEO 叫布向偉,是原國內第一型固體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師。CFO 史聖卿,曾是無人機企業零度智控/遠度科技的聯合創始人與 CFO。總指揮更是有着超過 25 年火箭研製與型號管理經驗,曾在多家商業航天企業擔任過核心技術與管理崗位。當前公司已有 70 多人,技術團隊平均工作時間 11 年,正在當打之年,多人曾在多種型號擔任主任設計師、副主任設計師。

圖 | 海上發射(來源:姚頌)

圖 | 海上發射(來源:姚頌)

為了布局可回收火箭技術,此次創業他還拉着幾位清華老師和中科院計算所的老師,以及相關創業公司一起立項,以給火箭做好軟件和計算平台的準備。

2021 年 4 月,該公司天使輪融資 4 億元,投資方中除了紅杉中國、經緯中國,還有源於清華的基金 SEE Fund 以及圖靈創投,更有三一集團、聞泰科技創始人張學政這樣的公司和企業家。有了這些企業和個人的入股,姚頌可從他們身上學到不同產業的生產管理經驗、以及品控經驗。

正研發中國商業航天公司第一款捆綁式火箭

在火箭型譜上,東方空間採取固液兼容,以便快速錘鍊能力並實現低成本。具體來說,“引力-1 號” 是一款運載能力三噸多的捆綁型固體運載火箭,大概有 31m 高,即十層樓高,這一型火箭目前已經進入初樣階段,即進入地面實驗、初步生產等階段,近地軌道能打六噸左右。方案上採取三級半固體構型,必將並聯集束式,此外還採用固體發動機模塊化組合,已於 2020 啟動,並將在 2023 進行首飛。據姚頌介紹,“引力-1 號”也是中國商業航天公司第一款在研的捆綁式火箭。捆綁技術壁壘非常高,但只有實現捆綁,才能做到大運載能力,為未來太空旅遊、商業載人打好基礎。

圖 | “引力-1號”風洞實驗模型(來源:姚頌)

圖 | “引力-1號”風洞實驗模型(來源:姚頌)

“引力-2 號”採取固液混合,近 50 m高,當下正在啟動,並希望在 2024 年內首飛。“引力-3 號”則採用液體捆綁和海上回收,將於 2023 啟動、2025 首飛。2030 年,姚頌計劃開始實驗商業載人,開始探索太空旅遊和全球快速安全抵達的市場。

在戰略規劃上,該公司希望花 7 年時間成為國際一流商業航天企業:2022 年簽署發射合同,2023 年首飛“引力-1 號”,2024 年首飛“引力-2 號”,屆時將具備為太空旅遊和全球快速安全抵達所需的運載能力,並將於 2026 年開始探索商業載人航天,2028 年完成二手火箭的首飛。

圖 | 系列火箭塗裝,左起依次是“引力-1 號”“引力-2 號”“引力-3 號”“引力-3 號 CBC”(來源:姚頌)

  圖 | 系列火箭塗裝,左起依次是“引力-1 號”“引力-2 號”“引力-3 號”“引力-3 號 CBC”(來源:姚頌)

“海陸兼容”“海上回收”

在吃透市場核心邏輯之後,姚頌認為產品優先級為:高可靠性 > 運載能力 > 發射能力 > 價格 > 技術。由於衛星和載人航天器成本遠高於火箭發射費用,因此高可靠性和成功率是商業化的第一要素。衛星星座組網需要一箭多星、以及數噸運載能力,而發射能力決定着履約周期,這也是商業考量的重要因素。

此前,山東煙台海陽市東方航天港曾先後實現長征 11 號的海上發射。海邊區位非常好,其一運輸相對方便,其二將來可實驗海上回收,效率也可極大提升。依託東方航天港海上發射中心,東方空間將以“海陸兼容”的方式來構建發射能力,既能陸上發射,也可兼容海上發射。概括來說,海上發射的優勢在於發射靈活、測控方便 、節約土地、火箭尺寸無限制、無落區問題且易於火箭回收。以 SpaceX 為例,其於 2020 年採購兩個海上鑽井平台,並開始改建為海上火箭發射與回收平台。而該公司也已具備相關技術基礎,開始布局海上發射回收基礎設施、以及火箭海上回收飛控算法。

在未來,姚頌計劃利用廢棄的海上鑽井平台,用於改裝火箭回收平台。目前,公司正啟動研發大範圍可變推力大型發動機,憑藉高性能箭載計算機和容錯計算技術,有望在 5-6 年實現火箭海上回收。

從固體燃料走向液氧煤油可回收

火箭燃料有四種主要的不同路線可選:固體、液氧煤油、液氧甲烷、液氧液氫。此前常用的四氧化二氮與偏二甲肼,由於污染量較大,正在逐步減少中,走向無毒無污染已成為大趨勢,比如長征七號、長征八號、SpaceX 發射的獵鷹九號均使用液氧煤油燃料,SpaceX 正研發的 Starship 則在使用液氧甲烷。

固體和液體有非常大的區別:固體可靠性高、推力大,但是效率相對較低、且一次性使用不可回收;液體則比沖更高,燃料成本較低,有機會做到可回收。此外,固體可先存在庫房裡,拉出來就能打。國外火箭公司大多使用固體做助推器,只需工作不到 100 秒,提供一個衝量把火箭推上去。相比之下,液體每次還得灌注燃料,流程比較麻煩。據統計,歷史上 52% 的火箭發射故障來自於液體發動機。所以使用固體,天然增加了可靠性,甚至可過濾掉一半以上的風險來源。到目前為止,所有國內民營航天公司的第一發火箭,全部採用直徑 1.4m、高 19~20m 的超輕型固體火箭來做實驗。

SpaceX 在下一代火箭中選擇使用液氧甲烷,因為甲烷可以在火星上進行補充,而液氫無法在火星上進行補充,也不能在星際中進行長期存儲。而另一方面,甲烷火箭更乾淨,理論上可回收使用的次數更多。

東方空間雖以固體起步,但姚頌同時覺得,液體毫無疑問是重要的發展方向,只有液體才能做到可回收。他認為在地球相關任務上,液氧煤油以及可以很好滿足需求,並且技術更為成熟、成本更低,SpaceX 的獵鷹 9 號就是很好的例證。公司也已經開始布局液氧煤油的發動機研發。

走出專屬獨特路線

此前,中國商業航天領域的成功率並不高,目前主打的輕型火箭的入軌成功率是六分之二,在生產管理和品控上還有一定挑戰,但反而也是機會。國內商業航天的基礎能力,距離以美國為代表的頂尖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因此要採取相對穩妥的路徑去逐漸追趕,同時兼顧效率和可行性。

航天產業看起來特殊,但實際上也是一個尖端製造業。他認為,東方空間在本質上就是一個“物流”公司,那麼火箭業務其實也是一種“物流”,既能運載人飛行器、也能運輸貨物。它首先需要做到可靠、耐用和低成本,再探索全球 1 小時安全抵達、載人旅遊等應用,因此沒必要刻意追求全新的商業模式。

在公司經營上,姚頌認為團隊的基礎工業經驗,可直接用於航天領域。如能結合更多製造業經驗和電子信息界的能力,就有機會不再跟着美國跑,而是走出自己的路線,這也是東方空間首輪融資特別引入三一集團和聞泰科技創始人張學政的原因。另一方面,尚且未滿三十歲的他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航天老兵”,正因為沒有多年工作經驗,或許反而讓他少了一種束縛,他也更能站在第三方中立角度去探索適合中國商業航天的高效組織形式。

此外,他覺得自己作為清華人,也有一些特殊優勢。以“厚德載物”為自我驅動力,做到又紅又專,他覺得自己能讓公司一直走在非常正確的運轉軌道上,他也希望 20 年後,太空飛行就像坐飛機一樣日常。

(0)
上一篇 2021-11-05 16:16
下一篇 2021-11-05 16: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