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網紅兒童炒作:為了牟利“啃小”,實則是“坑娃”

如今,萌娃視頻爆火,社交媒體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以展示“萌娃”為主要內容的賬號。但隨着同質內容增多,不少賬號開始“另闢蹊徑”……一些家長的“曬娃”模式逐漸畸形化,出現了2歲孩子吃播、還穿着尿不濕的萌娃下廚房做菜等模式,相關話題引發關注。

專家表示,家長通過網絡平台分享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要多一些理性和客觀,注重保護好孩子的隱私,守護孩子美好快樂的童年。父母可以適當引導孩子展現自我,但要把握好度,不應逼迫孩子做不合時宜的事,更不能把孩子當作賺錢的工具。

化妝、吃播、整蠱……孩子成了撈錢工具

近期,短視頻平台上出現許多未成年人的視頻畫面,看后令人目瞪口呆。其中包括吃播、美妝穿搭、演繹劇情段子……除此之外,還有孩童無防護設備走鋼絲、女童打濕頭髮衣衫裝性感、家長故意給寶寶喂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拍攝寶寶表情取悅觀眾等視頻內容。

早在2020年,吃播博主“佩琪”年僅3歲就被父母喂到了70斤引髮網絡熱議。有媒體記者聯繫上了佩琪父母,對於讓孩子當“吃播”賺錢的質疑,兩人稱並不屬實,雖確實“賺了幾百元”,但拍視頻純粹只是為了好玩。眾多網友投訴了佩琪的吃播賬號后,相關平台表示將對其視頻和賬號進行封禁。

萌娃早熟? 背後是成人的“精心設計”

萌娃視頻的關鍵詞不再只是“萌、單純、可愛”,難道只是這些孩子早熟?實際上,孩子“早熟”行為的背後,都有成人的“影子”。

從“曬娃”到“啃娃”孩子成了家長的“搖錢樹”。

隨着萌娃爆火,一些賬號吸引了數以萬計的評論、點贊,有的甚至還收穫了一群鐵粉。“萌娃”的流量變現和商業合作,給其父母帶來了可觀收入,這也讓一些父母嗅到商機,開始把孩子打造成“網紅兒童”作為生意來經營。靠娃吃飯,儼然已經成為一些家長的致富經。

某數據平台信息顯示,一個主要展示家中兩萌娃的賬號,近30日直播帶貨銷售額近500萬元。部分母嬰親子類賬號通過粉絲刷禮物直播帶貨以及商務廣告合作等方式盈利,在大多數小有流量的此類賬號中都會掛上“商務合作”“找我合作”的聯繫方式。 有運營兒童短視頻賬號的家長表示,靠娃就能月入15萬元。

多位業內人士介紹,一些看似溫馨的親子視頻背後是完整的商業鏈條。簽約公司會為賬號內容創作者配備編導、策劃、拍攝後期、商務、中後台團隊等。部分平台存在大量“親子號雛形”,從賬號名稱、文案設計到視頻內容流水線式模仿網紅賬號,更有大量所謂講解“親子號怎麼運營”“親子號怎麼變現”的教程。在一條教程視頻的評論區內一些父母求助所謂自媒體專家,專家則給出“不能只曬日常”“需要設定‘小大人’風格”“自己覺得可愛沒有用要讓觀眾覺得可愛”等意見,甚至直言要將兒童變成表現自然的“演員”才能獲得成功。,通過接廣告實現流量變現。有運營兒童短視頻賬號的家長表示,靠娃就能月入15萬元。

背靠萬億級母嬰市場 營銷公司流水線孵化“網紅兒童”

據媒體調查,一些網紅孵化機構與孩子父母簽約,短期內就可讓賬號粉絲過百萬,從開通賬號、確定“人設”到運營推廣都有一對一的具體方案。在公司運作下,不少“網紅兒童”的短視頻收穫數十萬次點贊、上千條網友評論,粉絲量多達千萬。這些流量都是投放廣告、接商業合作的資本。

以年糕媽媽為例,她帶着孩子做育兒科普,在短視頻平台粉絲超1000萬,經常帶貨母嬰產品。一頭部MCN工作人員向時代財經透露,年糕媽媽擁有超300人的團隊。

母嬰市場巨大,寶寶樹聯合尼爾森發布的《2021母嬰行業洞察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國內母嬰市場規模已接近4萬億元,且線上渠道正成為主流。截至2021年6月的一年內,母嬰品類的線上銷售額佔比達到38%。

而據飛瓜數據報告,今年上半年,抖音母嬰內容熱度持續高漲,點贊量超70億,相應地,母嬰商品的銷售規模也在穩步上升。由此,無數家長帶着寶寶一擁而上,有的堅持自己經營賬號、開電商小店,有的則簽約了MCN,前者的典型案例有屁桃祺祺,其抖音粉絲接近800萬。

“無公司,無團隊,只有你們呀。” 從屁桃祺祺的抖音賬號可以看出,其專門輸出家中萌娃的搞笑視頻,有專門的商務對接聯繫方式,推薦的櫥窗中有30餘件商品,包括零食、牛奶、嬰兒護膚用品等。

與此同時,簽約MCN的網紅萌娃也不少。以湖南蛙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下稱蛙酷傳媒)為例,其專註於孵化母嬰、萌娃、親子達人,官網展示了超50個案例,包括Q寶、SASA的丸子妹、特昂糖、小山竹等。

蛙酷傳媒通過官方渠道宣稱,公司日常孵化團隊配置有商務、編導、運營、投手等,能讓達人輕鬆漲粉,其中編導負責內容定位、編寫腳本、構思故事情節等,也包括台詞設計。

小紅書上,很多母嬰類MCN機構及負責人寫筆記分享如何增粉、變現,比如廣州某公司負責人的筆記“萌娃人設從0-1的運營思路,2000粉就可接商單”,提到萌娃人設在賬號建立初期可以規劃,而且容易上手。據悉,該公司萌娃賬號簽約門檻為5000粉絲。

遏制炒作“網紅兒童” 守護孩子健康童年

近年來,禁止未成年人直播、拍短視頻的呼聲不斷。保護未成年人還需要多方配合。

11月29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加強網絡文化市場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部分網絡文化平台存在“兒童邪典”內容、利用“網紅兒童”牟利等不良現象和問題,對未成年人價值觀產生錯誤影響,嚴重妨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意見》提出嚴禁借“網紅兒童”牟利。對出現未成年人單獨出鏡或者由成年人攜帶出鏡超過一定時長且經核定為藉助未成年人積累人氣、謀取利益的直播間或者短視頻賬號,或者利用兒童模特擺出不雅姿勢、做性暗示動作等吸引流量、帶貨牟利的賬號依法予以嚴肅處理。

《意見》明確,要壓實市場主體責任,包括切實強化用戶識別、嚴格保護個人信息、堅決阻斷有害內容、嚴禁借“網紅兒童”牟利、有效規範“金錢打賞”、持續優化功能設置;要加大行業監管力度,包括着力規範行政審批、研究完善監管制度、切實暢通舉報渠道、持續強化巡查執法、加大信用監管力度;要優化網絡內容建設,包括增強正向價值引導、豐富優質內容供給;要指導加強行業自律,包括積極開展道德評議、規範網絡主播管理。

今年6月1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組織未成年人進行危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動,網絡直播服務提供者不得為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提供網絡直播發布者賬號註冊服務。

為了牟利“啃小”,實則是“坑娃”

正是在市場需求大變現、獲益快的刺激下,一些家長才把打造“兒童網紅”當成讓孩子和自己成功的“捷徑”,挖空心思迎合網民。

殊不知如此“啃小”就是“坑小”。父母過早地把“走捷徑”的浮躁心態和功利思維灌輸給孩子,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會傳遞出畸形的人生觀在社會上形成不良的價值導向。

一方面,把孩子推到鏡頭前,按照腳本“賣萌”,過度透支他們的體力精力,過度暴露隱私,極易造成心理焦慮。另一方面,孩子過早借直播短視頻等參與商業活動也會造成價值觀扭曲,形成功利思維和浮躁心態。

網紅兒童現象背後是部分兒童權益受到傷害。在廣東省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委員會主任張欣華看來,兒童被推至鏡頭前按要求完成“人設”,極易造成心理焦慮和緊張。“例如小大人的設定,看似搞笑實際上是對孩子的催熟”。網紅兒童的某些行為還容易引起其他同齡兒童的模仿,某些視頻中以炫富拜金、奢靡享樂賣慘審丑博取眼球的內容更會對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導向。

“一些要求孩子暴飲暴食或強迫其高強度出鏡表演等極端案例已經涉嫌違法。”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張力說。

一些網絡評論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部分網紅兒童視頻的評論區不乏網絡暴力式留言,“對被迫成為公眾人物的兒童而言被網友品頭論足可能對他們的成長帶來傷害”張欣華說。

廣西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姚華表示:“曬娃現象蔓延開來以後形成一個產業鏈,那會有更多家長進入所謂的產業鏈裡面。如果我們都這樣去消費孩子,會對社會風氣產生一定不良影響”。

相關文章:

短視頻平台出現“啃娃族” 有萌娃網紅賬號月入15萬元

(0)
上一篇 2021-12-26 10:32
下一篇 2021-12-26 10:4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