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長1米,中國首次發現4.3億年前的“海蠍子”

它形似蠍子,體長近1米,附肢長有鋒利的長刺……它就是志留紀(距今約4.3億年)的“明星動物”板足鱟(音厚)。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等聯合研究團隊在我國華南地區發現志留紀早期的混翅鱟一新屬新種:秀山恐鱟。相關研究成果近期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通報》上。

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板足鱟是生存於古生代的一類重要的節肢動物,是現代蛛形綱的近親。因其形似蠍子,故俗稱為海蠍。板足鱟最早出現於奧陶紀,在志留紀達到了多樣性的巔峰,之後走向衰落,於二疊紀末全部滅絕。

板足鱟以其獨特的外形而備受人們關注,它的第三對附肢高度特化,具長刺,形態誇張。混翅鱟獨特而極易辨識的附肢與現生鞭蛛的須肢相似,被認為可用於固定獵物,是混翅鱟較強捕食能力的體現。

然而,與其較高的曝光度相比,學界一直以來對此類動物缺乏深入了解,已報道的混翅鱟共兩屬四種,均依據來自志留紀勞俄古陸的少數化石標本建立,且近八十年來一直沒有發現新的類群。有限的化石極大限制了我們對該類群形態多樣性、地理分佈和演化歷史的了解。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碩士生王晗在王博研究員指導下,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德國柏林自然博物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研人員合作發現的秀山恐鱟,填補了混翅鱟類在中國乃至整個岡瓦納大陸的空白,也代表了已知最古老的混翅鱟化石記錄。

恐鱟體型較大,體長可達近一米。其第三對附肢特化增大,其上具密度較高的硬質長刺;后體及尾部似蠍。科研人員基於形態學與系統發育分析,重建了秀山恐鱟的形態,並確定了其在板足鱟家族中的系統發育位置。

這次發現的化石具有保存完好的附肢,以及生殖附屬器、尾部、體表紋飾等特徵,為混翅鱟科形態多樣性討論提供了諸多新證據。此外,華南地區志留紀早期的淺海地區尚未發現大型捕食性動物,而恐鱟作為具捕捉“利器”的大型節肢動物,極有可能在這一環境中扮演着頂級捕食者的角色。

一直以來,志留紀板足鱟的化石記錄多集中於勞俄及其周邊地區,而在廣大的岡瓦納大陸及周邊則很少發現板足鱟的蹤跡。此次板足鱟化石在華南的發現,表明在岡瓦納大陸及其周邊可能也存在着繁盛的板足鱟類群。

dacdb7ed2dd54e7bb3646aa2c6a16072.jpg

Science Bulletin封面。秀山恐鱟生態復原圖由楊定華繪製

2.jpg

秀山恐鱟(Terropterus xiushanensis)

a,c,d,e,f:附肢;b:背側及腹側復原圖;g:生殖附屬器及生殖蓋板

(文中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0)
上一篇 2021-09-30 08:46
下一篇 2021-09-30 08:4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