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相進軍文創“元宇宙”,博物館數字藏品開發大風驟起

來源:文匯報 作者:范昕

原標題:《博物館數字藏品開發大風驟起》

爭相進軍文創“元宇宙”,博物館數字藏品開發大風驟起

吳文化博物館發行的“又見江南”博物館數字藏品盲盒。 中國園林博物館《典籍中的園林》系列數字藏品。製圖:李潔

今年上半年,博物館數字藏品開發大風驟起,NFT賽道上熱鬧非凡。中國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館、西安博物院等眾多國內文博機構,紛紛聯手數字平台,爭相進軍文創“元宇宙”。

據“博物館頭條”發布的《全國博物館數字藏品(文創)發行月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發行的博物館數字藏品不下500款,其中僅上個月即多達百餘款。像是此前中國園林博物館推出的《典籍中的園林》系列數字藏品打開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園林,吳文化博物館發行的“又見江南”博物館數字藏品盲盒既雅且潮,都讓人們大呼“錢包捂不住了”。

博物館數字藏品作為一種文創新形態,讓沉睡在博物館里古老的文化寶藏煥發青春,也讓“共享收藏”在另一個時空得以實現。然而,有專家提出,要小心熱起來的博物館數字藏品變成一團“虛火”,如何真正發揮它的長遠價值,值得業內思考。

二次創作設計賦予博物館數字藏品生命力

記者觀察發現,如今市面上博物館數字藏品的定價大多在數十元,的確可讓文物在數字手段的賦能下,跨越時空的阻礙,飛入尋常百姓家,為大眾所感知。不過,這些產品的高下其實是有分別的。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湧現的頭一波博物館數字藏品中,有不少停留在簡單地把原始文物數據加密化,相當於把博物館藏品3D掃描,搬到“雲”上,再由區塊鏈技術加持——說白了就是有着獨一無二標記的數字化文物複製品。而在業內看來,不是把現實世界搬到虛擬世界就是進軍元宇宙,基於原始文物數據的二次創作設計,才是博物館數字藏品充滿想象的未來。對此,一些可能已被看到——

存在於典籍卻消逝在歷史長河中的園林,在中國園林博物館《典籍中的園林》系列數字藏品中得以“復活”。該館收藏了許多園林發展的見證物和相關文化史料,將藏品與古代文集、圖譜、冊頁等文獻和史料等恰當對應、融合、再度創作,實現了從二維平面到三維空間,從典籍到園林的直觀再現。其中首發數字藏品就包括據宋徽宗《御制艮岳記》等古代文獻典籍復原的宋代著名皇家園林艮岳,它代表着宋代皇家園林的風格特徵和宮廷造園藝術的最高水平。

在青年藝術家的再想象與再創作下,吳文化博物館八件具有江南特色的重要館藏文物被賦予全新的展示面貌,形成“又見江南”博物館數字藏品盲盒。例如,《四時景》的靈感源於一隻西晉青瓷球形香薰。畫面融入對應蘇州地區春夏秋冬四季最突出的花果元素——玉蘭花、梔子花、桂花、佛手,洋溢出吳地人民美好的生活情趣。《小軒窗》則以一隻南宋影青粉盒作為原型。畫面選擇宋代仕女作為主要元素,穿插花卉、絲帶、漏窗等元素,傳遞出宋代女性對美麗的追求。

提取館藏出土文物的文化元素,通過“演繹式”思維進行設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聯合某數字藏品平台推出了“秦甲士”數字IP藏品。這是一系列潮玩化的兵馬俑形象,展現出的身披戰甲、無所畏懼,正是大秦文化的精神內核。

打開無界想象的前提是,守住文物的自主性價值

越是火熱,越是需要冷靜思考,尤當身處早期探索階段。近來各大博物館一時間齊齊布局數字藏品開發,與一年多以前NFT藝術作品拍出天價緊密相連。而事實上,全球NFT市場正在快速降溫,有統計顯示,全球NFT資產市值不到半年時間縮水三分之一。

姑且不論數字藏品這一新興領域尚存在着種種監管空白與經營風險,業內人士更為關心的是進軍數字宇宙的征程中,如何守住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尊嚴與自主性,“文物數字藏品不能演變為資本炒作標的”。一個月前,國內就有數字藏品平台深陷“跑路”傳聞;在歐洲,近日也有國家直接以金融風險為由叫停了文博NFT。記者採訪中有專家指出,博物館數字藏品的價值首先應該在於其無界的文化傳播價值。如何把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以更年輕態、潮流化的方式傳遞出來,如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是其發展“正道”。對此,創意是最大的抓手,而現有的探索還遠遠不夠。

有專家提出,數字藏品與應用場景的配合大有前景,例如不妨應用到遊戲、娛樂場景中,創建一個可以發揮其社交價值的環境,成為年輕一代新的文化生活體驗方式。而如何有效利用區塊鏈技術對版權的意義,則又是另一門值得深究的學問。鼓勵多元的參與主體介入博物館數字藏品開發,其實也是為了更大地激發創新活力。

作者:范昕
編輯:徐璐明
責任編輯:王彥

本文鏈接:https://www.8btc.com/article/6765438

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

(0)
上一篇 2022-07-18 14:48
下一篇 2022-07-18 15: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