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熱毯賣爆歐洲真相:工廠並沒大單 經銷商低價甩貨

即將到歐洲留學的張鑫,看到能源緊缺的消息,在出發前往行李箱塞了半箱取暖用品:電熱毯、充電暖手袋、發熱鼠標墊。歐洲的寒冬和能源緊張問題,不僅影響着張鑫,也正在引起國內的行業“波動”。從9月開始,中國電熱毯在歐洲暢銷的話題便頻上熱搜。一個多月時間,不僅是電熱毯,光腿神器、暖手寶等國內“過冬八件套”開始被歐洲消費者“買爆”。電熱毯上市公司彩虹集團也成為近期A股的焦點。

電熱毯賣爆歐洲真相:工廠並沒大單 經銷商低價甩貨

出口並非彩虹集團的主業。據公司公告披露,截止今年6月底,彩虹集團電熱毯等取暖產品實現海外銷售收入21萬元,目前在手訂單金額約133萬元,合計占上一年度公司營業總收入的0.13%。

但是,這並不影響股民對彩虹公司的看好。9月至今,彩虹集團總市值已經大增超25億。不過,其他取暖設備公司就沒有彩虹集團那麼幸運,他們並沒有靠着這次短暫的風口實現飛躍。

浙江慈溪是國內較大的取暖器出口產業帶,在這裡有近200家取暖器工廠。一些工廠的訂單排到了春節,但總訂單量並沒有明顯的上漲。

儘管不斷收到來自歐洲客戶的需求,但理性告訴他們,現在生產已經太晚。

工廠的判斷是正確的。在德國做跨境貿易的陳明就親眼見證了,國產電熱毯在德國從脫銷到滯銷的整個過程。

他告訴Tech星球,5、6月份在德國的確有一波電熱毯搶購熱潮,但時間非常短暫。現在再入局電熱毯,極有可能成為滯銷庫存。

但還是有人想要抓住這次風口。這是近幾年來,為數不多有可能帶來財富改變的機會。他們只希望這股風,能吹得更大一些。

“生產旺季拉長,但訂單沒有明顯增長”

歐洲的“平價取暖熱潮”,還是傳導到了國內。

根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多數家電產品對歐洲出口額下降,但電暖器、電熱毯品類逆勢增長,1至7月,累計出口額分別達到4.9億美元和3340萬美元,其中,電熱毯的增長達到97%。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7月,歐盟27國進口中國電熱毯達129萬條,環比增加150%。

浙江慈溪,是國內四大家電產業基地之一。在這裡有2000多家家電工廠,而生產取暖用品的工廠有快200家。

這裡也是中國最大的電暖器出口地之一。慈溪電商協會會長余雪輝告訴Tech星球,頭部取暖器工廠的年銷量能達到兩千萬到三億。並且有六七成工廠過去十幾年都是以出口為主,銷往美國、俄羅斯、巴西等國家。而近期,他頻繁接到來自歐洲客戶的合作電話。

但這並沒有讓工廠老闆們感到興奮。“零售端熱鬧,但工廠端現在接大訂單並不現實”,余雪輝解釋道。

老闆們都明白,現在歐洲出現的採購取暖器備用熱潮,是臨時應季採暖的需求。“因為歐洲是擔心冬天燃氣不足可能會影響取暖,這種臨時性需求,大家都會優先考慮價格,另一方面,整個消費信心都不足,所以低價產品更受歡迎”,余雪輝告訴Tech星球。

但現在這個時間點,已經沒有工廠會接來自歐洲的大訂單。

“現在時間已經很晚了”,余雪輝向Tech星球解釋說,“因為生產周期的問題,雖然歐洲那邊有需求,但是到我們這邊可能就已經生產不了了。”

傳統取暖器的下單旺季是每年的3、4月份,因為需要生產和海運交貨的時間周期,現在下單再到歐洲消費者手裡已經是聖誕節之後。此外,出口歐洲各國還需要時間取得相關認證資質,整個交貨周期再次被拉長。

余雪輝統計過,慈溪取暖工廠的歐洲出口訂單沒有出現明顯上漲。但歐洲的“平價取暖熱潮”,還是讓今年取暖工廠難得地出現10月依然是生產高峰的時刻。

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後,此前每年3、4月本該下單的客戶都開始觀望,延遲下單。這讓工廠減少了大量訂單,“原本四個月的接單旺季變三個月了”,余雪輝說道。

每年6至9月,是取暖用品生產的旺季,一些客戶臨時加單,讓9月本該結束的旺季延長到了10月。以往這個時間,取暖工廠開始着手尋找夏季風扇的客戶訂單。但現在,工廠還在加班加點趕取暖器的工期,有的工廠訂單甚至已經排到過年春節時間。

“今年總體銷量下降在10%以內的工廠,都已經算很好的了”,余雪輝告訴Tech星球,“相比其他的小家電,取暖產品的出海銷量是增加的,但大家交流的時候,還是覺得今年總體能保平就已經很優秀了。”

從“求電熱毯工廠資源”,到“低價轉手甩貨”

多年的跨境貿易經驗告訴陳明,現在早就過了最佳入場的時間,已經不能再打電熱毯的主意。

在今年5、6月份,因為國際形勢,德國油價開始上漲,陳明甚至買不到廚房用油。而電價已經漲了三倍。“之前差不多0.2歐元一度電,現在要0.6歐元多”,陳明告訴Tech星球。

還不知道暖氣費要漲多少的德國居民,開始儲備更多取暖產品抵禦還未到來的冬季。就在那兩個月,中國的電熱毯、電暖爐一時間成為搶手貨。

陳明身邊就有不少在5、6月賣出上千條電熱毯的同行。他告訴Tech星球,“那些能銷貨的貿易商,其實是之前就在德國賣過電熱毯這一品類的”。

利潤儘管誘人,但陳明也並未所動。他清楚地知道,商機稍縱即逝,並且只屬於有準備的人。“身邊朋友能抓住需求是因為他們恰巧當時有庫存”,陳明告訴Tech星球,“而且他們之前就有品牌,有供應鏈資源,有認證,只需要下單生產就可以。”

王立就是其中的幸運兒之一。

一直做跨境出口貿易的王立,在德國有自己的倉庫和品牌。在之前,王立就貼牌銷售電熱毯。這一次突如其來的需求,讓他成功清掉積壓多年的庫存。一條平時60-70歐元的電熱毯,在當時能漲到80-90歐元。王立怎麼也想不到,積壓的庫存還能讓他小賺一筆。

看準時機的王立,立馬聯繫國內工廠再臨時生產了一批電熱毯。但這批貨被德國批發商搶空后,王立並沒有再向工廠加貨。他也知道,突如其來的熱潮維持不了多久。

德國的冬天,溫度到零下的日子並不多。在陳明的印象里,一件防風衣再加羽絨內膽,就能度過整個冬天。

9月,德國有些城市已經下起了第一場雪。10月,德國就已經開始城市供暖。20%的暖氣費漲幅,讓陳明完全不擔心今年冬天,“一個月的暖氣費大概就漲了20%左右,沒有那麼誇張,大家還能承受,可能盧森堡那邊漲得厲害一點。”

很快,貿易商群里的消息,就從“求電熱毯工廠資源”到“低價轉手電熱毯現貨”。“8、9月就已經有人在群里出貨了”,陳明回憶到。

“有個西班牙的賣家,一整個集裝箱的貨在低價出,說明這批貨到西班牙就沒有賣掉過”,陳明告訴Tech星球。

看着焦急的群友們,陳明很慶幸自己還好沒有踩坑。

不想“錯過”機遇:總比生產線暫停要強

陳明計算過,用電取暖的成本並不比使用暖氣低。只要沒有斷暖氣,基本不會有人考慮用電取暖。“之前大家都是怕冬天暖氣費翻幾倍,或者可能斷暖,才儲備一些電熱毯之類的”,陳明解釋道。

“我認識的德國人買得不多,反而是一些中國人在囤電熱毯”,陳明發現了這個有趣的細節,“安裝了太陽能板,或者地熱能的德國家庭,也不太擔心無法過冬。”

“因為大部分是中國人在參與進口電熱毯這件事”,陳明分析,“這段時間客戶不停的在發貨,朋友圈就知道電熱毯在熱銷,大家都會想着去囤點,反正不貴。”但熱銷也僅限於電熱毯這類耗電並不算高的產品。

事實上,在歐洲當地的本土品牌,也早已有滿足不同需求的電熱毯品牌。據界面新聞報道,在德國能夠擠上銷量榜的電熱毯,是德國本土的Beurer品牌、美國的Dr. Watson品牌。陳明也告訴Tech星球,不追求性價比的家庭可能會優先買價格貴很多的本土品牌。

余雪輝也統計過,過去幾個月,在慈溪出廠價在4-5美元的小暖房機的銷量,遠大於高客單價的取暖器。

但在國內,很多人卻還不想得放過這次機會。為了接歐洲訂單,劉陽臨時去辦理入歐的相關產品認證,儘管現在已經到了10月末。

“我現在是按小型公司的規模去申請相關認證,如果有大訂單,需要大型公司的相關認證,那我還得去重新申請”,劉陽告訴Tech星球。他計算了一下,兩種認證的成本相差近三倍,大型公司的申請費用在3萬元左右。

儘管接海外訂單需要重新投入成本,但總比生產線暫停要強。劉陽的工廠在河北,主要生產立式暖風機和小型的工業暖風機。過去4年,他從未接觸過海外客戶。但疫情這幾年,他不得不將目光也轉向國外。

今年6月,劉陽剛剛趕完3、4個集裝櫃的貨。而整個上半年,劉陽都未接到訂單。為了工廠“能活下去”,劉陽願意承擔著更多認證、海運的風險。

劉陽並不關心那些集裝箱送往歐洲哪個國家,他只在乎自己的生產線能否轉起來。不僅僅劉陽,跨境平台服務商、跨境物流商也同樣不在乎電熱毯銷往哪個國家,他們只關心是否有人要運電熱毯到歐洲。

他們都拚命想要讓這股風吹得更大一些,為的也只是讓自己“活下去”。

(0)
上一篇 2022-10-22 09:01
下一篇 2022-10-22 09: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