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茨氏擬態:蝙蝠通過模仿大黃蜂的嗡嗡聲來嚇跑捕食者

貝茨氏擬態(Batesian mimicry)中,一個無害的物種模仿一個更危險的物種,這是一種進化的“詭計”,可以保護模仿者免受可能的捕食者的傷害。研究人員5月9日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了哺乳動物中第一個聲學貝茨氏擬態模仿的案例,也是在任何物種中記錄的極少數案例之一:大鼠耳蝠模仿一種大黃蜂的嗡嗡聲來阻止捕食性貓頭鷹吃掉它們。

Greater-Mouse-Eared-Bat-Myotis-myotis-768x512.webp

意大利波蒂奇的那不勒斯第二大學的Danilo Russo 說:“在貝茨氏擬態中,一個沒有防衛器官的物種模仿一個有防衛器官的物種來阻止捕食者。想象一下,一隻被捕食者抓住但沒有被殺死的蝙蝠。嗡嗡聲可能會欺騙捕食者幾分之一秒–足以讓它飛走。”

Russo是在進行實地研究時發現的,他經常在霧網行動中捕捉蝙蝠。Russo說:“當我們處理這些蝙蝠,把它們從網裡拿出來或處理它們時,它們總是像大黃蜂一樣嗡嗡作響。”

他們認識到這種嗡嗡聲是某種不尋常的求救信號。他們認為蝙蝠發出這種聲音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也許它可以向其他同類發出警告或阻止捕食者。Russo和團隊把這個想法放在一邊,繼續進行其他的研究問題。幾年後,他們決定是時候設計一個仔細的實驗來測試他們對這種嗡嗡聲的想法。

Hornet-Vespa-crabro-768x566.webp

在他們的研究中,他們首先研究了蝙蝠的嗡嗡聲和膜翅目昆蟲的聲音之間的相似性。接下來,他們將這些聲音回放給圈養的貓頭鷹,看看它們會有什麼反應。

不同的貓頭鷹的反應各不相同,可能取決於它們之前的經驗。然而,它們對昆蟲和蝙蝠的嗡嗡聲的反應一致是遠離發出聲音的動物。相比之下,潛在獵物的聲音讓它們走得更近。研究人員說,這些發現提供了哺乳動物和昆蟲之間種間模仿的第一個例子,也是少數幾個聲學模仿的例子之一。

有趣的是,他們對聲音的分析顯示,只有在分析中排除了貓頭鷹聽不到的聲學參數后,大黃蜂和蝙蝠所發出的嗡嗡聲之間的相似性才最為明顯。換句話說,Russo解釋說,當以貓頭鷹聽到的方式聽到這些嗡嗡聲時,這些聲音甚至更加相似。

貓頭鷹避開這種嗡嗡聲是因為它們以前被蟄過嗎?Russo說,蜇人的昆蟲很可能確實蜇了貓頭鷹,但他們沒有數據證明。不過,還有其他證據表明,鳥類會避開這種潛在的有毒昆蟲。例如,當大黃蜂進入巢箱或樹洞時,一般來說,鳥類甚至不會去探索它們,它們當然也不會在那裡築巢。

3.webp

研究人員表示,由於上述三個研究物種都共享許多相同的空間,如建築物、岩石縫隙或洞穴,因此它們可能有很多機會進行互動。即便如此,他們發現這種在遠緣物種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也很耐人尋味。

“令人有些驚訝的是,貓頭鷹代表了塑造蝙蝠的聲音行為的進化壓力,以回應貓頭鷹與有刺昆蟲的不愉快經歷,”Russo說。“這只是進化過程之美的無數例子之一!”

Russo指出,有許多其他脊椎動物物種在受到干擾時也會發出嗡嗡聲,還有數百種蝙蝠物種,其中一些可能使用類似的策略。他們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在其他相互作用的群體中尋找這些有趣的動態。

(0)
上一篇 2022-05-10 13:10
下一篇 2022-05-10 13: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