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加密貨幣監管趨嚴 已有51個國家和地區實施禁令

美國國會法律圖書館全球法律研究局(Global Legal Research
Directorate)近期更新了對全球加密貨幣監管趨勢的相關研究(Regulation of Cryptocurrency Around
the World)。該報告指出,截至2021年11月,全球已有51個國家和地區對加密貨幣實施了禁令

全球加密貨幣監管趨嚴 已有51個國家和地區實施禁令

值得注意的是,實施禁令的國家數量在近幾年內大幅增長。該報告最初於2018年發布,當時的統計僅確定了8個有絕對禁令的司法管轄區和15個有隱性禁令的司法管轄區,而2021年11月的更新則確定了9個有絕對禁令的司法管轄區和42個有隱性禁令的司法管轄區。

根據報告,目前已公布絕對禁令(absolute ban)的國家和地區包括:阿爾及利亞、孟加拉國、中國、埃及、伊拉克、摩洛哥、尼泊爾、卡塔爾和突尼斯。已公布隱性禁令國家和地區包括:哈薩克斯坦、坦桑尼亞、喀麥隆、土耳其、黎巴嫩、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印度尼西亞、玻利維亞和尼日利亞等國家。所謂隱性禁令(implicit ban)是指那些禁止銀行等金融機構交易加密貨幣或向從事加密貨幣業務的個人或企業提供服,並禁止加密貨幣交易所在轄區內運營。

發展中國家為何“屏蔽”加密貨幣

由上可知,在全球範圍內,對加密貨幣實施禁令的地區多為非洲、東南亞以及中東地區的發展中經濟體。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郝毅對澎湃新聞表示,加密貨幣在這些國家具備使用的客觀環境,其幣值以美元結算,且不受本國貨幣政策的影響,即被用來解決法定貨幣幣值不穩、通貨膨脹等問題,即出現本國貨幣“加密貨幣化”。

郝毅指出,這些國家最初對加密貨幣採取較為寬鬆的監管態度,助長了加密貨幣在本國的使用。在初期沒有嚴格監管的條件下,加密貨幣被用於零售場景,就把風險分攤給每個使用加密貨幣的普通消費者,會造成社會問題,這也是發展中經濟體開始實施禁令、加強監管的重要原因和考量。

“加密貨幣是能穿透地域限制的,實際上是跨越國界的金融工具,在加密貨幣的加持下強勢貨幣對弱勢貨幣的主權法幣具有很強的壓制。”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王志誠對澎湃新聞表示,發展中國家在技術、人才和經濟交往中都不具備對抗能力,而隨着互聯網化的地球村格局,加密貨幣對發展中國家衝擊應該是最大的,會成為主要的收割對象。

澎湃新聞注意到,尼日利亞在今年2月份禁止了銀行和金融機構從事加密貨幣相關交易,並在10月正式推出央行數字貨幣eNaira,成為首個正式啟用數字貨幣的非洲國家。尼日利亞多年來的通貨膨脹導致其貨幣貶值,使得國民被迫使用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替代品。

不過,也有一些發展中小國對加密貨幣持積極態度。今年6月,位於墨西哥和南美之間的小國薩爾瓦多議會通過《比特幣法》,批准將比特幣作為該國法定貨幣,成為首個正式承認比特幣為法定貨幣的國家。薩爾瓦多央行報告顯示,薩爾瓦多全國共有70%的人口尚未開設銀行賬戶,意味着每十個人中就有七人無法獲得傳統的金融服務,但卻有近70%的年輕人口擁有聯網手機。

“像薩爾瓦多那樣‘躺平’的國家基本就直接放棄抵抗,而眾多發展中國家目前採用的大多數拒之於國門之外。還有一些自認為相對好一些,又不願意錯失良機的國家有的就從實施稅收、反洗錢和反恐等方面實施限制又謹慎參與。” 王志誠說道。

發達經濟體強化對加密貨幣監管

與此同時,以歐洲和北美為主的發達經濟體目前對加密貨幣更多地是增加監管框架,而不是禁令。

實際上,在全球範圍內,對加密貨幣實施稅收,反洗錢和反恐怖主義融資法規(AML/CFT laws)的地區數也急劇上升,從2018年的33個司法管轄區增加至2021年11月的103個司法管轄區;而其中大部分國家,包括除保加利亞外的歐盟成員國,以及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都同時實行了上述的所有法規。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胡捷對澎湃新聞表示,以歐美為主的國家對金融管制比較完善和成熟,因此走了一條理性監管和精細化監管的道路。

“理性監管試圖去理解事物的本質,然後跟現有的法律法規進行比對,確認其交易行為屬於金融當中的哪一項業務,依照已有的關於該項業務的規定來做相應的監管。”胡捷說,精細化監管的訴求是很明確的,一般而言指向稅收或者洗錢等問題,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同時在系統性金融風險等方面的考慮,以目前加密貨幣的資產體量而言,可能暫時還不值得成為歐美國家的主要擔憂。

胡捷表示,非洲的一些國家則因為不理解加密貨幣的本質,同時其金融體系也不夠健壯,監管本身也做不到高度精細化,因此會執行“眉毛鬍子一把抓“的監管策略。

(0)
上一篇 2021-12-27 20:53
下一篇 2021-12-27 20: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