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進化研究揭示了生物圈早期的氧合作用

大約 25 億年前,我們所在的星球經歷了史上最大的變化。由地質記錄可知,分子氧突然變成了可在任何地方自由使用。比如在含有氧化鐵的帶狀鐵地層中,大氧合事件(GOE)的證據就清晰可見,並在後續推動了耗氧生物的不斷進化不過對於愛較真的研究人員來說,還是想知道這種轉變是突然發生,亦或更早就有生物體在較低水平的遊離氧環境中生存。

1.jpg

帶狀鐵沉積示例(圖自: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來自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生物分子科學系教授 Dan Tawfik 解釋稱,大氧合事件(GOE)的年代本身無可爭議,因為分子氧是由光合微生物產生的。

在化學機理上,它能夠利用光能將水分解為質子(氫離子)和氧氣。此過程中產生的電子,被其用於形成儲能化合物(糖分)。而作為副產物的氧氣,開始被陸續釋放到周圍環境中。

不過目前尚未得到解答的是,氧氣的產生,是否與 GOE 事件一致?或者甚至在大氧合事件之前,生物體都已經獲得了氧氣?

2.jpg

Dan Tawfik 與研究生 Jagoda Jabłońska

爭論的一種一方認為,生物未能在 GOE 事件之前獲得分子氧,理由是此前大氣和海洋環境,都將把光合作用釋放的任何氧氣都立即用於發生化學反應。

辯論的另一方則表示,光合作用微生物產生的某些氧氣,可能已經遊離了足夠長的時間,以至於非光合作用生物體甚至仍可在 GOE 大事件之前就將分子氧奪過去了。

此外在上述兩種觀點之間,還有一些人提出了略有不同的推測,比如大氣氧合作用形成了“綠洲”或短暫的“波動”。

3.png

研究配圖 – 1:O2 酶出現的年代

研究生 Jagoda Jabłońska 認為,這件事可以通過回溯蛋白質的進化而給出答案。通過追蹤各種蛋白質是如何、以及何時發生的進化,他們就有證據表明早期生物是如何開始加工氧氣的。

類似的系統樹,曾被廣泛用於揭示物種、人種、以及蛋白質家族的歷史。不過 Jagoda Jabłońska 決定效仿這一策略,來繪製氧氣酶的進化路線圖。

為開展研究,她整理了大約 130 個已知在細菌和古細菌中產生或使用氧氣的酶家族。這些細菌早在太古代(Archean Eon)就已存在,介於生命出現(約 40 億年前)和大氧合事件之間。

接着她又在其中挑選了大約一半的細菌,並在相關文獻中仔細分析了其中 36 種的進化史,儘管這麼做並非易事。

4.jpg

研究配圖 – 2:LUOA 篩選過程示例

Dan Tawfik 指出,基因可能在某些生物中丟失,並給人留下它們像是在後續才進化的。微生物有在水平層面上共享基因,結果擾亂了系統發育樹,導致高估了某些酶的年齡,後者是必須得到糾正的。

最終描繪的系統發育樹表明,在大約 30 億年前(GOE 大事件的 10 億年前),就已經有了耗氧酶的爆發。如果氧氣的使用與 GOE 吻合,那麼耗氧酶應該會在後續進化。

科學家進一步研究了這個時間框架,發現爆發並非發生在大氣氧的吸收上,而是細菌離開海洋、並開始在陸地上定殖的時間,且一些耗氧酶甚至能歐追溯到更遠。

Daniel Tawfik 解釋稱:這項研究證實了這樣一個假設,即在 GOE 大事件之前,氧氣就一直持續地存在於生物圈中。儘管達到 GOE 的高水平需要漫長的時間,但那時氧氣已在生物圈中廣泛存在。

(0)
上一篇 2021-05-23 13:10
下一篇 2021-05-23 14: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