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行Apple Watch的心電圖獲批了 但功能恐怕沒那麼強大

好消息,中國的消費者們終於也快能用上Apple
Watch的心電圖(ECG)功能了。日前,國家葯監局公布的醫療器械批准證明文件(進口)顯示,蘋果公司的移動心電圖房顫提示軟件已獲得批准。這意味着,手持國行版Apple
Watch的消費者們即將可以通過正常渠道下載該應用程序。

而早在三年前,蘋果便已首次給美國地區的Apple Watch S4推送了ECG功能。

簡單來講,Apple Watch的數碼錶冠及背面的藍寶石水晶分別被內置了電極,佩戴者保持表背貼合手腕,並用食指按住錶冠30秒左右,該次主動監測的心電圖走勢便會同步到iPhone的健康數據中;得到的心電圖還可以導出PDF,與醫生共享。

國行Apple Watch的心電圖獲批了 但功能恐怕沒那麼強大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當時的許可文件顯示,該ECG應用程序可用於區分正常的竇性心律與心房顫動。要知道,房顫是心律不齊最常見的類型,表現為心跳頻率高且十分不規則,與冠心病、高血壓、中風等發病高度相關。

“這項技術讓患者在心臟功能發生異常時,能夠實時捕捉到與心臟相關的有意義的數據”,該功能剛剛面世時,美國心臟協會首席執行官便為其背書。

當然,Apple Watch並非全球第一個、也並非唯一一個可以捕獲心電圖的智能手錶。單就國內來說,此前國內已有樂心醫療的HealthWatchH1、OPPO的ECG版手錶及華為的WatchGT2ProECG三款智能手錶的ECG拿到了醫療器械註冊證。

可如果比較它們監測心率及心電圖功能的準確性,“國產手錶跟Apple Watch還是有很大差距”,一位使用過多款智能手錶的測評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這樣看來,“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好像越來越近了——尤其是對當代自詡社畜的年輕人來說。

但醫生對此是否買賬?

猝死頻發,心臟健康愈發被關注

心電圖的原理並不難理解。簡單來講,心肌收縮時會帶來微小的電極變化,發出電活動信號,可通過體液等傳導至體表。因而在人體上放置電極導聯,再經過特定算法,便能將這些電活動信號捕捉並記錄下來,形成可以反應心臟活動情況的心電圖。

通過心電圖,醫生可以判斷患者的各種心臟問題,譬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冠心病、心房心室肥大等。

但其實在這樣的信號採集過程中,可是大有文章。

據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醫生侯建文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由於心臟是立體的,為更全面了解心臟活動情況,眼下國際普遍使用的醫用心電圖設備往往是在人的四肢及在心臟側胸口表面分別放置4個和6個電極片,再通過導聯線與設備上的電流計相連,從而記錄心臟四個心房、心室清晰的電信號。

醫用心電圖設備又分為靜態和動態兩種。像我們在體檢時的心電結果,便屬於靜態心電圖,只可記錄那兩三分鐘測量時間內的心電數據;動態心電圖則可以在24小時內持續記錄心電信號,更適用於對患者的臨床觀察,但醫生只能在第二天才能看到全天記錄數據,從而對患者的癥狀進行判斷。

也正因如此,醫用心電圖設備的確存在弊端,即無法時刻實時監測心電改變,也就無法及時對異常發出預警。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來看,心血管患病率均在持續上升。根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推算,2020年,我國心血管病患者已超過3億,這意味着每5個人就有1個患者。

同時,世衛組織去年底發布的《2019年全球衛生估計報告》顯示,過去20年裡,心臟病一直是全球首要死因。

更為觸動國內社畜的是,隨着工作壓力和強度日益增加,心源性猝死成了當代青年們十分恐懼的噩夢。如果能夠實時監測、即時反饋心臟的情況,或許諸如拼多多員工猝死的事情便不會發生。

在這一背景下,佩戴十分便利的智能手錶紛紛加入移動ECG戰局中就順理成章了。

醫生會參考智能手錶的數據,但意義沒那麼大

相比於醫用心電圖設備,擁有ECG功能的智能手錶除了可以更隨時隨地即時檢測心電外,還能讓人在更平靜的狀態下進行測量。畢竟在院內環境中,部分人難免過度緊張,導致結果出現偏差。

國行Apple Watch的心電圖獲批了 但功能恐怕沒那麼強大

事實上,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Apple Watch發出的房顫警報的確曾拯救一位得克薩斯州老人的性命。該79歲老人是一名獸醫,據其描述,此前他並未出現任何心悸、疲勞或頭暈的癥狀,直到手錶提醒他去看了醫生,他才適時接受了手術。

不過即便同醫用心電圖設備一樣,智能手錶的ECG功能在中國亦屬於二類醫療器械範疇(即只限於心電數據的記錄、不具備分析和診斷功能),但作為檢測工具,二者之間仍存在着很大不同。

“一般智能手錶的ECG目前是通過光學傳感器來感應人脈搏波動的信號,然後通過一系列轉化形成心電信號——相當於模擬的電信號”,侯建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即便再配合上接觸式電極,最多也只能實現一個單導聯的信號”。

相比於醫用心電圖設備,這樣的信號捕捉方式一方面更容易受到環境因素干擾,譬如光線情況、體表的乾燥度及潔凈度,另一方面只能對心臟的活動情況作出部分反應。

以Apple Watch為例,其ECG功能最大的作用是檢測房顫,但對其它與心臟相關的疾病檢查,如心臟病發作、血栓及其它形式的心律失常等,並不能起到作用。

同時,“對臨床來說,這樣的心電結果顯然不夠精確”,侯建文表示。“這導致可能存在誤報,比如有時候患者其實已經發生了心電異常,但手錶報出的數據是正常的。”

當時給Apple Watch的許可文件中,美國FDA也預警了其讀數可能不準確的風險,並指出佩戴者不應根據其結果做出醫療決定,仍需經由醫生實際檢查。

而假陽性及假陰性的誤報,將可能分別給佩戴者帶來未及時就診,或過度恐慌從而導致額外檢測等過度治療佔用醫療資源,甚至可能加重抑鬱症患者癥狀的後果——畢竟並非所有心跳不規律都是危險的,偶爾出現心律不齊並不具有臨床意義。

美國RWJ Barnabas健康中心心血管醫療主任Gary Rogal曾對媒體表示:“我絕不贊同每個人都該佩戴智能設備的觀點。對不少人來說,Apple Watch除了讓你時不時抓狂一下,可能別無益處。”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也建議,不要對心臟病風險低的無癥狀年輕人進行心電圖篩查,因為研究顯示,對健康成年人的廣泛心電圖篩查對健康結果沒有任何影響。

但當然,這並不意味着智能手錶的ECG毫無用處。

據侯建文介紹,一方面,智能手錶的ECG結果可以為醫生提供患者主訴某一異常時段的即時信息,可以為醫生的診斷提供部分依據;另一方面,對患者院外的長期隨訪來說,智能手錶也算得上一個有效的輔助手段。

同時,我們完全可以暢想,隨着技術的進步及大量臨床研究的嚴謹論證,智能手錶對我們健康的監測可以日趨精準。

不過在當下,我們必須明白,眼下的可穿戴設備還不足以如蘋果等科技公司所言,成為“醫療資產”。

(0)
上一篇 2021-07-11 16:13
下一篇 2021-07-11 16: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