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記得它們的過去嗎?研究為恆星進化的舊理論帶來新曙光

從新生兒到青少年,處於“年輕時期”的恆星構成了一個重大的科學挑戰。由於其複雜性,在理論模型中對恆星的形成過程進行建模是極具挑戰性的。觀察一顆恆星的振蕩是找出更多關於恆星的年齡、結構或形成的少數方法之一。

恆星記得它們的過去嗎?研究為恆星進化的舊理論帶來新曙光

Konstanze Zwintz說道:“與藉助地震學對地球內部的探索相比較,我們也可以根據恆星的振蕩對它們的內部結構做出說明,從而也可以對恆星的年齡做出說明。”

Zwintz被認為是年輕的小行星地震學領域的先驅,是因斯布魯克大學天體和粒子物理研究所“恆星演變和小行星地震學”研究小組的負責人。

恆星記得它們的過去嗎?研究為恆星進化的舊理論帶來新曙光

由於TESS、開普勒和詹姆斯-韋伯等空間望遠鏡的精確觀測能力增強,近年來對恆星振蕩的研究有了很大發展。這些進展也為幾十年來的恆星演化理論帶來了新的啟示。

只要恆星還沒有在其核心中把氫氣轉化為氦氣,它們就被稱為“孩子”。在這個階段,它們處於前主序;在引燃之後,它們進入成年並進入主序。

“到目前為止,對恆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年恆星上–如我們的太陽,”康斯坦茨-茲溫茨研究小組的成員、該研究的論文第一作者Thomas Steindl說道,“即使乍聽起來有悖常理,到目前為止,人們很少關注前主序的演化,這是因為這個階段非常紊亂,難以建模。只是近年來的技術進步讓我們能更近距離地觀察恆星的萌芽期–從而在恆星開始將氫氣融合成氦氣的那個時刻。”

在他們目前的研究中,這兩位因斯布魯克的研究人員現在提出了一個模型,其可以用來真實地描繪恆星生命的最早階段–遠在它們成為成年人之前。據悉,該模型是基於開源的恆星演化程序MESA(恆星天體物理學實驗模塊)而獲得。

受維也納大學天文學家Eduard Vorobyov在2019年一次會議上的演講啟發,Thomas Steindl花了幾個月時間完善了使用這種恆星演化代碼的方法以重現早期恆星形成的混亂階段然後預測它們的具體震蕩。

“我們的數據顯示,前主序上的恆星在其演化過程中採取了非常混亂的路線。儘管它很複雜,但我們現在可以在我們新的理論模型中使用它,”Steindl說道。

因此,這位天文學家表明,即使在主序上點燃核聚變之後,恆星的形成方式也會對振蕩行為產生影響。“嬰兒期對恆星後期的脈動有影響。這聽起來非常簡單但卻有強烈的疑問。經典理論假設,點火前的時間根本不重要。這是不正確的。相當於一個樂器,即使是成分上的細微差別也會導致音色的重大變化。因此我們的現代模型更好地描述了真實恆星的振蕩。”

Konstanze Zwintz對這一發現感到高興並對未來非常樂觀。“大約20年前,當我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我面前的一顆年輕恆星的振蕩時我就已經確信,有一天我將能證明早期恆星演化對‘成年’恆星的意義。感謝Thomas Steindl的偉大工作,我們現在已經成功了。對我們的研究小組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尤里卡時刻,對更好地理解恆星的生長步驟來說也是一個里程碑。”

(0)
上一篇 2022-10-06 10:03
下一篇 2022-10-06 10: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