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月已4位 又一AI“大牛”回高校任教

又一產業界“牛人”回歸高校,這次是商湯科技前執行研究總監、計算機視覺領域專家代季峰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官網顯示,代季峰的名字於2022年7月出現在該系信息認知與智能系統研究所在職教師之列,任副教授。而清華大學也是他的母校:代季峰分別於2009年和2014年先後在清華大學獲得自動化專業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據接近代季峰的相關人士透露,他的回歸舉動與個人學術追求有關,而非傳言中的“套現離場”:一則高管手中期權一般都要按限定條件行使;二來現在商湯科技的股價正處低位,現在套現並不明智。

近3月已4位 又一AI“大牛”回高校任教

代季峰 圖源:清華大學

85后“學霸”,一路開掛

《中國科學報》通過求證了解到,代季峰是妥妥的85后“學霸”:他出生於1987年11月,2009年從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畢業時,GPA排名2/160+。

從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開始,代季峰的科研生涯就一路開掛。致力於物體識別與深度學習領域研究的他,曾於2012年至2013年間以訪問博士生身份,前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視覺、認知、學習與自主機器人中心”(VCLA實驗室)深造,與著名人工智能科學家朱松純、吳英年一起工作。

2014 年從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周傑課題組畢業后,代季峰順利入職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並在此後的5年在MSRA視覺計算組擔任首席研究員、研究經理,而該組由不久前因病離世的計算視覺領軍人物孫劍領銜。

2019年9月,代季峰跳出MSRA,加入商湯科技。對於這一變動,代季峰曾主動回應並非是為錢。

“MSRA里骨幹員工的工資是不低的。我自己是到了一個階段了,不想只做純科研了。”代季峰稱,他感到在MSRA組內培養的人才都已成長起來,平時在“討論出idea、頭腦風暴、寫論文”之餘經常“有好多空餘時間不知道幹嘛”,因此想在繼續從事基礎科研的同時,試着去做些業務,“擴大自己的skill set(技能樹)”。因此,他選擇加入商湯,希望“從業務中找到些重要的科研問題,啟發做好的基礎科研”。

當年在回應此事時,代季峰還很自謙地稱:“我不是什麼‘大佬’,真大佬估計都在笑話”。

代季峰曾連續三年參加本領域權威COCO物體識別競賽(2015-2017),獲第一名兩次,第三名一次。其學術代表作是在2016年作為第一作者開發了R-FCN物體檢測算法,成果發表在機器學習和計算神經科學的國際頂會NIPS上,引用數超過5300。此後,他於2017年發表在計算機視覺國際頂會ICCV上的“可變形卷積網絡”(Deformable ConvNets)也廣受關注。

Google學術顯示,代季峰的論文引用總次數超過20500次。在學術兼職方面,代季峰擔任 IJCV的編委會成員和 AAAI 2018的高級程序委員,也擔任過CVPR、ICCV、ECCV、ICLR 等會議和 TPAMI、IJCV、CVIU、TIP、TMM等期刊的審稿人。

2019 年獲選“2019 年度智源青年科學家”。 在商湯科技工作期間,代季峰曾擔任本田-商湯自動駕駛研發項目的技術負責人。

目前,代季峰的研究重點是用於高級視覺的深度學習。

5月以來,還有3位“大牛”回歸科研

近幾年,從產業界回歸高校院所的科學家不在少數,尤以AI領域居多。

7月18日,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官方網站更新信息,宣布前華為公司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自動駕駛系統CTO、首席科學家陳亦倫正式加入,任AIR智能機器人方向首席專家。

值得一提的是,AIR的掌舵人張亞勤(2019年12月)、首席科學家馬維英(2020年7月)也是近兩三年才從產業界回歸到學術界的。

陳亦倫的加盟,也是一個主題為“回歸”的故事:陳亦倫博士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電子工程系,本科及碩士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近3月已4位 又一AI“大牛”回高校任教

陳亦倫 圖源:清華大學

除了在華為的高管職位,陳亦倫還曾任大疆創新機器視覺總工程師、景焱智能技術副總裁、美國伊頓公司技術專家與項目群負責人等職位。不過,在工業界的他也沒有停下學術的腳步:他曾發表論文30餘篇,同行引用2000餘次,發明專利16項。

在加入AIR之前,陳亦倫主要負責華為高階自動駕駛技術解決方案設計,並從0到1主導完成了華為第一代自動駕駛系統的全棧研發。

5月30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官方公眾號更新,稱已聘任周伯文為電子工程系長聘教授、清華大學惠妍講席教授。此前,周伯文的身份是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技術委員會主席、京東雲與AI總裁、京東人工智能研究院創始院長,是京東技術體系的最高負責人、京東AI的開路人。

近3月已4位 又一AI“大牛”回高校任教

周伯文 圖源:清華大學

周伯文在AI學術領域也聲名遠播:他是IEEE Fellow、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士,還曾獲得2020年吳文俊人工智能傑出貢獻獎,是AI領域的國際性領軍人才。學術方面,他已在國際一流期刊及頂級學術會議上發表上百篇論文,擁有近二十項專利,多篇論文被國際學者他引過千。

2021年11月,周伯文被曝出已正式從京東離職;2021年12月,創立銜遠科技。

另外一位曾任職京東的高管、加拿大皇家科學學院和加拿大工程學院的雙料院士裴健,也於5月官宣加盟美國杜克大學任教。

近3月已4位 又一AI“大牛”回高校任教

裴健 圖源:杜克大學

與周伯文不同,裴健與京東集團的“蜜月期”不長。2018年1月,裴健入職京東任集團副總裁,但僅1年多之後,裴健在京東的職位就轉為兼職狀態。

裴健是數據科學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也是在數據挖掘、數據庫系統和信息檢索方面是學術界被引用次數最多的作者之一。

因其在數據挖掘基礎、方法和應用方面的傑出貢獻,裴健曾獲得數據科學領域技術成就最高獎ACM SIGKDD創新獎和IEEE ICDM研究貢獻獎。美國杜克大學教授陳怡然透露,為把裴健引入杜克大學,學校方面“數顧茅廬”,前後忙活3年多。

AI落地的故事不好講了?

2020年7月,字節跳動副總裁、AI Lab主任馬維英離職,加入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2021年8月,字節跳動AI Lab 總監李磊離職,加入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CSB);2021年11月,前螞蟻金服副總裁、螞蟻AI首席科學家漆遠重返學界,加盟復旦大學,任復旦大學AI創新與產業研究院院長……

大牛們紛紛“回歸”,是AI產業化落地的故事講不下去了嗎?

瞄準AI視覺感知識別創辦了“中科視語”的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金橋不以為然。“事實上,AI的落地即將走出‘死亡之谷’。”

他向《中國科學報》解釋說,AI的落地是一個項目甚至產品交付的過程,它涉及多維度、多方面,要考慮實際場景本身的約束、考量效率的提升,有時甚至需要因控制成本而損失精度;而AI的科學問題更專註於問題本身,是在給定條件下在理論上探索如何用數學的或者優化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類研究則往往不必去深入探究它的工程化和性價比。

“有的科學家可能更專註問題的‘科學性’,這類科研往往可能更‘純粹’;但也有科學家喜歡解決實際問題。”王金橋認為,這其實是各自研究品味的取捨:“正如我們看到有科學家從企業回歸實驗室,也有科學家從實驗室進入工業界。”

“當然,也有一些其他情況。”王金橋對《中國科學報》說,一些是因為感受到在產業界的壓力較大,沒有時間去陪家人,或者在轉型的嘗試中,技術與場景的融合沒能特別成功,或是感到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所以選擇回歸。

(0)
上一篇 2022-07-29 21:31
下一篇 2022-07-29 21: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