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滅絕恐龍的小行星也改變了蛇類的命運

一項新的研究稱,蛇類在演化上的成功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導致恐龍滅絕的那次小行星撞擊。這次撞擊給地球生物圈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大多數動植物都滅絕了。科學家表示,少數蛇類躲在地下,在這場劫難中倖存了下來;它們能夠在缺乏食物的條件下生存很長時間,並在災難之後的世界中變得更加繁盛。隨後,這類適應性極強的爬行動物逐漸遍布全球,進化成今天已知的3000多個物種。

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引發了地震、海嘯和野火,隨後是長達數十年年的黑暗期,火山灰遮住了陽光。據估計,當時地球上76%的動植物消失了,包括恐龍。然而,蛇類與一些哺乳動物、鳥類、青蛙和魚類一樣,都設法倖存了下來。

“在這種食物鏈崩潰的環境中,蛇類最終能生存並繁盛,開始佔據新的大陸,並以新的方式與環境互動,”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國巴斯大學的凱瑟琳·克萊因博士說,“如果沒有這次小行星撞擊,它們很可能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當小行星撞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時候,地球上的蛇類與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蛇類很相似:都沒有肢體,但有可伸縮的下顎,用來吞咽獵物。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它們能夠存活長達一年,並在災難后的黑暗環境中捕獵,這可能對它們的生存至關重要。

53eb83252caf7113d3899024febd-1577063.jpg!d.jpg

資料圖

倖存下來的幾類蛇主要是生活在地下、森林地面和淡水環境中。在幾乎沒有其他動物競爭的情況下,它們沿着不同的進化道路擴展到了世界各地,並第一次佔據了亞洲。隨着時間的推移,蛇類的體型變得更大,分佈更廣,逐漸開闢了新的棲息地和新的獵物。地球上開始出現新的蛇類物種,包括長達10米的巨型海蛇。

這項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研究指出,所有現存蛇類都可以追溯到在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擊中倖存下來的物種。現代蛇類的多樣性——包括樹棲蛇類、海蛇和眼鏡蛇等,以及像蟒蛇和森蚺這樣的巨型蛇類——都是在這次大滅絕之後才出現的。

至少一半物種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滅絕的災難事件在地球歷史上只發生過幾次。巴斯大學米爾納進化中心的尼克·隆里奇博士表示,在大滅絕之後不久的時期,進化“具有最瘋狂的實驗性和創新性”。

該研究還發現了蛇類進化史上第二次爆發的證據,時間大約是從溫暖的“溫室地球”向更冷的氣候轉變的期間,見證了極地冰蓋的形成和冰河時期的開始。

蛇類在地球上非常成功,我們在除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陸上都能找到這類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大多數生態系統中,從海洋到乾旱的沙漠,還有生活在地下和樹頂上的蛇類。它們有的只有幾厘米大小,有的可長達6米以上。

蛇類對生態系統的健康至關重要,它們能控制獵物的數量,特別是一些對人類生活有害的動物的數量。然而,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許多蛇類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

(0)
上一篇 2021-09-16 16:24
下一篇 2021-09-16 16: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