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知網:推倒學術界付費牆 世界眾多機構與個人揭竿而起

國內某知名學術期刊網絡平台攤上事兒了。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消息稱該平台涉嫌壟斷行為,被立案調查。這個消息發布后,微博熱搜爆了,話題閱讀量高達8億,也引得大批網友拍手叫好,有的網友甚至評論說“等這一天很久了”。

在稍早前的2022年4月19日,中科院也曾因需支付該學術平台千萬訂購費而選擇停用,相關詞條還一度登上熱搜,儘管該網絡平台發布聲明稱將繼續為中科院提供服務,但中科院方面則表示不堪重負,無奈選擇停用。

涉嫌學術信息壟斷、數據庫使用收費高昂……其實,諸如此類的現象在國外也有過之而無不及——巨頭出版公司向研究機構大額收費、用付費牆擋住想下載單篇論文的個人,是一種普遍的運營模式。

這讓許多貧窮的學術研究者奔走呼號“寫篇論文可太難了!”近年來,一波波反抗學術網站種種不良行徑的潮流正在世界範圍內興起。有人以個人名義搭建盜版論文下載網站,為的就是讓沒錢下載論文的人也能做研究;也不乏高校、機構和出版巨頭對着干,要求學術論文降價和開放獲取。

國外兩大數據庫巨頭貴上天

個人和學校紛紛表示“買不起”

作為一名研究者,在寫出了不起的論文之前,都需要閱讀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除了以傳統方式走進圖書館借實體書,上網下載電子資料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

身處學校,使用校園網,享受學校購買的權限,緩解了大部分師生的焦慮。國外高校大多都與愛思唯爾、施普林格等巨頭出版公司合作。這種“打包購買”形式方便了研究者和師生們,卻讓學校叫苦連天。早在2012年,哈佛大學就吐槽過購買期刊數據庫太貴,讓學校不堪重負,學校相關人員稱:“在過去的6年內,我們在兩家出版機構的下載費用上漲了145%,高校等學術機構的註冊費用連年大幅上漲。”

擁有10所分校的美國加州大學是全美最大的科研機構之一,2021年加州大學和愛思唯爾杠上了。學校和出版商吵架,說穿了還是因為錢。在舊合約到期之時,加州大學希望在新合同中降低成本,同時獲得更多的開放獲取資源。愛思唯爾不僅不同意,甚至將漲價視為第一目標。他們想在加州大學未來三年的合同中,額外漲價約3000萬美元。學校聽完直呼買不起,並在官網發布資料稱,此前加州大學每年訂閱期刊花費的1100萬美元中,愛思唯爾一家就佔據了大約25%。

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大學今年1月在官網上更新的資料顯示,諸如麻省理工在內的許多知名高校所採用的是一種命名為“大交易”的期刊訂閱方式,意思就是出版商賣給大學的期刊訪問權限有折扣價,但是需要打包組合出售,也就是說高校無從選擇,必須對原本不太需要的部分期刊付費。這種“一刀切”的方式,使得麻省理工大學每年僅僅向愛思唯爾一家出版商支付的費用,就已經超過了270萬美元。

並非所有學校都像頂尖高校加州大學和麻省理工一樣買得起數據庫。當研究者所在的高校並未與大型出版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想看全文就只能自己買。那麼,以個人的名義下載一篇期刊全文要花多少錢?在愛思唯爾官方網站,我們進行了一次實驗。研究者以郵箱註冊個人賬號,隨機點選一篇2013年發表於《國際機床與製造》雜誌上的論文,加入購物車,顯示需付款24.95美元(約合167元人民幣),論文將會在用戶付款后的48小時內解鎖。

在另一家出版界巨頭施普林格官網上,隨意選一篇2022年發表在《人口經濟學雜誌》上、有關日本戰後人口轉變和婚姻市場的研究,點擊下載全文按鈕,需要個人支付34.95歐元(約合250元人民幣),可解鎖權限。

僅僅閱讀一篇文章,就需要花上一兩百塊,然而完成一篇論文,學者動輒就會引用幾十條甚至上百條參考文獻。以上文提到的日本人口研究為例,該文章引用了86條參考文獻,試想一個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普通學生,如果他所就讀的高校沒有購買數據庫,那麼他完成一篇論文的成本將會高到何種程度?簡直令人心驚。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巨頭也會偶爾發發善心,結合熱點事件公開一部分論文。比如為了應對新冠疫情,愛思唯爾開放了與COVID-19有關的突發衛生事件的相關研究。這對從事醫療衛生研究的學者來說是個利好,但終究輻射範圍不大。

不只是知網:推倒學術界付費牆 世界眾多機構與個人揭竿而起

“開放獲取”成為免費新模式

但需作者“倒給”數據庫支付“處理費”

想讓免費論文擁有更廣泛的輻射範圍,就不得不提到學術界的時髦概念“開放獲取”。無論是發表論文還是下載論文,它是研究者掛在嘴邊的詞,源於英文Open Access,簡稱“OA”。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網,可以查詢到OA的準確定義:使研究文獻可以通過公共網絡被免費獲取,文章或著述允許任何使用者閱讀、下載、複製、傳播、打印、搜索和摘錄引用,或將它們作為資料用於任何其他的合法目的。開放獲取除了網絡所需費用外,沒有任何經濟、法律或技術上的障礙。

2020年,愛思唯爾發表了81000篇開放獲取文章,與2019年相比增長了65%。在官網上,他們自我標榜已經成為了全球領先的開放獲取出版商。施普林格也在開放獲取方面進行着嘗試,他們在官網上表示,出版社正在為研究人員、機構及其資助者提供期刊、書籍和共享研究數據的開放獲取選項。

即使這種成果被各大出版商作為業績,但開放獲取之所以存在,仍然離不開學者們的付出與選擇。只有學者選擇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在OA期刊上,才意味着這篇論文可以被其他人免費下載閱讀。而發表一篇OA文章,在很多時候需要發表人支付給出版商文章處理費。換句話說,如果下載論文的人沒花錢,也可以讓發表論文的人支付刊物成本價。

出版商通過自家官網,正在積極號召作者們發布OA文章。廣告詞如下:首先,發一篇OA有助於增加文章的引用數據。研究表明,開放獲取文章的查看和引用頻率高於付費牆後面的文章。其次,開放獲取有助於為研究者帶來更廣泛的國際合作,更廣泛的公眾參與度,以及跨學科對話的可能。

不過,作為身處備受歡迎的OA家族,論文也有金色和綠色之分。從讀者的角度來看,簡而言之,金色優於綠色。金色OA意味着最大程度的自由共享,任何人都可以在期刊的網站上免費訪問相關的論文和內容;綠色OA則有特定的條款和條件,比如數據庫中的論文版本可能不是最終版,或者存在保密期,人們無法在發表后立刻閱讀。

毫無疑問,金色開放獲取是研究者和學術機構的期盼,卻給出版商帶來了經濟壓力。想爭取個開放獲取的好名聲,不少出版商考慮向發表人收費。2020年比勒菲爾德大學開放獲取學者Nina Schonfelder的研究顯示,近幾年,學者支付給出版商的版面費中位數約為2600美元。

那麼學者可以拒絕和出版巨頭合作嗎?答案是基本行不通。以愛思唯爾為例,它旗下的期刊超過 2500 本,佔全球學術期刊數量的四分之一,並包含《柳葉刀》《細胞》大量影響因子極高的熱門參考文獻。

可見,在研究者不得不和出版巨頭合作的情況下,只能儘可能嘗試在付費時討價還價。即使出版巨頭都將更多的開放獲取作為自我標榜的業績和追求的價值目標,但細看其中的運作模式,出版商也並沒有做賠本賺吆喝的買賣。

不只是知網:推倒學術界付費牆 世界眾多機構與個人揭竿而起不只是知網:推倒學術界付費牆 世界眾多機構與個人揭竿而起

為奪取知識火種

窮酸學生大膽自創免費山寨學術網站

為了抗議出版商的高額收費,讓普通學術者得到實惠,2011年,一個名叫亞歷山德拉·埃爾巴金的女孩做了件大事。當時,她正在完成鋁合金相關的材料科學論文,卻時常被付費牆擋在門外,動輒32美元一篇的論文下載費用,讓這個出生於1988年的哈薩克斯坦女孩覺得十分驚悚。

從12歲開始埃爾巴金就沉迷代碼,這次她決定主動出擊,收集免費論文資源。她搭建了Sci-Hub網站,順手將論文資料免費公開給和她一樣有需求的研究者。讓她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小竅門卻轟動了整個學術圈。

時至今日,當我們打開Sci-Hub網頁,首頁就顯示着這個數據庫中,已然存儲着88485382篇可供免費下載的論文。只要輸入關鍵詞、URL鏈接或者文章的DOI號碼就可以快速查找。

一個存儲了大量論文的網站,如何打破付費牆,變成可以免費提供給使用者的學術資源?網友的帖子說明了網站的運作方式。當進入網站的研究者查找某一篇付費論文時,該網站會通過技術手段,自動登錄到某個已訂閱該期刊的研究機構賬號進行下載,這些賬號與密碼則是由來自全球的志願者所提供。網站在下載的同時,也會自動備份論文,在下次遇到相同需求時直接為研究者提供論文副本。

網站依靠使用者的捐款來維持運營,為了避免第三方人士參與運營增加安全隱患,埃爾巴金親自寫代碼、架設服務器,並自行承擔日常維護工作。

埃爾巴金對於自己的侵權行為直言不諱,網站首頁的介紹語就寫着“世界上第一個提供數以百萬計研究論文給公眾訪問的盜版網站”。2013年開始,Sci-Hub在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伊朗等發展中國家流行起來,這也與埃爾巴金的創站初衷相吻合——為資源較少的研究機構提供研究資料。

埃爾巴金的做法被許多無法負擔昂貴訂閱費的研究人員視為英雄,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出版商的不滿。2015年6月,大型出版商愛思唯爾向紐約的法院提起訴訟,認為Sci-Hub 違反了美國著作權法案,要求埃爾巴金關停該網站並賠償損失。同年10月,法院判決要求該網站停止運營,並關閉了其位於美國境內的域名sci-hub.org。

在當年的判決書中,法官直言埃爾巴金的大規模行為,使得愛思唯爾公司的著作版權受到侵害,但該法官同時也寫道“即使他們偷竊的原因是出於公益精神”。然而美國法律終究在公益和版權保護之間做出了取捨,2017年6月21日,美國紐約地區法院宣判,Sci-Hub須向愛思唯爾賠償高達1500萬美元的著作權損失費。

即使在搭建盜版網站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彼時的埃爾巴金仍然是個在俄羅斯攻讀碩士學位的學生。不過也因為Sci-Hub的服務器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使得美國法院下達判決失去了約束力,埃爾巴金沒有繳納罰款。

2017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Daniel Himmelstein研究了Sci-Hub,發現網站上的8000多萬篇論文,包含了所有學術論文的69%,基本能滿足大部分的論文需求,而剩下的31%並非觸及不到,只因為其中大多是研究者不想獲取的論文。

大名鼎鼎的英文學術期刊《科學》就曾對Sci-Hub做出評價,“到底是可敬的利他主義,還是大型犯罪組織,取決於你站在哪方立場”。

不只是知網:推倒學術界付費牆 世界眾多機構與個人揭竿而起

跨國組織、科研機構和全球學者攜手出擊

曾聯合發起抵制高昂付費運動

在付費牆面前,研究者和學術機構都叫苦連天,一些在世界範圍內具備影響力的組織接連出招,試圖做出改變。

從2012年開始,學術界發起了一場聯名抵制愛思唯爾的運動。學者彙集在“知識的代價”網站上,超過1.7萬名研究人員打破國界,聯名抗議愛思唯爾的高昂收費,表示不會向愛思唯爾旗下期刊投稿、不擔任審稿人以及不擔任編輯工作。

此後,歐盟做出表率,在2016年提出“2020年全面實現學術論文開放取用”的共識性目標。其間,“地平線2020”和“歐洲地平線”研究計劃實施,計劃累計花費1755億歐元,資助與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學術研究。2021年3月,歐盟委員會搭建的“開放研究歐洲”計劃網站,這個接受所有人自由訪問的科學論文發布平台,就展示了地平線2020和歐洲地平線計劃資助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及歐盟發表在2021-2027年期間的創新計劃研究。

2018年時,一項名為“S計劃”的開放獲取倡議在世界範圍內備受關注。在歐盟委員會和歐洲研究理事會的支持下,12個歐洲國家研究資助機構和若干慈善基金會聯合要求,聯盟成員資助的研究論文需從2020年起實行全面的開放獲取。2018年12月,在第14屆柏林開放訪問會議上,來自五大洲37個國家的113個研究機構簽署了聲明,宣布支持OA2020“S計劃”。

在美國,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為學術研究的開放獲取也做出過努力。2016年NASA提出,所有受到NASA資助的科研人員,必須將同行評審出版物的副本上傳到名為Pubspace的資料庫中。NASA副署長紐曼向媒體表示,“我們很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提供大眾更多獲取科學技術與知識的管道,也歡迎全世界能藉此和我們一起探索宇宙及地球”。迄今為止,包含阿波羅登月計劃在內的相關論文已經在數據庫中公開,供民眾自由下載閱讀。當然,網站特別說明,開放資料中不含“有可能威脅到美國國土安全”的文獻。

如何獲取免費論文?

這屆網友絞盡腦汁出妙招

金錢始終不能阻擋研究者們追求知識的心,儘管下載論文的非法途徑有很多,也不乏研究者試圖在合法與免費之間找到“中間地帶”。

在搜索引擎中以各種語言輸入“論文付費牆”等關鍵詞,都可以獲得無數有關“以合法方式免費獲取論文”的網友攻略文章。條條列出的妙招,為省錢提供了無限可能。

首先,通過谷歌學術等學術類搜索引擎,可能會找到免費文章的pdf檔案。techooid.com提供的攻略指出,谷歌學術相當於中介平台,彙整了來自大學、學術研究網上的資源,有大約40%的付費型研究論文都可以通過它快速找到。操作方法是在搜索欄輸入想找的論文題目,如果平台能檢索到資源,研究者可以在論文題目後面直接找到下載按鈕。

其次,學術圈也有自己的社交網,例如研究之門(Research gate)和學術界(ACADEMIA)。類似的學術類社交網絡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直接上傳自己著作的平台,使用者只需要搜索即可下載。除了期刊論文,一些書籍副本也會在這類網站上發布。

一些官方機構也在提供免費的資源索取平台。例如名為ERIC的教育資源信息中心網站,就隸屬於美國教育部,網站每年兩次更新數據庫,納入新的研究論文和書籍資料。

與此同時,以臉書為代表的跨國社交網站,也在為學術助力。在臉書上,你可以找到以興趣愛好劃分出的小組,其中就包括學術類。加入以“論文需求”為名的小組,留下自己的郵箱和正在尋找的論文,或許就可以收到回復。

然而,尋找一篇論文總有“上窮碧落下黃泉”,怎麼找都找不到的時候。這時你還可以大膽寫信,直接聯絡文章作者。在國外期刊中,每篇論文都會有一位通訊作者,刊登期刊的網站提供了該研究人員的電子郵件,大膽寫一封求索論文的電子郵件,很可能會獲得全文,甚至獲得一次和作者直接交流文章內容的機會。不過這樣的舉動也可能被認為是唐突而冒失,寄出去的郵件石沉大海。

畢竟,一篇頂級論文的通訊作者往往是事務繁忙的圈內大咖。因為索要多年前的免費論文而貿然打擾,很可能收到“去找盜版資源”或者“讓學校買個數據庫吧”的回饋。這也意味着下載論文時的關鍵難題,又回到了研究人員與收費高昂的出版商之間。

為了推倒付費牆,世界各國的學術研究者、機構、學校、老師和學生們,可謂是“勞心勞力”各自施展拳腳,在通往學術自由的道路上貢獻着自己的力量,當小溪匯聚成河流,這股力量足以對壟斷了學術資源、標了高價的數據庫形成威脅,為此類行為敲響警鐘。  本版文/武冰聰

(0)
上一篇 2022-06-18 08:39
下一篇 2022-06-18 08:3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