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元宇宙:博物館如何玩出新花樣︖

來源: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

記者 朱彥

原標題:《六十位館長學者聯名發布<關於博物館積极參与建構元宇宙的倡議>,文物+元宇宙 博物館如何玩出新花樣︖

元宇宙概念愈炒愈熱,無論是科技新貴,還是消費品企業,甚至連房地產行業都狂奔入場,生怕錯過風口。曾經靠“朕知道了”紙膠帶等實體文創產品煥發新生機的古老博物館,如今也將目光瞄準了元宇宙。近日,來自全國50家博物館、高校的60名館長、學者聯名發布《關於博物館積极參与建構元宇宙的倡議》(以下簡稱《倡議》),呼籲博物館順應時代發展,發揮自身優勢,積极參与建構元宇宙。 

那麼,文物+元宇宙,博物館又能玩出什麼新花樣? 

博物館的理念和使命與元宇宙相通

《關於博物館積极參与建構元宇宙的倡議》由上海大學教授段勇、安來順、潘守永、李明斌等學者籌備發起,共同發起人還有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等。

元宇宙到底是什麼?這個名詞最早誕生於1992年科幻小說《雪崩》,小說描繪了一個龐大的虛擬現實世界,在這裡,人們用數字化身來控制,並相互競爭以提高自己的地位。直到現在看來,該書描述的還是超前的未來世界。對於元宇宙的概念,許多專家給出了自己看法。北京大學陳剛教授、董浩宇博士認為,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進行鏈接與創造的、與現實世界映射與交互的虛擬世界,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數字生活空間。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瀋陽認為,“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它基於擴展現實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數字孿生技術生成現實世界的鏡像,通過區塊鏈技術搭建經濟體系,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經濟系統、社交系統、身份系統上密切融合,並且允許每個用戶進行內容生產和編輯。”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則指出,元宇宙仍是一個不斷演變、不斷發展的概念,不同參與者也會不斷豐富它的含義,元宇宙產業發展目前仍存在資本操縱、輿論泡沫、隱私風險、倫理風險、立法監管空白等十大風險,元宇宙的技術生態和內容生態都尚未成熟。 

既然如此,博物館為何入場元宇宙?段勇代表發起人介紹倡議背景說:“近兩年火熱的元宇宙概念及其應用場景,雖然還存在不確定因素並有一定泡沫,但無疑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方向。元宇宙在對現實世界的虛擬化、數字化過程中,需要大量來源於實體世界的物質標本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元素,以建構與真實社會體系融合的數字生活空間。而現實世界里同時擁有豐富物質標本和文化元素的最佳場所,非博物館莫屬。博物館的宗旨和理念與元宇宙是相通的,博物館的未來和使命與元宇宙是相融的。” 

文娛領域“嘗鮮”元宇宙前景良好

近日,歌手林俊傑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自己花了78萬元買了三塊虛擬土地,正式涉足元宇宙世界。 

今年年初,互動娛樂平台Ezek宣布正式發售由周杰倫旗下人員設計製作的幻影熊的NFT產品。NFT(Non-Fungible Token)中文翻譯為非同質化代幣,當一件藝術作品被鑄成NFT之後,這個作品就成了區塊鏈上獨一無二的數字資產。NFT也被認為是未來元宇宙中虛擬物品確權所必需的基礎技術之一,因此也與元宇宙綁定。 

NBA球星庫里去年8月花了近130萬買了一個NFT猴子頭像。扎克伯格甚至將Facebook改名Meta,就是元宇宙Metaverse的前幾個字母“Meta”。扎克伯格還說,Facebook將在五年內完全變成一家元宇宙公司。 

此外,不少實體商品的品牌公司也有入局元宇宙的動作。運動品牌阿迪達斯推出了旗下運動經典系列Originals的首個系列NFT,該系列名為“進入元宇宙”,一上架就迅速售罄,銷售總額約為2200萬美元。據悉,購買了該系列的買家可獲得產品獨家訪問權,包括能夠在區塊鏈遊戲世界The Sandbox等平台使用的虛擬可穿戴設備,以及連帽衫、運動服等實體產品。 

從市場規模的前景來看,目前已有多個國際知名諮詢機構公開表示看好元宇宙的未來市場規模。如普華永道預計,2030年元宇宙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美元,彭博行業則估計屆時元宇宙市場規模可以達到2.5萬億美元;摩根士丹利預計,未來元宇宙潛在市場空間將超8萬億美元。不僅如此,元宇宙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將拉動壯大其他領域的市場規模。 

不少專家認為,從應用範圍的前景來看,當前元宇宙的應用主要表現在遊戲、文娛等領域,其他領域應用相對較少。未來,伴隨元宇宙技術和產業成熟度的持續提高,其應用範圍將逐步擴大,並不斷深入。如元宇宙或將在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左鵬飛認為,從政府和企業的行為可以看出,雖然目前外部對於元宇宙概念和屬性的看法仍在不斷變化,但是對於元宇宙未來的良好前景已基本形成共識。 

“元宇宙遊覽”“元宇宙觀展”已開啟

近年來,各大博物館都在探索館藏文物與傳統文化適應數字時代的價值傳遞與傳承新方式。當傳統文化擁抱了數字技術,博物館的玩法也就變得越來越多。尤其是隨着元宇宙概念的跨界大爆發,不少博物館也開始了元宇宙的建構嘗試。如何把博物館更好地“搬”進元宇宙已經成為文博界關注的熱門話題。《倡議》指出,數字資源的開放共享正日益成為全球博物館普遍認同的行為準則。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博物館應增強藏品資源特別是數字資源開放共享的意識,樹立合作共贏的理念,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資源優勢,發揮研究、展陳、教育等功能特長,協同探索創建優質應用場景,在參與建構元宇宙中實現博物館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業界人士認為,其實博物館在元宇宙的構建方面很早就邁開了探索的步伐,包括一些博物館紛紛上線了“元宇宙遊覽”“元宇宙觀展”模式,搭建全沉浸交互式數字文博展廳,用虛擬數字人擔任博物館解說員等。 

為配合疫情防控,目前南京文博場所暫時閉館。不過,各大博物館紛紛推出線上服務,打開“南京市博物總館”微信公眾號,可以一鍵直達南京市博物館、六朝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民俗博物館等舉辦的五大主題、18個文物文化展。這其中包括:《源·流:99件文物里的南京》《1420:從南京到北京》《非紙書文物特展》《寧鎮揚三地考古成果展》《老南京年俗展》等一系列重磅大展。通過裸眼3D等數字技術,營造出沉浸式的博物館奇妙之旅。 

國際博物館協會報告顯示,全球採用線上展示藏品、展覽和直播的博物館增加了15%以上。顯然,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文博機構與企業也加入了數字化轉型隊伍,運用3D技術將展館文物搬進了“元宇宙”。 

《倡議》的核心內容主要圍繞“資源共享,普惠互利”“場景共創,提升自己”“標準共建,與時俱進”“責任共擔,守正創新”這四點展開。《倡議》呼籲,面對元宇宙,博物館應與時俱進地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積極主動參與建構元宇宙,探索博物館領域元宇宙建設標準規範,在相關主題的國際對話中發出中國聲音。《倡議》強調,融入元宇宙只是博物館順應社會發展浪潮邁出的最新一步。博物館在元宇宙里同樣應該遵循現實世界博物館公認的倫理與原則,堅守非營利性質和公共屬性,在繼承中發展,在守正中創新,通過融入元宇宙使博物館超越時空、無遠弗屆、歷久彌新。 

數字藏品讓珍貴文物走進千家萬戶

從全球的趨勢來看,各個國家的博物館都在爭搶元宇宙場景的搭建,而數字藏品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今年春節,很多南京人都收藏了南京市博物總館的數字藏品“南宋虎形玉飾件”。春節期間,支付寶“集福卡”活動和21家博物館合作開發了數字藏品的新玩法,用戶通過掃一掃,有機會獲得博物館定製的虎文物福卡,集齊傳統的五張福卡后,還可以用多餘福卡兌換虎文物數字藏品。南京市博物總館登上福卡的“南宋虎形玉飾件”,長4.80厘米,高1.9厘米。相比傳統的老虎勇猛威嚴形象,該玉飾件中的母子雙虎並排而卧,神情閑適,顯得憨態可掬。用戶在參與集福過程中,可隨機獲得這張特別的文物福卡,點擊還可以查看詳細文物歷史和館藏介紹。緊隨文化數字化創新趨勢,南京市博物總館還於年初正式上線了“金虎符”數字藏品,反響熱烈。

數字藏品的火爆已經不是個例,而是“群像”。河南博物院發布了文創數字藏品“婦好鴞尊”,售價19.9元,限量10000份,一秒內即宣告售罄。敦煌美術研究院推出“敦煌飛天”和“九色鹿”付款碼皮膚時,也數秒就已經售罄。湖北省博物館曾發行了1萬份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的數字藏品,同樣上線即售罄。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根據太陽神鳥、大金面具等文物推出的6萬份“數字文創”也在50秒內售罄……

南京市博物總館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一種文創新形態,數字藏品利用科技鏈接數字世界,讓文物不再被時間、空間、修復等條件限制,把文物背後歷史文化以更年輕化的體驗方式傳遞出來,也是博物館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文化用更創新的方式與更多年輕人對話。

沒有實物,數字藏品為何這麼受歡迎?區塊鏈技術為數字藏品的身份認證和確權保護問題提供了新思路,也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市場。在AR、VR等技術的支持下,用戶可以在移動設備上隨時隨地、全方位地欣賞文物,了解其承載的浩瀚歷史與古老文化。還可以轉贈,與同好展開交流分享,不僅使得文物收藏愛好者們的溝通學習更加便利,也為古老文明在數字時代的發揚光大拓展了新路徑。

傳統文化便通過這塊小小的屏幕實現傳遞與傳承。文物數字藏品,無疑是適應時代發展風向的創新,以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新時代賦予傳統文化新魅力。

不過,面對炙手可熱的元宇宙概念,不少文博業界人士也提出了更多問題。比如目前推出的文物數字藏品多採用了將實體藏品的形象搬上線上媒介的簡單形式,雖然這種媒介的轉換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為珍貴文物“走進千家萬戶”創造了可能性。但如若在未來僅停留於這種單一的產品形式,數字藏品相較於實體藏品而言缺乏“真實感”“沉浸感”的遺憾或許就會顯現出來。數字化形態已經打通了虛擬與現實的結界,在此基礎上,如何充分利用數字平台的靈活性與互動性,避免文物數字藏品的過度同質化,展現更多樣的文化魅力,值得業內人士與愛好者深入思考。

本文鏈接:https://www.8btc.com/article/6741798

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

(0)
上一篇 2022-04-08 14:13
下一篇 2022-04-08 14: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