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商界精英猝死,運動是真兇嗎?

10月7日晚,華為心聲社區發訃告稱,公司監事會副主席丁耘先生,因突發疾病於10月7日凌晨不幸逝世,享年53歲。根據華為官網消息,丁耘1969年出生,在華為工作了26年,是華為重要的管理者之一,身兼監事會副主席、總幹部部部長、企業BG總裁和運營商BG總裁等職務。其中,僅企業BG和運營商BG兩項業務,每年就給華為貢獻4000億元左右的收入。

又一商界精英猝死,運動是真兇嗎?

來自華為心聲社區
來自華為心聲社區

目前,正值華為發展的關鍵時期,丁耘的意外離世,是華為的一大損失,他本人過早離世也令人沉痛惋惜。

而從近年來的報道看,年富力強的創業者、企業高管、行業精英,以及看似健康、注重自我管理的年輕白領猝死的情況,幾乎每年都會發生。

就在今年已經有丁耘,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曠視研究院院長孫劍,韓國著名藝術家、漫畫家金政基等名人突然離世。此前,還有朗科智能董事長兼總經理劉顯武、大特保創始人周磊、途牛副總經理李波、春雨醫生CEO張銳、阿里集團原數據總監歐吉良……

導致他們英年早逝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如何避免類似的悲劇一再上演?

長跑是猝死多發地帶

運動有益健康,過度運動卻可能是“非定時炸彈”。

據知情人士透露稱,丁耘在國慶期間曾帶領員工到深圳灣天附近長跑“拉練”。天沒亮就出發,一直跑了28.55千米。在此之前,這位酷愛馬拉松的商業精英,幾乎把所有的休息時間,都用在了高強度運動上。這也使他在外人眼中,一直是積極、健康的形象。

類似的猝死事件中,很多人都曾有健身、劇烈運動的經歷。

就在今年6月中旬,“AI四小龍”之一的曠視科技發布訃告,首席科學家、曠視研究院院長孫劍突發疾病,搶救無效離世。孫劍雖有“人工智能教父”之稱,但去世時只有45歲。根據報道,他酷愛運動,有夜跑習慣,發病也是夜跑結束回家后。

而他們所鍾愛的長跑運動,也恰是猝死多發地帶。

研究者將這種在運動中或運動后24小時內以外死亡的情況定義為”運動性猝死“。

意大利一項調查顯示,非運動員中的運動性猝死發生率為0.9/10萬。在中國,長跑是運動性猝死發生率最高的運動項目。據武漢體育學院的王再聰統計,2012年到2021年間人民網曾有136篇報道與馬拉松猝死有關。

德國薩爾州大學菲利普·伯姆等研究者對144個運動猝死樣本(平均年齡46.8歲)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在有醫院或法醫機構進行臨床調查並給出確切病因的66例死亡事件中,64起是由心血管問題導致的,佔比達到97%。

其中心肌梗死排在第一位,共34例;另有16例死於心肌炎等心肌疾病。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血管內科張承鐸等人在《中華心血管病雜誌》上也曾撰文表示,馬拉松作為耐力型極限運動,會使集體代謝狀態發生顯著變化,包括兒茶酚胺釋放增加、心率增加、冠狀動脈灌注減少等。這將導致心臟標記物的增加等改變,長期規律訓練的耐力運動員,其心臟結構也會發生改變。

另據Nature2020年刊發的一篇綜述,35歲到65歲中年男性,在耐力項目中出現心源性猝死的比例高達40%以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造成猝死的重大風險因素,運動會刺激血管收縮、增加血管中斑塊破裂的風險,這也將心肌梗死發生率提高了10倍。對於日常久坐的人,這一風險增加50倍!

這意味着,那些平時運動較少的人,突然進行高強度的運動,猝死風險比平時就有運動習慣的人,有更高的猝死風險。

人們常說的骨幹、精英往往身處重要崗位,平時工作強度大,身心都處於高壓狀態。平時又沒有太多時間鍛煉身體。在休息時做一些類似馬拉松、長距離“拉練”、登山越野等極限運動,除了要突擊健身,更有心理上尋求放鬆的意味。

再加上推崇狼性文化,高強度運動被打上自律、時尚標籤等因素,高強度運動簡直就是為精英、高管們量身打造的。

然而,運動其實跟商業競爭一樣,加倍的投入不一定有加倍的產出,超出能力的拼搏,不止贏不了,還會危害健康,甚至威脅生命。

而且在跑步的過程中,跑者也會追求PB(個人最好成績)、配速等數據,忽略了個體的差異,增加了身體的負擔。而心率作為安全閥,又常常被忽略。這些都會帶來風險。

除了心源性猝死,還有腦源性猝死和其他疾病引起的猝死等,都是可能的致死原因。

運動多非真兇

多項國內外研究指出,運動量與死亡率降低之間存在曲線關係,在一定範圍內,跑步能耐力運動有利於身體健康,但超過一定量,心源性猝死的風險增加。

圖片來自《體育科學》
圖片來自《體育科學》

不過,也有臨床醫生指出,劇烈運動之所以會導致猝死,前提是這個人已經患有心血管疾病,運動只是促使死亡事件發生,並不是直接致死原因。

前述菲利普·伯姆等人的研究也表明,運動猝死並不只是發生在極限運動中。

其研究發現,德國大多數運動猝死都發生在參與非高水平比賽或者休閑運動的中年男性身上,主要原因是心肌炎、冠心病等心臟疾病。

因此研究者認為,對35歲及以下群體進行心肌炎篩查和預防才是最重要的。

國內學者也認為,如果要參加極限運動或者劇烈運動,就需要對自身健康情況有更好的了解。

雖然看似健康,但是很多猝死者已經有病在先。

根據央廣網和廈門晚報等當地媒體消息,自從2017年與醫療機構合作開展的賽前體檢以來,廈門馬拉松幾乎每年都有跑者因心臟健康問題,被認定不適合參加比賽。

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醫院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即便是體檢結果合格,也只能證明在靜息狀態下,心臟結構沒有異常。並不能保證在高負荷情況下不出現意外。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動脈粥樣硬化並不是一天發生的,它貫穿了人從生到死的整個過程。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主任醫師楊進剛前不久在“格致論道講壇”上介紹猝死過程時指出,動脈粥樣硬化初期,血管壁內部會長出腫塊,稱為“粥瘤”,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堵塞血管。

有一種粥瘤“皮厚餡小”危害較小,還有一種“皮薄餡大”,很可能像火山一樣噴發,瞬間形成血栓,直接將血管堵住,就造成了猝死。這種粥瘤就是“易損斑塊”,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重點關注對象。

但是遺憾的是,因為粥瘤長在血管壁裡面,根本無法在事前通過體檢或檢查提前預測,平時也沒有癥狀。久坐、吸煙、熬夜、壓力大等,都是背後成因。

此外,疲勞也是高危因素。長時間處於疲勞狀態,會使人免疫力受損,也會導致血壓、血脂和血糖增高,如果再附加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等,更是進一步放大相關風險,這種情況下做劇烈運動無異於自殺。

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對極限運動保持敬畏的前提下,也大可不必因噎廢食。研究認為,在了解自身健康狀況的情況下,適當運動是可以預防慢性疾病、降低死亡風險的。

近期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在Circulation上刊發的一篇論文顯示,每周從事健步走、健美操、舉重等活動300到600分鐘,最多可將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38%;每周花150分鐘到300分鐘用於慢跑、跑步、游泳等有氧運動,也可以將死亡風險降低21%到23%。

儘管科學家給出了種種概率,但每個人並不能精確知道自己屬於哪一個百分之幾十陣營。要在身體強健與保守安全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無論是商業精英還是普通員工,恐怕都很難單純依靠理論和數據做出抉擇。

(0)
上一篇 2022-10-08 22:35
下一篇 2022-10-08 23:3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