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區塊鏈世界的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它的特定含義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第一個使“路徑依賴”理論聲名遠播的是道格拉斯·諾思,由於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道格拉斯·諾思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任何一項技術的發展,在歷史上永遠是路徑依賴的。依據路徑依賴的原理我們可以追溯一個事物的前生,理解它的今世,預測它的未來。如果從路徑依賴的角度,不能找到一個事物的前生,大概率這個事物是個騙局,或者我們沒有理解這個事物的本質。

區塊鏈的產生是多種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也會符合路徑依賴的理論。與區塊鏈產生直接相關的知識領域,很多可以追溯到幾十年以前。用我在《區塊鏈經濟模型》有一句重要的總結:共識算法是區塊鏈的靈魂,加密算法是區塊鏈的骨骼,經濟模型是區塊鏈的核能。這三個方面的主要發展,決定着區塊鏈的產生與未來。我會發現這三方面的發展居然都起源於1976年前後。

解讀:區塊鏈世界的路徑依賴

密碼學領域:1976年,Bailey W. Diffie,Martin E. Hellman兩位密碼學的大師發表了論文《密碼學的新方向》。論文覆蓋了未來幾十年密碼學所有的新的進展領域,包括非對稱加密、橢圓曲線算法、哈希等一些手段,奠定了迄今為止整個密碼學的發展方向,對區塊鏈的技術和比特幣的誕生起到決定性作用。(註:左邊那位就是Hellman,右邊那位就是Diffie。)

解讀:區塊鏈世界的路徑依賴

1977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Ronal Rivest,Adi Shamir和Len Adleman三位年輕教授提出,並以三人的姓氏Rivest,Shamir和Adlernan命名為RSA算法。該算法利用了數論領域的一個事實,那就是雖然把兩個大質數相乘生成一個合數是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但要把一個合數分解為兩個質數卻十分困難。合數分解問題目前仍然是數學領域尚未解決的一大難題,至今沒有任何高效的分解方法。與Diffie-Hellman算法相比,RSA算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因為它無須收發雙方同時參與加密過程,且非常適合於計算機信息的加密。

1980年,Merkle Ralf提出了Merkle-Tree這種數據結構和相應的算法,後來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分佈式網絡中數據同步正確性的校驗,這也是比特幣中引入用來做區塊同步校驗的重要手段。

1982年,Lamport提出拜占廷將軍問題,標誌着分佈式計算的可靠性理論和實踐進入到了實質性階段。同年,大衛·喬姆提出了密碼學支付系統ECash,可以看出,隨着密碼學的進展,眼光敏銳的人已經開始嘗試將其運用到貨幣、支付相關的領域了,應該說ECash是密碼學貨幣最早的先驅之一。

1985年,Koblitz和Miller各自獨立提出了著名的橢圓曲線加密(ECC)算法。由於此前發明的RSA的算法計算量過大很難實用,ECC的提出才真正使得非對稱加密體系產生了實用的可能。因此,可以說到了1985年,也就是《密碼學的新方向》發表10年左右的時候,現代密碼學的理論和技術基礎已經完全確立了。

經濟學領域:哈耶克的《貨幣的非國家化》在1976年出版,但並未在當時的經濟學界引起多少反響。《貨幣的非國家化》主要從政府壟斷鑄幣的起源,講到政府壟斷權一直遭到濫用,提出了讓私人發行的貨幣流通起來,讓這些不同的貨幣產生競爭。在全書中雖然很多觀點,用傳統經濟學的理論衡量起來有非常多的問題,存在難以實現的可能性。但其中的一些觀點有重要的價值。2009年比特幣的誕生,使人們突然發現,這種新型的加密貨幣正在實現哈耶克當年的設想——私人貨幣。

經濟學家哈耶克

經濟學家哈耶克
解讀:區塊鏈世界的路徑依賴

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年5月8日—1992年3月23日),是奧地利出生的英國知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以堅持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反對社會主義、凱恩斯主義和集體主義而著稱。他被廣泛視為是奧地利經濟學派最重要的成員之一,他對於法學和認知科學領域也有相當重要的貢獻。哈耶克在1974年和他理論的對手綱納·繆達爾(Gunnar Myrdal)一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揚他們在貨幣政策和商業周期上的開創性研究,以及他們對於經濟、社會和制度互動影響的敏銳分析。”在1991年,哈耶克獲頒美國總統自由勳章,以表揚他“終身的高瞻遠矚”。

信息技術領域: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信息技術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其中網絡技術,分佈式技術是將單個計算機連接起來,協同工作的兩項重要技術。1969年,ARPAnet投入使用成為現代計算機網絡誕生的標誌。其中協同工作的主要理論方面是拜占庭將軍問題(Byzantine Generals Problem),由萊斯利·蘭波特於1982年在其同名論文《The Byzantine Generals Problem》中提出的分佈式對等網絡通信容錯問題,對網絡中存在作惡節點的情況進行建模。拜占庭將軍問題並不是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是一個虛構場景。拜占庭是古代東羅馬帝國的首都,由於地域寬廣,假設其守衛邊境的多個將軍(系統中的多個節點)需要通過信使來傳遞消息,達成某些一致決定。由於作惡節點的存在,拜占庭將軍問題被認為是容錯性問題中最難的問題類型之一。

解讀:區塊鏈世界的路徑依賴

拜占庭問題之前,學術界就已經存在兩將軍問題的討論(《Some constraints and trade offs in the design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s》,1975年):兩個將軍要通過信使來達成進攻還是撤退的約定,但信使可能迷路或被敵軍阻攔(消息丟失或偽造),如何達成一致,根據FLP不可能原理,這個問題無通用解。

通過對區塊鏈中重要的三個方面(密碼學、經濟學、信息技術)分析,我們會發現,在數十年前,一個新事物發展的基礎原理,已經開始形成與孕育。讓人意外的是,這三個重要方面的理論支撐居然都是在同一時期產生的(1976和1975).

本文鏈接:https://www.8btc.com/article/6638897

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

(0)
上一篇 2021-05-22 19:43
下一篇 2021-05-22 21: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