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落實“雙減”政策:建議高考改革 外語改為選考

“如果高考不進一步改革,學生的學業壓力依然會存在。其中有幾個方面可以探討:要不要繼續實行一考定終生?分數計算方式要不要改革?英語是不是一定要作為必考科目?”教育部國際司原司長、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原公使銜參贊岑建君說。9月28日下午,在北京王府學校舉行的第六屆“新聚合”國際教育高峰論壇上,岑建君結合自身經歷發表了對教育減負的看法。他認為,落實“雙減”政策,一方面需要校內教育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要做好考試改革,如將外語由高考必考科目,改為選考科目。

專家談落實“雙減”政策:建議高考改革 外語改為選考

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

建議外語由高考必考改為選考,減輕學生負擔

談及“雙減”時,岑建君指出,要進一步進行高考改革,否則學生的學業壓力依然會存在。他認為,關於“一考定終生”、高考分數計算方式,以及外語是否該高考必考等方面,都有待再做進一步探討。

岑建君舉例指出,美國招生考試看GPA(即平均學分績點,是以學分與績點作為衡量學生學習的量與質的計算單位),韓國高考則是將學生各考試科目分數分成9個等級后,再綜合計算成績。“我們現在高考看總分,但總分很難看出一名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很難看出他各學科的平均分是多少。”岑建君說。

他還提到,“很多發達國家將外語作為選考科目,而不是必考,比如日本、英國、美國。但韓國將英語作為必考,並還多出了一個第二外語(法語)。所以,今天韓國學生壓力大,他們有句口號是‘四上五下’,即一天睡4個小時能考上好學校,一天睡5個小時可能就跟好學校無緣了。這種狀況跟韓國的考試結構設計有關係。”

岑建君認為,如果我國將外語變成高考選考,可以減輕很多學生的負擔。

開設差異化英語選修課,滿足學生不同需求

據未來網報道,2017年,全國人大代表李光宇也曾建議改變英語“高考必考、中小學必修”的地位,將英語學科從高考必考學科改為選考,從中小學生必修課改為選修課,提升學習效率,減輕學習負擔。

李光宇稱,如果按照每天8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來計算,在一個孩子最美好的10年時光里,將近五分之一(18.13%)的時間都花在了英語上。作為語言工具,英語的學習應以應用為導向,而非以應試為導向。以高考為導向的英語學習效果不佳,並無必要。

將高考外語(英語)由必考變為選考是否可行、必要?

“從世界範圍來看,很多國家外語教學的目標很明確,要麼偏重日常交往,重視學生口語交流能力培養;要麼以收集數據信息為主,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要麼是培養國際化人才,聽說讀寫全面強調。我們今天的高考之下,把所有學生當國際化人才來培養,要求聽說讀寫樣樣會,這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效果卻不佳。”岑建君說。

岑建君告訴澎湃新聞,他本人曾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英語,后又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獲碩士學位。工作期間,他先後擔任過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教育處公使銜參贊等職務,對英語學習和將英語作為工作交流工具方面都有深刻體會。

他認為,學好英語很辛苦,但學了很久的英語不用的話就會忘。因此,在推廣英語過程中不宜對所有學生都一樣高標準,要求聽說讀寫樣樣會。

在岑建君看來,可以考慮通過教育改革,將外語變成選修課,並按不同的標準設計不同的課程學時,供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同時,高考中也可將英語由必考科目變成選考科目。

英語變選考是否影響學習借鑒國際先進技術經驗?

此前有觀點認為,高考不宜削弱英語的地位,因為英語是工具,學好英語便於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及時了解、學習國外最新成果、技術。

英語變選考,是否會對我國學習借鑒國際先進技術經驗產生不利影響?

對此,岑建君向澎湃新聞表示,“這在我前面提到的按需選課、分類培養中有提到,即強調英語收集數據信息的功能。這類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英語選修課。對這類學生主要注重讀和寫的培養,不必強調對說和聽的要求,也無需批評啞巴英語現象,他們的英語學習能滿足吸取國外信息的需求即可。”

岑建君認為,外語教學,包括學其他技能,一定要講實用主義,不能搞空想,否則只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誰需要某樣東西,就花時間去做這件事情。就像開車一樣,並不需要全國老百姓人人都會開車。

同時,岑建君強調,我國國際化人才(包括外交官)培養層次有待進一步提高,需在高層次國際人才培養上投入更多精力。

“在國外,有一類學校,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上午用母語授課,下午用外語授課,各個科目都是如此,這屬於沉浸式教學。據我所知,我國還沒有這樣的學校。”岑建君建議,教育部門可以先選部分中小學試點開展沉浸式雙語全科教學,為培養高素質的國際化人才儲備力量。

(0)
上一篇 2021-09-30 10:56
下一篇 2021-09-30 10:57

相关推荐