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能源危機,激活全球萬億核電市場

訪問原網址

俄烏衝突帶來的不僅僅是歐洲能源危機,還有核能的回歸。

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核電裝機新增883.60萬KW,同比增長了97.54%。核電作為優質基荷能源,已經出現回暖放量趨勢。

2023年第一天,俄羅斯核電集團發布消息,2022年俄核電站創下新紀錄,發電量超過2233.71億千瓦時,2021年發電量則超過2224.36億千瓦時。目前核能發電約佔俄羅斯總發電量的20%。

在能源安全變得日益重要的棋局中,全球開始重新審視核電的價值。

01 各國調整政策,核電重回世界舞台

自2022年開始,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相繼調整核電政策,加快核電站建設布局。甚至原來一些棄核的國家,紛紛重新考量核電。

因為核反應堆廢料處置、核泄漏等潛在安全隱患,德國、瑞士、韓國等國家曾一度放棄使用核電,但在應對氣候變化、能源缺口緊張等壓力下,不得不重新採取積極的核電發展政策。

英國宣布將在2030年前新建8座核電站,2050年前提供25%電力。韓國着手重啟核電,開始新建、延長已有核電站的壽命等工作,希望核電佔到總發電量的30%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核電站也正在翻新,同時還宣布為莫爾泰克斯能源公司提供5600萬加元資金,用於開發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波蘭第一座核電站有望在2033年啟用,預計到2043年再增加五座荷蘭也計劃新增兩座核電站。

一場能源危機,激活全球萬億核電市場

能鏈研究院整理

就連長期反對核電發展的德國,也將剩餘的三個核電站的使用壽命延長至2023年。因為德國能源供給高度依賴於進口,而且受餓烏衝突影響最大。EIA數據顯示,德國的能源自給率只有32.9%。

日本在經歷過福島核災害后,曾一度對核電噤若寒蟬,尤其是民眾幾乎談“核”色變,占日本三分之一的核電,直接降到了10%的比例。

進入2023年,日本電力短缺局面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倒逼政府7年來首次提出冬季節電要求,要求民眾採取關閉不必要照明、室內多穿衣物、使用較厚的窗帘等一系列節電措施。在日本川崎市,羅森便利店還推出了可以省電40%的環保門店。

為了應對能源危機和電力供應緊張局面,日本首相也表態,對新的核能項目持開放態度,還於去年12月,批准了一項恢復使用核能的計劃。該計劃將核反應堆的壽命延長到60年以上,並表示開發更先進的反應堆,來取代那些退役的反應堆。

一場能源危機,讓核電重回能源舞台中央。

重新點燃全球對核能熱情的,還有去年底的一個大事件。 美國能源部高調宣布,其核聚變實驗裝置取得了“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的重大突破。雖然結果可能只夠燒開 20 壺水,而且距離商業化還有十萬八千里,但依然激發了全球對解決能源問題的新希望。

面對人類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終能源,沒有一個國家願意缺席。

一場能源危機,激活全球萬億核電市場

中國核電裝機容量與鈾需求估算

世界核能協會曾預測,全球核燃料鈾需求將從2021年的1.62億磅上漲至2030年的2.06億磅,到2040年進一步攀升至2.92億磅

在世界各個主要經濟體對核電態度搖擺不定時,中國核電在技術研發、市場開拓的道路上一直篤定前行。

今年以來,中國已經有5個核電項目、10台核電機組獲得核准,為近14年來最多。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到2025年,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7000萬千瓦。

而且,預計2022~2025年間,中國將保持每年6-8台核電機組的核准節奏,大有加速的態勢。到2035年,中國核電在總發電量中的佔比將達到10%,相比2021年翻倍。

02 風光雖好,但核電是基荷能源,不能缺席

與長期受到追逐的風光電相比,核電的發展速度則要顯得緩慢得多。

2022年,是全球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大年。國際能源署在《2022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中預計,光伏和風電的發電量佔比將從2021的10%增加到2030年的40%,2050年將達到70%。

今年,中國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將達4.9億千瓦,超越水電只差臨門一腳,就連風電裝機規模也預計將達4.3億千瓦。

雖然很難那麼“風光”,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速,但核電有自己的基本盤。

核電是一種低碳、高效的清潔能源,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2g/kWh,接近於風能的排放量。而且核電的利用效率是所有發電方式中最高的。2018-2021年中國核電年均利用小時數均在7000小時以上,遠比不超過3000小時的風光發電利用小時數高得多。而且核電還不受季節、環境影響,經濟性上比水電略差,但好在不挑地理位置。

翻開世界核電發展歷史,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核電大體上經歷了實驗示範、高速推廣、滯緩發展、逐步復蘇、謹慎發展的五個階段。如果考慮到當下的回暖趨勢,全球核電正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每一次的降溫背後,都來自頭頂上的緊箍咒——核安全事故。

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受1979年美國三里島核事故和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事故影響,核電建設在一些國家被“冰凍”;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又給復蘇期的世界核電潑了一盆冷水。德國、瑞士等相繼提出了“廢核”主張,日本也一度提出“零核電”態度。

但核電的技術迭代和進步,每一次事故都扮演了催化劑的作用。

80年代,美國和歐洲的核電供應商與相關機構一起先後推出了“先進輕水堆用戶要求文件”(URD)和“歐洲用戶對輕水堆核電站的要求”(EUR),提出了加強預防與緩解嚴重事故措施、改善人為因素等新要求,第三代核技術的概念初具雛形。2016年,以高溫氣冷堆為代表的第四代核技術嶄露頭角,這一代后,核燃料使用效率得到了提升,降低了核廢料半衰期,提高了核能使用的安全性。

安全性上的擔憂,與核能的工作原理脫不開關係。

一場能源危機,激活全球萬億核電市場

核反應有四種方式:核裂變、核聚變、粒子轟擊和核衰變,其中核裂變鏈式反應是核能的發電原理。通過將質量較大的原子(鈾)的原子核在吸收一個中子后,會分裂為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同時釋放出二三個中子和巨大能量,而新產生的中子繼續參與核裂變,不斷進行下去,同時持續產生新能量。

本質上,是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的能量轉換過程。

核反應堆的結構形式多樣,根據中子能量分佈形式、冷卻劑種類,可劃分為不同類型的核反應堆。包括熱中子堆、快中子堆。若按照冷卻劑分類,可分為氣冷堆、液冷堆和液態金屬冷卻堆。氣冷反應堆則包括二氧化碳冷卻、氦氣冷卻。液體冷卻反應堆主要包括輕水冷卻的壓水堆和沸水堆,以及重水冷卻的重水反應堆;液態金屬冷卻的反應堆主要有鈉、鈉-鉀合金等冷卻的反應堆。

一場能源危機,激活全球萬億核電市場

從國際看,韓國、南非、俄羅斯、法國、烏克蘭、芬蘭、比利時、美國等國家對核電較為積極,核能為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碳減排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歐洲能源危機中,法國雖然是歐洲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但波及程度要比德國低很多。原因就是,與德國“核放棄”不同,法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核能生產國。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核能的佔比較高,其中2021年為36.5%。但法國核電也有弱點,其56座核反應堆大部分是50年前建成的,存在設備嚴重老化的問題。近年來,幾乎有一半因維護而關閉。

法國總統馬克龍曾表示,法國將從2028年開始建造14座新核電機組,且不再關閉現有核反應堆。

03 從引進到技術領先,中國核電三級跳

在利用核能方面,中國走過的道路卻極為漫長而曲折。

從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到第一座核電廠投入商用,用了近30年。直到1984年,秦山核電一期開工,並於1991年併網,中國才真正結束了無核電歷史。

與光伏、新能源車、氫能等產業一樣,中國核電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引進消化吸收、國產化替代、技術領跑的過程,完成了“三級跳”。

一場能源危機,激活全球萬億核電市場

2004年9月開始,國家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引進了美國西屋公司 AP1000 技術,並開工建設了4台AP1000 機組,包括浙江三門一期的2 台、山東海陽一期的2台,作為自主化實驗項目,開啟了我國三代核能技術自主化進程。

一邊進行機組建設,一邊通過技術分許可的方式,向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等核電設計企業,向上海電氣、東方電氣、哈爾濱電氣、中國一重等裝備製造領域的15家集團70餘家單位進行了分許可,而後才有了CAP1400的第三代核電自主化成果。

大名鼎鼎的“華龍一號”就是ACP1000與 ACPR1000+技術的融合與創新。

一場能源危機,激活全球萬億核電市場

CAP1400全廠概念圖 來源: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

目前,“華龍一號”已在全球建成4台機組。2020年11月27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 5 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並於2021年1月30日投運。2021年5月20日,“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工程——巴基斯坦卡拉奇2號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行。2022年1月1日,中核集團福清核電6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2022年4月18日,巴基斯坦卡拉奇3號機組通過驗收。至此,華龍一號海外首個工程兩台機組全面建成投產。

如果說三代上還是並跑,中國在第四代核電技術上,徹底進入了領先行列。

四代核電站有幾個顯著特點,以高溫氣冷堆為例,安全性方面,採用球形燃料元件,以全陶瓷屏蔽材料包覆顆粒燃料元件核心,堆芯結構材料石墨和碳塊的熔點都在 3000°C以上,即使在最嚴重事故條件下,也不會發生堆芯熔毀事故;堆芯出口溫度高,可以滿足絕大部分熱源需求;發電效率可以達到 40-47%,與傳統壓水堆的發電效率33%相比,性能大幅提高。

截至2022年7月,中國大陸地區在運核電機組共54台,裝機容量約為52150兆瓦,在建機組21台,總裝機容量23511兆瓦。其中,21台在建機組中,有10台採用的是三代的“華龍一號”,全部分佈在沿海地區。

但全球已投運的第四代高溫氣冷堆只有兩座,分別位於中國山東榮成市、日本茨城縣大洗町。

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這是近十年來,中國首次用“積極”一詞來表達對核電的態度

在國家確定的“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的政策指引下,我國核能發電量躍升到全球第二,在建裝機規模全球排名第一

東北證券預測,2025年中國核電市場空間有望超過3000億元。

《中國核能年度發展與展望(2020)》中提到,預計到 2025 年,我國在運核電裝機達到 7000萬千瓦,在建核電裝機達到3000萬千瓦,假設每年新增核電裝機規模相同,則每年新增裝機容量為7338兆瓦。以每千瓦建造成本在1.2-2.0 萬元,年均利用小時數7800,上網電價0.39 元/千瓦時計算,2025年保守估計,中國核電行業市場空間超3000億元。

04 核電出海,一帶一路的新機會窗口

北起首都雅加達,南聯西爪哇名城萬隆,全長142公里的雅萬高鐵是印度尼西亞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第一條高速鐵路,也是中印尼戰略對接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標誌性項目。

與中國高鐵沿着一帶一路走出國門一樣,中國核電也正沿着這一路徑複製開來。

近年來,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已然跨了出去。除了已建成投產的巴基斯坦K2、K3項目,去年2月,英國也確認使用“華龍一號”進行布拉德維爾B級核電站建設。

從全球範圍來看,目前僅美國、俄羅斯、法國、中國、韓國、日本六個國家具備出口三代核電機組的實力。相比,中國在技術水平、機組成本方面優勢明顯。尤其是四代技術中的高溫氣冷堆技術,居世界前列。

一場能源危機,激活全球萬億核電市場

根據中國核電網報道,全球前十大核電站中,中國佔了5座

成本方面,如同鋰電一樣。中國擁有最具競爭力的電池組成本,每度電僅127美元 ($127/kWh),美國與歐洲分別比中國要高出 24%、 33%,傳導到整車環節,有明顯的生產製造和價格競爭力。

核電也如此。

以我國三代核電機組”華龍一號“為例,建設成本約為1.6萬元/千瓦,較國外低了20%-30%,且後續隨着批量化建設和技術提升,成本還會進一步下降。

目前,中核集團已經與阿根廷、英國、巴基斯坦等20個國家達成了合作意向,中廣核與捷克、羅馬尼亞、法國等達成合作意向。而且中核、中廣核還與合作夥伴一道,一起開拓歐洲、中亞、東南亞的核能市場。

一場能源危機,激活全球萬億核電市場

數據顯示,2030年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有計劃發展核電的國家和地區超過20個,將新建107台核電機組,共計新增核電裝機1.15億千瓦。除了中國市場外,這些國家和地區佔世界核電市場增量的81.4%。

而且核電建設產業鏈條長,投資金額高,溢出效應更為明顯。

據國家能源局,每出口1台核電機組能夠帶動6萬餘台套設備的銷售,一條鏈上200餘家企業參與,能創造約15萬個就業機會,帶動上下游產業鏈5300多家企業。

05 儲趨勢:小堆成必爭之地,核能+大有可為

大型核電機組單台投資約200億-300億元間,具有典型的重資本、重技術投入的特徵,又涉及到國家重大安全,建設周期都在5年以上,民營企業極少涉足。

整個核電產業鏈,從上游的核燃料循環,到中游的設備製造,下游的核電站運營,以國企壟斷為主。

一場能源危機,激活全球萬億核電市場

來源:國海證券研究所

比如在核島設備供應方面,東方電氣、上海電氣、中國一重、哈電集團等佔據重要地位,私營企業則僅在控制棒、管材、焊材、核級閥門、密封件、開關、配套電機、電纜等細分領域有所涉及,如江蘇神通、佳電股份、久立特材、景業智能等。

與耗資不菲,建造周期漫長的大型核電站相比,30萬千瓦以下的多功能小型模塊化核反應堆(簡稱“小堆”)造價更低,更易建造,更安全靈活,被認為更適合城市供暖、供熱的場景。

供熱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終端能源消費領域,這個地盤以往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化石能源。

在能源低碳化下,小堆大有用武之地。優點也特別明顯,一是SMR的初期投資低,建造周期短,選址方面較為靈活,可根據用戶需求靈活設計和配置;二是可採用一體化、模塊化設計和工廠製造,較少的堆芯裝量,安全性好

比如美國的NuScale,多模塊小型堆輕水冷卻反應堆,設計目標是替代老舊火電廠,按92.4萬千瓦的總功率計算,造價只有25.19億美元。俄羅斯海上浮動核電站KIT-40S、韓國的SMART,均在電力、熱能、海水淡化等領域有所應用。

在中國山東海陽,國家電投的“暖核一號”核能供熱項目,已開始運行。這也是國內最大的核能供暖項目,供暖範圍覆蓋城區近500萬平方米,服務20萬周邊居民。在遼寧大連,紅沿河核電站核能供暖示範項目投運,這是東北地區第一個核能供暖項目,規劃供熱面積24.24萬平方米。在浙江海鹽,中核集團秦山核電核能供熱示範工程正建設當中,到“十四五”末全部建成投運后,可以滿足400萬平方米供暖需求,每年可減少標煤耗量約2.46萬噸。

現階段,國內採取小堆技術,原址替代小型火電技術基本成熟,前景可期,適用的堆型包括ACP100(玲龍一號)、HTR-PM-200等。

此外,針對北方和部分沿海地區水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核能在海水淡化領域也能起到作用,高溫氣冷堆在制氫領域,也頗具優勢。

而且對於大型風光基地來說,如果配套核電,作為穩定支撐電源,不僅長距離外送通道不會出現空載或低負荷運行情況,還能彌補風光發電間歇性、波動性的缺點。

雖然核能供熱技術成熟,在低碳供熱領域有廣泛應用前景,但公眾對核能安全的擔心,容易滋生排斥、抵觸情緒。價格接受能力,也是面臨的挑戰。

參考資料

[1] 國海證券 《全球核電產業回暖,核電出海有望加速》 2022年11月13日

[2] 華西證券 《歐洲能源困境:不可能三角的傾斜》 2022年9月18日

[3] 東北證券 《雙碳目標驅動,核能未來可期》 2022年8月11日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能鏈研究院”(ID:NEWLINK_RESEARCH),作者:能鏈研究院,36氪經授權發布。

媒體報道

      36Kr  新浪  快科技  搜狐  新浪  搜狐科技

相關事件

  • 一場能源危機,激活全球萬億核電市場  2023-01-11
  • 國家電投:廣東廉江核電1、2號機組獲國家核准  2022-09-14
  • 美國將中國核電企業列入實體清單,中廣核回應:影響可控  2019-08-15
  • “華龍一號”核能汽輪發電機建成 達國際先進水平  2017-11-08
(0)
上一篇 2023-01-11 13:09
下一篇 2023-01-11 13: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