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獲取信息還是保持無知?研究發現背後有三個決定因素

根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的研究結果,大多數人都屬於三種“信息尋求類型”的其中一個:在決定是否獲取信息時主要考慮信息對其感受的影響、主要考慮信息對決策的有用程度以及主要尋求有關他們經常思考的問題的信息。

MaxPixel.net-Information-People-Woman-Books-Technology-Brain-5443260.jpg

資料圖

這項研究的論文共同第一作者Tali Sharot教授表示:“現在個人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這包括從關於你的基因構成的信息到關於社會問題和經濟的信息。我們想弄清楚:人們如何決定他們想知道什麼?以及為什麼有些人積極尋求信息,如關於COVID疫苗、金融不平等和氣候變化的信息,而另一些人則不這樣做?人們決定接觸的信息對他們的健康、財務和關係有着重要的影響。通過更好地了解人們為什麼選擇獲取信息,我們可以開發出說服人們自我教育的方法。”

研究人員對543名研究參與者進行了五次實驗以衡量哪些因素會影響信息的尋求。

在其中一個實驗中,參與者被問及他們希望了解多少健康信息,如他們是否有阿爾茨海默氏症的風險基因或賦予強大免疫系統的基因。在另一個實驗中,他們則被問及是否想看到金融信息,如匯率或他們屬於哪個收入百分位數。而在另一個實驗中,他們被問及是否願意了解他們的家人和朋友對他們在智力和懶惰等特質方面的評價。

之後,參與者被問及他們認為這些信息有多大用處、他們預計這些信息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感覺以及他們對每個相關主題的思考頻率。

研究人員發現,人們選擇尋求信息是基於這三個因素:預期效用、情感影響以及信息是否跟他們經常想到的事情有關。跟其他一系列測試的替代模型相比,這個三因素模型最能解釋尋求或避免信息的決定。

一些參與者重複了幾次實驗,間隔數月。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人將三個動機中的一個(感覺、實用性、思考頻率)置於其他動機之上,並且他們的具體傾向在不同的時間和領域中保持相對穩定,這表明驅動每個人尋求信息的是“特質”。

在兩個實驗中,參與者還填寫了一份調查問卷以衡量他們的總體心理健康狀況。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們尋求有關他們自己特質的信息時,那些主要想知道他們經常想到的特質的參與者報告稱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更好。

論文共同主要作者、博士生Christopher Kelly說道:“通過了解人們尋求信息的動機,政策制定者可能能夠增加人們參與重要信息並從中受益的可能性。比如,如果政策制定者強調其信息的潛在有用性和可能引起的積極情感,他們可能會提高其信息的有效性。這項研究還可以通過描述如何全面評估信息對福利的影響幫助政策制定者決定是否需要披露信息,如食品標籤上的信息。目前,政策制定者忽視了信息對人們的情緒或理解周圍世界的能力的影響,而只關注信息是否可以指導決策。”

(0)
上一篇 2021-12-10 15:45
下一篇 2021-12-10 15:4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