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重磅關註:印度實地探訪,越貧困睡得越少

本周,《科學》雜誌發布“睡眠特輯”,從多個角度,例如睡眠的必須性,睡眠與大腦的關係,重點討論了我們每天避無可避的行為:睡覺。其中,一篇洞見文章着重關注了低收入地區人群的睡眠狀況。學術經緯將對特輯內容進行系列跟蹤報道,敬請大家持續關注。

睡眠不好愛發火可能是心理出現問題

▎葯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編者按

人究竟為什麼要睡覺?很遺憾,現在的科學家還並不完全清楚。但透過一些研究和案例,我們至少可以了解到缺乏睡眠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實驗室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充足的睡眠時間會導致認知能力衰退以及生理功能紊亂,並引發災難式的連鎖反應。

而一些社會調查結果更是令人驚訝,很多人達不到每日7-9小時的推薦值,美國成年人的平均睡眠時間只有6.1小時。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情況還要更糟,睡眠時間和質量比這一數值更低。身處經濟落後地區時,人類可能面臨著噪音、高溫、光污染、蚊蟲和擁擠的睡眠環境等各類影響因素。

印度,金奈。有一群科學家在此地探索了人類在現實中面對睡眠的無奈和選擇。

在整個實地實驗過程中,一共有452名成年人的睡眠質量得到了監控,結果他們的數據比研究者在富裕國家觀察到的要更低,這些人的平均睡眠時間只有5.6小時,睡眠效率也僅為70%。71%的志願者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

《科學》重磅關註:印度實地探訪,越貧困睡得越少

在跟蹤隨訪中,缺乏睡眠的人基本都是長期依賴攝入更多的咖啡因來維持精力,一部分人會選擇從事不需要認知能力的工作,以此應對睡眠缺乏。

許多志願者會主動放棄睡眠來換取他們覺得更有價值的事情,比如工作、鍛煉或者娛樂。但這在睡眠科學中其實是一個悖論,不睡覺可以工作得更久,睡眠時間更長則能提升工作效率,而人一旦看重工作時往往會選擇前者。

印度的實地觀察還讓他們發現,睡眠時長並不等於躺在床上的時間,躺的時間長但睡眠效率低其實等於無用功。像在金奈貧困地區的人,就會遭受開始所說的各類干擾因素。以一名志願者為例,他躺下的時長有7小時,但處於睡眠的時間只有5.3小時左右。

研究指出,只增加睡眠時長,不增加睡眠質量的行為是毫無收穫的。

實際上,低收入區域有一些影響睡眠質量的因素是能夠得到改變的。睡眠呼吸暫停,這是一類被嚴重低估,缺乏診斷和治療的癥狀。低收入地區的人群很少會將它放在心上,但並非不可改變。

此外,睡眠認知行為療法(CBT-I)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非藥物治療失眠障礙的最好用的療法,並且能夠對參與治療的人提供積極影響。

在金奈的實驗中,研究者利用不同的方法(還有改善居住環境、鼓勵睡覺、微量獎勵)進行干預后,志願者能平均提升27分鐘的睡眠時間。

此外,中午花上半個小時打盹,同樣能夠給當地誌願者帶來顯著的生理和心理改善,但代價仍然是會失去一定的工作時間。

《科學》重磅關註:印度實地探訪,越貧困睡得越少

通過金奈一個小區域的實驗,就足以能了解更多地區的人是如何看待睡眠的。研究指出,我們究竟能睡多久和個人的重視離不開,當一個人認為睡眠價值低於勞動價值時,睡眠會被動地減少。而當地對居住環境的重視和對睡眠重要性的宣傳也將影響整體人群的睡眠質量。

犧牲睡眠換來的價值,究竟能不能彌補人們失去的身體素質呢?這是當下每個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0)
上一篇 2021-10-29 10:40
下一篇 2021-10-29 10: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